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云鵬
大山深處的通信兵
☉邊云鵬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通信兵就是坐在機房聽聽電話,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通信兵真的是這樣的嗎?通過某通信維護保障分隊的一次值勤任務,我們走進了大山深處的通信兵。
近日,在長白山深處的一處作業現場,某通信團七連外線維護分隊受領一次光纜線路的加固施工任務。上午8時,連長帶領8名戰士趕到作業現場。“之前河水只有十米多寬,水流也沒有這么急,但在前期降雨量較大的情況下,導致河水暴漲,我們需要在這里修建一座漫水石籠,防止光纜被沖斷”,連長指著現在有近20米寬的河面向大家詳細地布置任務。抬眼望去,湍急的流水擊打在石頭上激起陣陣水花,岸邊醒目的警示牌和標石提醒我們,這里鋪著國防通信光纜。
在連長的指揮下,人員被分成兩組,一組備料,一組下臥河床。由于小點的石頭在水中根本站不住腳,所以備料的官兵必須找些“大塊頭”。“這么大的石頭少說也有百十來斤,能搬動嗎?”新兵張凱擔心地問道。“放在水里滾著走,輕不少”,班長小徐回答道。不到一刻鐘,戰士們的手套都磨漏了。石頭不好搬,下臥河床更不易,這邊剛挖下一鍬,流水帶著泥沙就給你瞬間填滿,再挖再填,填了再挖,沒點耐性是干不了的。備料和下臥河床完成后,就該“鋪網”了,全體人員從岸上抬下一大卷鐵線編成的網,雖然是網但卻不輕,大家吃力地抬著。連長組織大家在河中將網鋪開,覆蓋整個河面,一直延伸到岸邊。“23米長,昨天在連隊一整天的杰作,光鐵線就用了三捆半。”看得出,連長對這件“杰作”相當滿意。編石籠可是一項技術活,先得根據石籠的長度放線,因為鐵線編成網是有曲率的,要確定到底放多長合適;然后,還要根據石籠的寬度計算要放多少道,放完線后還要纏圈,最后一道工序才是編網。
下午三點多,23米長的大石籠已現雛形。上游的水流明顯減緩,之前還“漂移”的石頭已經老老實實地待著不動了,水已經漲得齊腰深。穿著水衩的戰士站在水中,用鐵釬等工具熟練地將網“縫合”起來,一座堅固的堤壩就這樣橫斷在湍流當中。23米長,1.3米寬,0.8米高的一個石籠,大約需要24立方米的石料,光搬動這些石料就是一項大工程,官兵們還要在湍急的河流中將它們一塊一塊地壘好,用了不到7小時,攻堅力可見一斑。一天的任務完成后,戰士們臉上洋溢著完成任務后的喜悅,可身子卻在瑟瑟發抖。長白山的四月,水還是那么涼得刺骨。
當我們拿起電話聽到里面嘟嘟的蜂音時,當我們點擊一個個網頁流暢地打開時,我們應該知道,有這樣一群常年奮戰在國防通信光纜維搶一線的官兵,為保障千里國防通信線路的暢通,他們用血肉之軀在冰冷的湍流中筑堤護線……
【作者系65043部隊司令部政治協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