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平
(河南省郟縣中醫院,467100)
產褥期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產婦在分娩后出現抑郁癥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通常在產后2周出現癥狀,表現為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新生兒的能力[1]。筆者采用中醫護理干預治療產褥期抑郁癥,現報道如下。
對2012年7月~2013年10月的就診的患者使用愛丁堡產褥期抑郁癥評定量表(EPDS)[2]進行評定,≥13分考慮存在產褥期抑郁,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西藥組及中醫護理干預組。西藥組39例,中醫護理干預組4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對產婦給予每周2次的護理干預,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通過面談、電話以及家訪的形式,全面收集患者資料,耐心傾聽患者訴說,了解其心理背景,運用溝通技巧,提供情感宣泄渠道,對其心理模式進行恰當評估,使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起相互信賴的治療性關系,找出其中不切實際的非理性成分,幫助患者分析那些不恰當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認識自身存在的心理缺陷,制定有意義的行動方案,讓患者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家屬鼓勵患者,多給產婦正確積極的評價和心理支持,講解產褥期保健知識,重點強調抑郁情緒給母嬰的危害,幫助患者認同母親角色。讓產婦正確對待和處理產褥期間工作及生活的變化,使產婦能正確認識社會并提高處理生活難題的信心,讓患者掌握心理放松技術,如呼吸調節、肌松訓練、音樂治療等,激發自身活力,釋放被壓抑的情緒;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增加患者的責任感。
西藥組:帕羅西汀片(國藥準字H10950043),每日早餐時20mg頓服。
中醫護理干預組:對患者進行辨證,采取中醫湯藥治療。
1.心氣不足:精神不振,情緒易于激動,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發作時哭笑無常,不能自主,大便結,舌質紅,苔少,脈細弱略數。治宜甘潤滋補,養心益脾。方選甘麥大棗湯加味:小麥30g,甘草15g,大棗3枚,酸棗仁12g,柏子仁12g。
2.肝氣郁結:心情抑郁,心神不安,夜不能眠,或噩夢紛紛,易驚易醒,惡露色紫有塊,善太息,苔薄,脈弦。治宜疏肝解郁,鎮靜安神,方選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陳皮12g,川芎12g,香附12g,白芍12g。
3.心腎不交: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煩躁易怒,心悸不安,甚則意識蒙朧,舌質紅,脈細數。治宜補養肝腎,養心安神。方選天王補心丹:生地黃12g,人參12g,玄參12g,天冬12g,麥冬12g,丹參12g,當歸12g,黨參12g,茯苓12g,石菖蒲12g,遠志12g,柏子仁12g,五味子9g,桔梗12g。
會陰傷疼痛及乳頭皸裂用大黃芒硝散(生大黃、芒硝各30g,研末,加入少量凡士林油膏),敷于紅腫部位,每日換藥3次。
療效標準:采用愛丁堡產褥期抑郁癥評定量表(EPDS)進行評定[3]:治愈:癥狀全部消失,EPDS<13分。好轉:大部分癥狀消失,EPDS評分較前下降5分以上;無效:癥狀無改變,EPDS評分較前下降<5分。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PD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PD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西藥組同期比較,*P<0.05
39 15.98±2.13 12.54±2.46中醫護理干預組 45 16.07±1.95 10.15±1.52周后西藥組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3*
兩組治療前EPDS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周后,兩組EPDS評分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中醫護理干預組服藥3周后與西藥組比較,療效更佳。
兩組治療3周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產褥期抑郁患者治療3周后療效比較 (例)
兩組對比,P<0.05,兩組間有統計學差異,表明中醫護理干預組臨床療效優于西藥組。
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可能是在妊娠期間高雌激素和孕激素血癥導致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低敏和向下調節,產后抑郁易感者的受體功能遠低于不易感者,導致抑郁[4]。產褥期是產婦壓力最大的時期,通過健康的心理以及治療可以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5]。故在藥物治療同時,宜對患者輔以心理治療,將心理支持建立在相互溝通的基礎上,與產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指導其掌握釋壓的方法,并及時聯合運用抗抑郁藥物及中醫護理干預,以患者整體理論為指導,通過中醫辨證施治,使患者陰陽平衡,促使抑郁癥狀的好轉與消失,使其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
[1]樂杰 .婦產科學[M].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61.
[2]Cox J L,Holden J 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87,150:782-786.
[3]張欣,屠青,席薇,等 .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4):236-238.
[4]周道友,吳玲玲 .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產褥期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2010,5(5):457-459.
[5]岳秀云,王少坤 .母嬰同室病房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35(8):8624-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