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在哪兒吃飯干系大
☉陳魯民

中國語言豐富,光吃飯就有幾十種說法。皇帝吃飯叫進膳、傳膳或用膳;官員出去吃飯叫應酬、赴宴、飯局;職工在單位吃飯叫用餐、就餐;朋友在一起吃飯叫小聚、小酌;出去參加婚宴叫吃桌、吃高價飯。此外還有蹭飯、宴請、聚餐、宴集、接風、餞行等。但如果歸類,無非兩種:出去應酬,回家吃飯。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考察工作時,提醒領導干部“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常在哪兒吃飯,與誰在一起吃飯,既反映了其追求、境界、作風,也決定了其事業的發展前途,還真不是小事。在哪兒吃飯,對普通群眾自然不是什么問題,因為他們本也沒什么飯局在“恭候蒞臨”,就是不想回家吃飯也不行。領導干部就不一樣了,以種種理由想請他們吃飯的人常多到排隊,如果不堅決拒絕,幾乎天天會有飯局。某官員一頓飯要陪八桌酒,某官員一年喝掉半噸酒,某官員喝成肝硬化,某官員因陪酒身亡等消息,時常見諸報端。可見,“多回家吃飯”對于他們確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也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官員經常在外邊應酬,有的是工作上的需要,有的是可去可不去的飯局,有的則就是因為自己嘴饞、有酒癮。所以,有些官員是有請必到,逢酒必喝。久而久之,一些官員甚至形成習慣,每天都要有應酬,否則就會感到失落,有人請吃最好,沒人請自己找個名目也要吃。“早上輪子轉,中午盤子轉,晚上裙子轉”,成了某些官員每天活動的固定安排表。
中央推出八項規定后,各種迎來送往的應酬大大減少,用于拉關系、搞交易的飯局也漸至銷匿,酒樓前、媒體上不再頻現醉醺醺的官員,回家吃飯也成了許多官員的常態。他們少端酒杯多贏口碑,不說酒話多干實事,廣受各界歡迎,值得為此大聲叫好。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有利于節約公款,端正風氣。據統計,近些年全國公款吃喝每年多達3000億元之巨,廣受群眾詬病,也嚴重影響了領導干部的形象。厲行八項規定后,公款吃喝受到有效遏制,一些被公款吃喝供養的高檔酒店生意立刻冷清,名酒名煙價格一路下跌。與此相對應,多回家吃飯的官員越來越多,奢靡之風成了過街老鼠,高效、務實、節儉、廉潔的行政風氣日漸形成。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有利于干部身心健康。其實,許多干部及家屬早就對“吃壞了黨風喝壞了胃”深惡痛絕,但又很無奈。我的鄰居就抱怨說在機關當處長的老公,一年到頭除了早餐在家吃外,午飯、晚飯在家吃的不超過十頓,還不到五十歲,大腹便便且不說,血壓、血脂、血糖都嚴重超標,每年都要住一兩次院。如今,官員紛紛回家吃飯,既有助于家庭安定團結,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善莫大焉!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有利于工作學習。吃飯應酬,一費時間,一頓飯吃上三四個小時是常事,半天時間也就過去了;二費精力,終日喝得酩酊大醉,哪還有時間精力工作學習。干部多回家吃飯,就能抽出時間多讀點書,多思考點問題,可精力飽滿地深入基層,研究工作,科學決策。這樣,才能全力以赴地帶領群眾奮斗拼搏,改變面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官員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利國利民利家庭,省錢省力省時間,但愿能持之以恒,蔚成風氣。
(作者單位: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