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維,李明,劉其志
(1.沈陽工程學院科技處,遼寧 沈陽 110136;2.沈陽大學科技處,遼寧 沈陽 110044; 3.沈陽化工大學科研處,遼寧 沈陽 110142)
高校科研管理隊伍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芻議
——以L省為例
劉曉維1,李明2,劉其志3
(1.沈陽工程學院科技處,遼寧 沈陽 110136;2.沈陽大學科技處,遼寧 沈陽 110044; 3.沈陽化工大學科研處,遼寧 沈陽 110142)
隨著高校科技創新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高校科技創新服務管理體系建設也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高校科技管理隊伍是高校科技創新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的主體,從管理學的視角,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分析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總體狀況,找到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破解之策,這對于促進高校科技創新、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高校;科技管理隊伍;問題;對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進程中,高校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新的發展形勢,高校應根據科研工作發展的需要,構建高校科研管理和服務體系,強化科研管理隊伍建設,形成結構和規模合理、專職與輔助相結合的專業化、高素質科研服務隊伍[2],進而促進高校科研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深入了解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現狀,加強高校科研管理隊伍建設,我們以問卷的形式對L省高校科研隊伍建設相關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通過“解剖麻雀”,找到高校科研管理隊伍建設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
向L省11所高校發放問卷125份,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16份。調研的高校既包括“985”“211”高校,也包括地方普通院校;既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高職院校以及民辦高校。因此,調研覆蓋的高校類型較為廣泛,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對4名高校科研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包括處長、副處長、科長和一般工作人員。
1.性別結構
調查顯示,L省高校科研管理隊伍性別結構男性占63%,女性占37%。細分到不同職務,處長、副處長領導崗位男性遠多于女性,其中處長男性10名、女性1名,副處長男性21名、女性4名。而科長、科員及以下人員男女比例基本合理,但科長職務中男性已經多于女性,科員及以下職務人員女性多于男性。
2.年齡結構
L省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年齡基本呈現正態分布,人員結構基本合理。

圖1 年齡的正態Q-Q圖
參與調查的116人中,30周歲以下14人,30至40周歲58人,40至50周歲31人,50周歲以上13人。數據顯示年輕人占比重較大,其中30至35歲的人員為42人,占總數的36%。這種年齡分布從短期看,年輕人精力充沛,干勁十足,能有效提升科技管理的效率。但從長期看,如此年齡分布將對年輕人是很大的挑戰,他們在未來的晉升和發展中必須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更進一步地分析不同職務的年齡分布情況,處長的平均年齡為45.6歲,副處長平均年齡42.6歲,科長平均年齡36.9歲,科員及以下平均年齡34.7歲。
處長與副處長平均相差3歲,副處長與科長平均相差5.7歲,科長與科員及以下平均相差2.2歲,年齡的分布呈現不均衡現象。
3.職務結構
高校科研管理隊伍職務結構顯示,處長占9.48%,副處長占21.56%,科長占31.3%,科員及以下占37.93%。如果將處長和副處長放在一起分析,領導職務總占比為31.03%,領導、科長、科員的比例基本為1∶1∶1.2。
4.職稱結構
高校科研管理隊伍中正高級占14%,副高級占22%,中級占37%,助理級占15%,員級占12%。中級及以下職稱人員占到了64%,而這部分人員大部分為年輕人,他們是科技管理的一線工作人員。
按不同職務人員的職稱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處長都具有高級職稱,副處長大總分都具有高級職稱,少數為中級職稱。科長的職稱大部分為中級,少數具有副高級職稱。科員及以下人員職稱呈現多樣化,副高級、中級、助理級和員級都有不少的比例。職稱分布的特點與各學校的發展歷程有很大關系,也受到高校制度改革的影響。
5.學歷結構
科技管理隊伍中絕大部分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占總人數的近70%。領導崗位中有不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新聘人員中也有博士研究生學歷人員參與到科技管理中來。少數人員為專科學歷,主要是年齡較大的同志。從總體上看,L省高校科研管理隊伍學歷層次較高,符合科技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
6.專業結構
調查顯示,L省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專業結構呈現理、工為主的特點,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管理學、教育學專業占17%,其他專業占30%。很多科技管理人員,特別是領導,大部分出身專業課教師,他們在以往的科技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才得以進入科技管理隊伍從事管理工作,所以他們的專業大部分為該校的優勢學科。
另外,不同高校的科技管理隊伍專業分布特點明顯,并與學校的學科背景密切相關。如理工類院校大部分專業也為理工類,人文類高校大部分也是人文專業出身,醫學類高校大部分專業也為醫學。

表1 科技管理隊伍專業分布情況表
7.聘任方式
遼寧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聘任方式大部分為事業單位正式編制,點總人數的82.8%。同時由于近年來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人事代理制人員比例逐步提高,占到14.7%,少部分人員為合同制。不同的聘任方式對隊伍的穩定性是有影響的,事業編制人員比較穩定,而人事代理和合同制人員存在較大的流動性。
8.工作表現
對于工作表現,自我評價有較大的主觀性,從結果來看,33.6%的人認為自己是優秀的,62.1%的人認為自己表現良好,而也有少數人認為自己不會勝任科技管理這一崗位。
為了增強調查的客觀性,試根據近5年獲得校級以上榮譽來判定工作表現,其中獲得3次以上榮譽的占27.6%,獲得1至2次榮譽的占總人數的45.7%,沒有獲得過榮譽稱號的占26.7%。
L省高校科研管理人員無論在層次結構上還是在總體素質上都較以往有所改善,但面對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特別是高校科技創新的發展要求而言,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和較多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管理隊伍規模
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門承擔的職能也日益增加,其肩負的任務也愈加繁重。一般的高校科研管理隊伍都要承擔這樣的職責:負責組織編制學校科研發展規劃和年度科研計劃,制訂和實施學校科研工作的各項管理政策;負責學校各類科技項目申報、過程管理、經費管理工作;負責學校科技成果的鑒定、驗收、科技獎勵申報、推廣轉化和科技保密工作;負責學校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工作;負責學校各類學術活動的組織與協調工作;負責學校科研平臺的審查、上報、審批和管理工作;負責學校各類科技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負責各類科技統計、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及其宣傳工作;負責或參與為教學服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相關科技工作;完成職稱評定中的科研項目、科技成果、學術論文和科技著作的審查與認定工作;負責企事業單位委托課題管理;負責校辦產業的管理;負責大學科技園的管理;負責軍工保密項目的申報與管理,等等。高校科研管理部門下設科室也各不相同,一般包括科研科、開發科、綜合管理科、成果科、產業管理科、人文社科辦公室(或成立人文社科處,專門負責社科類項目管理)等。極個別有條件的高校根據實際需要,成立了其他專項科技管理部門,如大學科技園管理處、產業管理處、軍工項目處等。
如此眾多的職能與現階段科研管理人員的數量極不對稱,從而造成了高校科研管理人員身兼數職、人員短缺的現象,有時候多項工作需要同時開展,更讓管理人員分身乏術,力不從心,使得工作質量和效率大打折扣。從L省的情況看,2012年投入科技活動人員為42 020人[3],而科技管理人員約為600人,科技管理人員只占科技人員的1.43%,造成了服務于被服務對象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衡。
隨著高校科研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科學、規范、高效的科研管理勢在必行,精細化、專業化的科研管理成為一種客觀必然要求。隊伍規模是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定數量的科研管理人員作保障,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只能疲于應付,陷于事務性工作的泥潭難以自拔,更不要說創新性開展工作,那些走出學校、面向市場和企業推介高校科研成果、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等服務工作更是一種奢談。因此,高校應當在增加科技創新任務的同時,通過靈活的人事政策,適當擴大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規模。
2.進一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隊伍的能力素質
在部分高校,對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認識不足,認為科技管理是純粹的行政事務性工作,在管理上只要求按部就班、按章辦事,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升得不到重視。所以目前很多科研管理的一線人員,得不到有規劃、有組織的培訓提升,缺乏現代管理意識、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對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不夠重視,只能機械執行領導指示,屬于事務執行者,對本職工作缺乏創新,不具備開拓能力。
高校科研服務管理面對的是高素質、高層次的群體以及他們的創造性勞動、創新性成果,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人員具有較高的能力素質,否則難以形成較高的服務管理水平。從高校科研管理和服務的實際出發,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員應具備一定的管理學知識背景,能夠熟悉掌握各級各類政策,幫助高校科研人員精確解讀科研政策;二是應當具備教育學的知識背景,充分認識高校學科、人才、科研三位一體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始終不忘科研服務教學、服務學科建設、服務高等教育職能;三是具備一定的法律和經濟常識,能夠幫助高校教師在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除上述專業知識背景外,服務意識、創新精神、協作能力等也需要得到提高。如此全方位的能力素質要求,一方面需要科研管理人員自身不斷努力學習,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及政府相關科研領導部門也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培訓,從而使高校科研管理隊伍能力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3.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管理隊伍激勵機制建設
科技管理工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需要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管理隊伍,這樣才可以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科技項目、科技成果進行有效地管理。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的科技管理隊伍不夠穩定,究其原因,部分高校對科技管理隊伍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對科技管理人員的使用上存在著“重使用,輕培養”的不良傾向,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科技管理人員自身發展缺乏上升空間,導致科技管理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整個隊伍呈現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高校科研管理人員大部分屬于行政管理人員,隨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人員不再參與職稱評定,從而導致基層管理人員的待遇在相當長的時期難以明顯提高。與教師、科研人員相比,他們的待遇偏低,工資的上漲主要依賴于整體工資水平的提高。有些高校對科技管理處長、副處長的任職有學歷、職稱、科研的要求,而基層科技管理人員卻不能評定職稱、學習深造,所以很多高校基層科技管理人員的上升空間僅僅為科長級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科研管理人員的上升空間,長期積累,造成工作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工作質量。
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人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難以得到進一步進修深造的機會。新上崗的工作人員既沒有崗前培訓,上崗后也難得到進修的機會,整天忙于事務性的管理工作,少了許多學習提高的時間,專業知識逐漸荒廢,逐漸喪失了發展的后勁。
有鑒于此,一方面高校應當充分考慮科研管理人員的實際,對于具有領導力、業務素質較高的人員,應當提拔到管理崗位,適當放寬學歷和職稱的要求;對于專業知識背景較強的人員,應當創造條件,鼓勵其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提升學歷層次;對于甘于長期在科研管理崗位工作的人員,應結合人事管理政策,綜合考慮其工作實績,通過職級、非領導職務晉升等渠道解決其發展的后顧之憂。
另外,在相關工作領域要改進科研管理人員的聘任和考核制度,如,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可采取績效考核,科技成果轉化的實績與績效工資收入掛鉤,多勞多得,避免“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適當引入競爭機制,激發科研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1]《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2: 19.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項目管理的意見.[EB/ OL].[2014-07-0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499/201301/xxgk_146359. html.
[3]2013年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科研活動統計公報.[EB/ OL].[2014-07-04].http://www.lnein.gov.cn/kj/ web/view.asp?id=2999&menuid=013001.
Problems and 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L Province for an Example
LIU Xiao-wei1,LI Ming2,LIU Qi-zhi3
(1.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Liaoning 110136; 2.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44; 3.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142)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its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am is the main body in this construc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This paper fi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vides the related solutions by analyz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which i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in promo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ing university intension-type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eam;problems;solutions
G647
A
1672-9617(2014)04-0542-04
(責任編輯 伯靈 校對 伊人鳳)
2014-06-15
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L12DGLO36);遼寧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4325);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2014lslktzijyx-34);沈陽市科技創新專項基金(F14-230-5-09);遼寧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3071)
劉曉維(1982-),男,遼寧遼陽人,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