DOMINIQUE BONNOT

“網球就像是在球場內通過大力對拉的街頭斗毆。”蒙彼利埃ATP公開賽的執行官帕特里斯·多明格斯說道,“它進入了一個“騾子時期”。選手們的身體異常強壯,移動迅速,不知疲倦。閑暇時他們不再和狐朋狗友一起出去尋歡作樂,而是專注于自己的網球世界。教練、體能師、心理師,他們對運動員自身的照顧也無微不至。如果做不到這些事,他們沒法在一個賽季里打85場比賽……比賽變得更暴力,更嚴苛,更讓人精疲力竭,對身體和意志的要求更高,”
前網球運動員、巴黎大師賽執行官居伊·福爾熱對現在的網球冠軍尊重有加,但對比賽內容卻不屑一顧,“現在的網球變得不可思議?是的,但僅僅在某些方面。在我看來,它缺少多樣性。”女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塞雷納·威廉姆斯的教練帕特里克·穆拉托格魯認為:“現代球員對球場的覆蓋面很大,全場可以保持可怕的節奏。球員們最小限度地冒險,大力回合球非常多。不過過多的大力提拉打法殺死了比賽的多樣性,沒有其他風格與之抗衡。”
網球新發展趨勢的受害者是個英國人,他叫安迪·穆雷。要想贏得溫網冠軍,穆雷別無選擇,只能依靠強壯的體格而非網球智慧:“現在有太多的選手待在底線,尋找勝機,這對于上網型選手很不利,因為對方的移動非常迅速,提拉回球非常有力,你在網前根本無法防守好其他區域。”
在安德烈·阿加西看來,是網球拍的人造網線造成了選手風格單一的局面:“如果你使用天然羊腸線做網線的話,每次回球都要注意對球的控制,因為你發力越猛,回球就容易失控。如今的網線是由聚酯纖維做成的,特點與羊腸線的網球拍正相反。如果你在底線可以毫無顧慮地揮拍的話,上網的一方就會成為固定的靶子,就像在射擊練習場一樣。”
1981年9月13日,成為了網球進入高科技時代的標志。這一天是美網決賽,約翰·麥肯羅勇猛地擊敗了比約恩·博格,他也成為歷史上最后一位用木制網球拍贏得大滿貫冠軍的球手。一年后,16歲的帕姆·施賴弗使用新型的王子牌大號網球拍殺入美網決賽。鼎盛時期Head和王子牌的大號球拍占據了市場1/3的份額。
網球今日的變化更大程度上是網球拍和人工網線發生革命性革新后的產物。最初,新技術對所有類型的球手都有幫助,發球機器桑普拉斯,回球大師阿加西,底線攻擊手倫德爾。但彼時在快速球場上,發球占據了統治性地位,直到ATP的市場開發商們意識到這已威脅到了網球的發展。
1993年巴黎大師賽決賽,戈蘭·伊萬尼塞維奇憑借著大力發球打得梅德韋杰夫毫無還手之力,比賽沒有相持球,沒有懸念,結束時現場觀眾爆發出巨大的噓聲。這時ATP的高層開始討論給比賽場地減速的提議,以便各種風格的球手都能得到展示的舞臺。
“當羅杰·費德勒在2001年溫網上擊敗皮特·桑普拉斯后,他將自己的進攻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上網打法獨步網壇4年,直到對手找到了破解之策。那個人是拉法埃爾·納達爾,他找到的解藥就是底線大力提拉球。”多明格斯說道。場地的減速讓這種打法變得可行。“沒必要去查統計數據,只要把本世紀初決賽之后中央球場的草坪損壞情況和如今的相比一下就能發現:現在底線的草坪損壞得更嚴重。”
20年來,國際網壇對于比賽規則并沒有做出重大改革。多明格斯堅持認為:“身體的重要性會不斷增加,這會導致球員的年齡和成熟度對比賽的影響下降。會有更多的年輕選手會橫空出世打破現有的格局。”巴黎大師賽的執行官福爾熱說:“不要問現役球員的看法,因為那些排名靠前的球員不會愿意發生改變。但對于球員和網球運動真正的危險在與聚酯纖維的球拍。我希望能修改有關比賽器材的認證標準,以減少球拍材質對比賽的影響。”
在規則方面,還有一些改革的聲音:取消第二次發球的機會,提高球網高度,縮小發球區,發球擦網也有效,大師賽將5局3勝改為3局2勝,這些措施的目的是在不徹底改變網球運動面貌的條件下,加強比賽的懸念,避免某些球員對網球的壟斷,至少網球的大門會向技術多樣化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