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剛剛達成涉及領土爭議的“四點原則共識”之際,11月8日至19日,日本與美國軍隊聯手舉行代號為“利劍”的大型演習,內容涉及“離島奪還”等內容。盡管日本防衛省強調演習屬例行性質,且舉行地點遠離爭議島嶼及海域,旁觀者仍不免質疑,此系日方在東海問題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證據。
日美聯合軍演通常分為實戰演習和指揮室演習,今年的“利劍”軍演,是兩國第12次舉行實戰聯合軍演。盡管日本官方宣稱,演習區域遠離沖繩,外界不應將此次行動和釣魚島事態聯系起來,但仔細觀察演習地點和內容,它仍是基于“西南有事”的戰略想定。
僅舉一點,本次演習舉行地——奄美大島,盡管行政上屬于日本九州鹿兒島縣,但翻開歷史書即可發現,奄美大島本質上是古琉球國的一部分,17世紀時被日本薩摩藩吞并。因此,從廣義的地理概念上講,日美演習其實沒有離開沖繩(也就是琉球)。
“利劍”演習期間,日本派出約3萬名自衛隊員、30艘艦船、260架飛機,美方投入1萬名官兵、20艘艦船和150架飛機。雙方在九州南部離島及其鄰近水域展開實兵訓練,主要內容除了“離島奪還”、反潛、反水雷訓練,還包括聯合防空、基地防御、搜救活動、空對海攻擊等更復雜的科目。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介紹,“利劍”軍演是日美雙邊防務安排中的重要內容,最初的宗旨是通過日美合訓,提供日本抵御外來入侵的能力,加強日美三軍的聯合作戰能力。
1986年以來,該演習大體保持每兩年一次的頻率,美軍大多會出動航母戰斗群、海軍陸戰隊,日本陸上自衛隊也出動步兵和炮兵,空中演習科目則集中在近距離空中支援和空投任務,以及空中格斗等。2001年全球反恐戰爭爆發,特別是朝鮮半島發生第二次核危機后,“利劍”演習被納入美國主導的“防擴散倡議”(PSI)體制內,針對朝鮮的色彩一度比較明顯。
不過,從2005年起,反潛及島嶼防御又開始成為重頭戲。同時,從當年的演習開始,日美雙方正式啟用CENTRIX系統,用于在雙方戰艦之間共享信息,提供安全的網絡環境。從此以后,每逢“利劍”演習,日方參演軍艦上都有兩名美軍士兵負責操控該系統,原因是,只有美國軍人有權限操作建立安全連接所需的加密軟件。顯而易見,這種做法不僅密切了美日安全同盟,同時還把日本更加牢固地綁定在美國的戰車上。
另據日本《軍事研究》雜志分析,日防衛省正逐步用“機動防衛力”的表述,替代旨在應對“尖閣列島”(釣魚島)事務的“基礎防衛力構想”,這一概念要求以西南諸島防衛為中心,靈活應對各方面事態。其能否落實,關鍵依然在于日美軍事同盟——日本的防衛經費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不會有大的增長,自衛隊16余萬人的規模也不可能有顯著擴充,因此,日方愈發渴望美軍在有事時施以援手,“利劍”演習扮演的便是強化雙方軍事合作的粘接劑。?笪(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