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韜
研究對手怎么打仗
☉王 韜

公元前 204年,楚漢間爆發井陘之戰,韓信以不到3萬的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主將陳馀,活捉趙王歇,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背水一戰”的精彩篇章。而400余年后,魏將徐晃同樣背水列陣,試圖“置之死地而后生”,卻不料一戰而潰,聲名倒地。韓信和徐晃同樣背水列陣,為何一勝一敗?殊不知昔者韓信料敵無謀,而后人徐晃卻難測趙云、黃忠之意。韓信早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研究透對手,針對陳馀是個儒生講究義兵而不善詐謀奇計的打仗方式,對癥下藥,做好了萬全之備。
古人云: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當前全軍上下聚焦打贏,務戰備戰,研究打仗的氛圍日濃,研究對手的風氣日興。但也有人敵情意識、對手觀念、戰斗精神不牢,下功夫研究打仗、研究對手不夠,訓練中自編自演、自彈自唱、自娛自樂等“假把式”現象依然存在。比較典型的當數“練為看”“演為看”“演習像演戲”,對己情一知半解,對敵情兩眼一抹黑,結果往往是喊得兇、抓得松,重表面、圖形式,既不知己也不知彼,造成訓練場與戰場脫節。
戰爭勝敗,此消彼長、相互轉化,往往取決于對對手的研究誰更多一些、更準一些。《孫子兵法》有云: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只有以敵為靶、以敵為師,研究對手怎么想、怎么打,做到“察對手之得失,知自身之短長”,才能在聽風辨雨、鑒往察今中枕戈待旦、厲兵秣馬,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相反,如果平時“眼中無對手”,戰時必然“心里沒底數”。有人將不研究對手形象地比喻為“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敵我間的狀態當下立判,優劣之勢不言自明。
諸多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支敵情觀念淡薄、不重視研究對手的軍隊,戰爭中必然要吃大虧。1894年爆發的中日海戰和1904年開始的日俄戰爭就是明證,中俄都未對日本慣用的首戰偷襲、突襲作戰方式引起重視,結果被日本孤注一擲、突然發難,造成了災難性后果。二戰中美國沒吸取教訓,致使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蘇聯對德軍閃電戰法也未加研判,致使兵臨城下,險遭覆國。
心里裝著敵情,才會有能打仗的標準和作風;眼睛盯著對手,才會有打勝仗的動力和努力。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設、抓準備,最根本的就是要心里裝著敵情、眼睛盯著對手,常思威脅之患、常懷不足之憂、常想應敵之策。要從提高戰備意識入手,以“假如戰爭明天打響”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增強敵情觀念和對手意識,改進訓風、演風和考風,將各類敵情設難、設險、設真,把對手設真、設實、設活,使研究對手有針對性。要從切入對手的打仗思維入手,以“如果我是敵人,我會制訂怎樣的戰略”的膽略和胸懷,強化戰例研究,從“明天應該怎么打”的角度來審視“過去為何那樣打”,把對手制勝機理、作戰方式、擅長戰法搞清楚,把對手作戰指導、戰略運用、指揮協同研究透,使研究對手有實效性。要從研究對手的策略入手,以“打蛇打七寸,挖樹先挖根”的智慧和巧勁,找準對手的阿喀琉斯之踵,在給自身“號脈問癥”的同時,也給對手做一做全身“掃描”,做到對手持什么“盾”我就練什么“矛”,敵人的“七寸”在哪里我就瞄準打哪里,使研究對手有實戰化價值。如此圍繞對手抓戰備、瞄準對手謀打贏,才能師敵之長、攻敵之短,才能在“師于人”中達成“勝于人”的目的。
【作者系77171部隊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