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生
少些『特事特辦』,多些『馬上就辦』
☉張永生
生活像劇場,我們周圍經常上演相似的橋段——一些久拖不決的事,只要媒體關注、領導重視,就會“特事特辦”,問題迅速得以解決。“特事特辦”本有其合理意義,但現實中往往被濫用。表面上看,“特事特辦”回應了關切、平息了質疑、解決了問題,結果皆大歡喜。但這并非正?,F象。很多本該解決的問題,本是相關部門再正常不過的業務,何以成了必須“特辦”的“特事”?領導成了“救火隊”,且不說浪費多少行政資源,值得追問的是“急就章”能否成為日常管理的“靈丹藥”?“特事特辦”的威力與高效,掩蓋不了思想作風的問題,更難以遮蔽權力失范、制度“空轉”的實質。
與“特事特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單位和部門的“馬上就辦”工作制度。因為有規則、有行動、更有監督,不管是問事情、提建議,還是發發牢騷、舉報問題,都能很快解決,即便不能馬上辦理或無法辦理,也能及時知道辦理時限或無法辦理的理由。結果是,打破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減少了推諉扯皮、敷衍拖沓,問題及時解決,群眾心情理順?!榜R上就辦”與“特事特辦”的反差,看似思想作風的不同表現,實是制度發力與否、執行制度強弱的必然結果。
制度管長遠、管根本。一套工作體系能夠高速運轉,離不開完備的體制機制作保障。反觀一些“特事特辦”,靠的是上級推動,壓力之下、緊盯之處,工作人員自然不敢怠慢,部門之間也會通力協作,效果不可謂不明顯;可“老虎總有打盹的時候”,一旦稍有放松,又可能松勁懈怠、推諉扯皮,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同樣,一個問題暴露后,對“撞上槍口”者“警告一批、處罰一批、撤免一批”,力度不可謂不大;可暴風驟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風聲過去,問題又會上演,所謂“暴風之后,楊柳依舊”。推一下動一下、不推不動,抓一陣緊一陣、一放就松,根源就在于沒有制度、缺乏長效、難以持久,最終陷入“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尷尬。實際上,只靠人治而忽視了規則、制度,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可能降低人們對規則的敬畏,“信訪不信法、憑鬧不憑理”就是明顯的例子。
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有制度而無執行,“高壓線”也會成“繞指柔”。從現實來看,“馬上就辦”不僅是有了制度保障,更在于執行到位;“特事特辦”,不僅是缺乏制度支撐,而是執行“腸梗阻”不得而為之。難怪有人感慨:最缺的不是制度,而是對制度的執行。究其原因,固然是某些單位和部門長期“慵、懶、散”的慣性使然,還在于有時將制度的執行停留在宣示某種理念、鼓勵和促進某些做法上,讓人產生風向錯覺——是一時活動而非長期制度;更在于將制度的執行寄望于監管對象的自覺上——依靠個人道德而非制度規則。由此,導致現實中一種是有令不行、隨意變通、惡意規避之類的“硬抗”,一種是嘴上執行、會上貫徹、紙上落實之類的“智抗”。其實,期望被監管的人自覺遵守制度,不但不現實,還會讓好制度淪為擺設,更給權力濫用留下后門。
鄧小平同志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解決思想作風問題,關鍵靠制度發力。改進作風的目的是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增強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貴在平時用功、長期堅持,最忌“臨時抱佛腳”“三分鐘熱度”。因此,有必要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將成功做法和經驗制度化、長效化,真正靠制度“使好人做好事”,起碼讓“壞人干不成壞事”。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現居山東濟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