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峰 毛永強 戴一平
腦出血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經臨床研究證實,腦出血患者發病時凝血功能、纖溶功能均會發生異常,和健康者相比,其外周血小板(PLT)體積及數量、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數量以及血漿D-二聚體(D-D)數量等有關指標均產生特異性改變。其中,PLT、Fib與體內凝血及止血功能有關,同時參與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的形成過程[1]。而D-D指當纖維蛋白單體被活化因子作用時形成的標志性物質,能表現體內發生繼發性纖溶亢進、高凝的狀態。現擇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間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院接收治療80 例腦出血患者,進一步了解其急性期時凝血和纖溶的臨床特點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間張家港市第三人民醫院接收治療80 例腦出血患者,均通過頭顱CT檢查加以確診,且在發病24 h內入院接受治療,均為急性期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1 例,男性患者41 例。年齡59~79 歲,平均年齡67.82 歲。合并糖尿病者14 例,合并高血壓者32 例,合并高血脂者15 例。全部患者沒有使用抗凝藥物。隨機抽取同期在我院體檢的80 例健康者作為研究對照組,其中女性患者33 例,男性患者47 例。年齡均在61~81 歲,平均年齡69.58 歲。將嚴重性血液系統疾病、器質性疾病患者排除。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采取凝血、纖溶功能的有關檢查。對全部研究對象,空腹抽取其5 ml靜脈血[2-3],并把其中3 ml血液注入抗凝管(管內預先注入濃度為109 mmol/L枸櫞酸鈉),再開始實施離心處理,時間在15 min左右,旋轉3000 r/min。把血漿提取出來后,對Fib、D-D進行檢測。另2 ml血液置入標準的血常規抗凝管(管內預先注入抗凝劑EDTA-2 k,濃度為1.5 g/L),然后對MPV、PLT加以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14.0 對兩組試驗數據予以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表示利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急性期發病的第1、3 d外周血小板計數減少、血漿D-二聚體數量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在發病第7 d得以恢復正常。觀察組患者在發病的第3、7 d血漿纖維蛋白原數量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在發病后,外周血小板體積升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和纖溶臨床特點分析表[n(%)]
腦出血血腫多是于發病后20~30 min出現,大多數出血情況能自行停止,且血腫周圍水腫將在6 h后逐漸加重。患者病理改變表現是臨近腦出血可在出血后30 min發生海綿樣改變[4-5],并且在3 h以后范圍開始擴大,在6 h后向血腫腦組織靠近然后壞死,在12 h候壞死與出血融合出現病理改變。大部分患者在出血6 h前后出現不可逆性腦損傷,血腫在7 h之內被清除取得了滿意效果。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多由于并發腦疝致死,后期死亡多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長期受到抑制致使多臟器功能衰竭致死[6-8]。患者處于瀕死狀態時,即使能搶救存活,也會留下嚴重性功能障礙,血腫壓迫時間與致殘率、致死率具有正相關。所以腦出血在超早期及早期實施有效處理措施,有效清除血腫,使受壓腦組織得以復位,緩解周圍腦組織受到的壓迫,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狀況,降低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盡可能改善預后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腦出血急性期發病,同纖溶活性、凝血功能變化情況有關。一般情況下,體內血液中凝血系統、抗凝、纖溶均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如果血管發生破裂,使組織因子可以激發出機體凝血途徑,形成纖維蛋白多聚體,同時作用于出血部位,達到止血目的。但是大腦血管發生病變以后,纖溶活性明顯升高,凝血功能逐漸減弱。觀察組80 例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在發病的第1、3 d,血液中外周血小板計數減少,血漿D-二聚體數量增高。在發病的第3、7 d,血液內纖維蛋白原數量升高。并且發病以后外周血小板體積也顯著性增高。通過觀察研究發現,急性期腦出血患者均會發生凝血功能減弱、纖溶功能增強的臨床特點,所以治療時應嚴格縝密監測患者外周血小板體積及數量、血漿D-二聚體以及血漿纖維蛋白原等臨床指標,積極對癥處理,保證預后效果良好。
[1]易曉凈,許麗珍,陸士奇,等.腦出血急性期凝血和纖溶變化的臨床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0,14(4):481-482.
[2]薛紅,伍國鋒.腦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與纖溶功能的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12):1644-1645.
[3]陳煉.腦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纖溶狀態的臨床觀察[J].南華大學學報,2010,34(3):446-447.
[4]翟江,陳宗羨,郝建平.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脂、凝血及纖溶指標的變化[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6):142-143.
[5]侯惠敏,季建中,張俊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脂、凝血及纖溶指標的變化[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6):400-402.
[6]李元芳,吳珊.腦出血和腦梗塞患者急性期凝血纖溶指標對比觀察[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11,5(5):87-88.
[7]崔艷香.腦外傷和腦出血患者凝血及纖溶功能指標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華中西醫雜志,2011,7(9):126-127.
[8]薛紅,伍國鋒.腦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與纖溶功能的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1(12):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