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1-02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度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介傳播環境下的視覺建構研究”(SK13LX29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馮菊香,女,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專業新聞報道和新媒體研究。
摘 要:“世界末日說”屬于流言中的謠言,其傳播渠道主要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新媒介傳播等不同途徑。“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影響成了現代“魔彈論”的翻版,究其原因,除了深層的社會原因外,與電影《2012》引發的恐慌、新媒介建構的“擬態環境”等推波助瀾不無關系。為此,可以從公眾理性認識“世界末日說”的本質;媒介理性設置報道議程;政府應加強科技知識普及力度等方面進行治理。
關鍵詞: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路徑;傳播影響;傳播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037-03
網絡流言的肆意傳播已經成為網絡治理的“公害”之一。2009年11月上映的《2012》是一部關于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影片傳達一個重要信息,即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隨著電影的熱映,一場席卷全球的“末日”討論隨之形成,電影中以瑪雅文化為背景和逼真震撼的災難場面,使不少人一度甚至信以為真。2012“世界末日說”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直到2012年12月21日平安度過,該流言才不攻自破,慢慢淡出公眾的視野。從傳播學的角度梳理2012“世界末日說”的傳播路徑與影響,有利于我們認清網絡流言的本質,有效治理網絡流言的傳播亂象。
一、“世界末日說”屬性辨析
《新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一版)中,“說”有“(名)言論;主張(著書立~|邪~|自圓其~)”之意。“世界末日說”是宗教概念的預言,它屬于謠言還是流言?《辭海》中,謠言,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捏造的消息。而流言,散布沒有根據的話,亦指謠言。可見,二者是同義詞。段鵬曾總結謠言的特點:必須在一定數量的人群中流傳;必須為眾多人相信;它與事實有出入的消息[1]。2012“世界末日說”基本具有這些特點。不過,筆者更認同流言與謠言之間是從屬關系,流言概念的外延更加寬泛,而謠言的感情色彩更強烈。流言包括良性的善意的、中性的、純屬娛樂性質的以及惡意的破壞性的不確定消息[2]。謠言屬于最后一種。因此,“世界末日說”當屬流言中的謠言。
二、“世界末日說”的傳播途徑考察
梳理“世界末日說”的傳播途徑發現,其傳播的主要路徑有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和網絡新媒介傳播等。
(一)人內傳播
2012“世界末日說”源于蘇美爾人發現的一個假想中的行星“尼比魯”,很多人知道假想行星“尼比魯”后,紛紛對信息進行內化處理,逐漸產生“尼比魯”將撞擊地球的說法。后因一個自稱能與外星人溝通的人說“尼比魯”將要復歸,并把這一災難的最初時間預測為2003年5月,但當時什么都未發生,隨后又將時間改成了2012年12月[3]。這個說法僅是個人的揣測,且建立在一顆假想的行星之上,缺乏可信的依據,這是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基礎,也是“末日說”流言人際傳播的源頭。
(二)人際傳播
當個人完成內向傳播后,2012“世界末日說”便開始由人內傳播走向人際傳播。在人際傳播過程中,為了傳達更豐富的意義或增強傳達效果,人們會輔以手勢、體姿、表情、眼神等手段,或通過如電話,以及互聯網上的電子郵件或談話軟件等媒介,甚至借所謂的“科學推理”之名來進行傳播。有人提出太陽系將穿過一個神秘的和完全虛構的太空區域,該區域被稱作光子帶(Photo Belt)。邪教“天堂之門”利用這些謠傳,在2012年3月制造了集體自殺事件[4]。“世界末日說”借助錯誤推理擴大了傳播范圍和影響。
(三)群體傳播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人遇到某些突發性和威脅性事件時尤為積極參加群體傳播活動,這樣做是為了尋求有關事件的信息,弄清事件與自身關系,從而采取應對措施。當公眾對2012“世界末日說”半信半疑時,人們已經無意中成為群體傳播中的一員,并開始尋求更多的信息來求證事件的真偽,這是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的考慮。群體傳播的一個重要特性是“群體遵從”或“群體追隨”,這導致部分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因對社會的不滿而希望公平正義的“新世界”到來;“末日準備族”忙著儲備存活必需品或訓練求生技能,是這種“群體追隨”現象的折射。
(四)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是一對多的傳播,其傳播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傳統媒介不管是辟謠還是報道有關迷信2012“世界末日說”的新聞,無形中或有意無意地傳播著2012“世界末日說”。2009年11月13日上映的災難片《2012》就起到了這樣的助推作用,某種程度上,電影的全球影響力要比其它大眾媒介大得多。
(五)網絡新媒介傳播
新媒介以手機、互聯網為主體,人人是受者也是傳者,形成了去中心化的傳播網絡,實現了雙向互動傳播模式。1997年3月到5月,天文愛好者卡克施拉梅克對海爾-波普彗星進行觀察時得出了錯誤結果,導致“世界末日”論的產生。他在某網站留言,一顆伴星緊緊跟隨在這顆彗星之后,該網站將這條消息不斷夸大,傳至全球。2012“世界末日說”如接力棒般地被網民瘋傳,形成了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高速、超量、多樣化、范圍廣的特征,且沒有終點。加之,新媒介具有融合傳播的特性,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開放性、匿名性、交互性、個性化、多元化、門檻低、監管難等特點,使2012“末日說”如洪水般泛濫并蔓延開來。
三、“世界末日說”傳播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一)“魔彈論”的現代版
2009年上映的美國災難大片《2012》席卷了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票房達到7.7億美元。該片猶如一顆魔彈擊中所有人,掀起了“世界末日說”的大討論,在三年時間里不斷釋放它的能量,2012年達到了高潮。盡管不是所有人都應聲倒下,但仍不能忽視其強大的效果,很多人還是或當真或娛樂地把電影所傳遞的“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信息記憶了下來,并有意或無意地傳播這一說法,造成現代版的“魔彈論”現象,如2012年12月4日是成都雙流縣九江鎮的“趕場天”,一些聽信流言的市民在集市上瘋狂搶購白蠟燭和火柴,造成白蠟燭脫銷[5]。國內一些地方發生“全能神”邪教組織人員利用2012“世界末日說”非法聚集、上街散發宣傳資料,散布世界末日謠言,鼓吹“只有信教才能得救保平安”,蒙蔽吸引不明真相的群眾信教等等,這些亂象是2012“世界末日說”傳播產生的消極影響。
(二)“世界末日說”迅速傳播的原因
1.社會原因
2012“世界末日說”得以迅速傳播有深刻的社會原因,有論者認為,“世界末日說”的廣泛流傳,顯示了人類信仰的缺失。就我國而言,社會轉型期產生的眾多矛盾,如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幸福感指數卻沒有呈現出正相關地提高。不斷攀升的物價,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工作難找、工資難漲等種種問題凸顯,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城鄉二元化、仇富仇官心理不斷積聚等因素,加劇了公眾的“不安全感”,即公眾基本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這種心理加劇了惡性循環,加劇了民眾對社會的不滿,誘發公眾對“末日說”的推崇,渴望“世界末日”后人類回歸平等,社會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受多元文化沖擊的民眾開始相信“世界末日說”,并積極參與傳播這種流言。
2.傳媒的推波助瀾
(1)《2012》引發的恐慌
災難大片《2012》聚集眾多災難,展現了一系列震憾人心的場景,如洛杉磯的超強地震,黃石公園火山猛烈噴發后的天降火球,由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嘯吞沒印度,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像倒塌……這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片中的逼真特效和引用的瑪雅歷法,使觀眾在娛樂之余也信以為真。盡管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們一再聲明“2012年12月21日絕非世界末日,呼吁觀眾切勿因沉迷科幻電影而杞人憂天”,但還是有不少人堅信不疑。這與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將科幻小說家H·G·威爾斯的作品改編成廣播劇引起的恐慌如出一轍,可謂“魔彈論”的現代版。
(2)新媒介建構了“擬態環境”
隨著互聯網及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麥克盧漢所言的“地球村”已然成為現實,互聯網讓全球人溝通沒有障礙,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個地方發生的災難瞬間就會傳遍全球,如同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如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里氏7.0級地震,造成11.3萬人喪生,25萬人受傷,近150萬人無家可歸。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里氏8.8級強烈地震,死亡750人,同時有200多萬人受到不同程度損傷。2010年3月21日,冰島南部火山噴發,歐洲多個國家關閉機場。2010年4月8日,中國廣西賀州市出現近20個由地陷形成的“天坑”。2010年4月14日,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屬于淺源地震,震中位于縣城附近……2010年世界各地頻發自然災難為2012“世界末日說”做了“鋪墊”,民眾猜測下列事件可能是末日來臨的前兆。災難的發生越集中、頻繁,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越讓人恐慌。媒介建構的“擬態環境”主要通過大眾媒介間接形成,加之個人直接的經驗性感知有限,這種壓縮和扭曲真實的“擬態環境”,被公眾當作客觀世界的真實圖景看待并作出反應,恐慌及混亂自在意料之中。
四、“世界末日說”傳播的治理
要對2012“世界末日說”這樣的流言傳播進行治理,可以從公眾、媒介和政府三個主體入手:
(一)公眾應理性認識“世界末日說”的本質
“世界末日說”原本是一種宗教預言,其本質是謠言。它起著道德訓誡的作用,我們無需用其自欺欺人。自2012“世界末日說”流傳以來,科學家們就開始不斷地辟謠。2012“世界末日說”事實上是個別人牽強附會瑪雅歷法所致,2012年12月21日并不是瑪雅歷法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從哲學的角度分析,萬事萬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理論上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但那將是極其遙遠的事情,民眾不必杞人憂天、盲目信仰,應加強自身的科學素養,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性認識“世界末日說”的本質,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二)媒介理性設置報道議程
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是媒介的一種功能,即通過反復刊播某類新聞,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媒介根據公眾對媒介的需要程度、接觸媒介的頻率、不同公眾的興趣等設置相關議程,這表明媒介對公眾的引導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大眾媒介對“世界末日說”進行過辟謠報道,無形中也助推了“世界末日說”的傳播,媒介議程影響了公眾議程,公眾議程又會影響媒介的進一步決策、報道過程。與信謠、傳謠式的傳播不同,這是無形中的助推起的副作用。網絡新媒介可以利用這一效果來設置報道議程,將辟謠的報道放在顯眼位置,分散受眾的注意力,不要和關于報道迷信“世界末日說”的報道鬧劇放在一起,形成聚類,以博人眼球,這樣效果會適得其反。因此,不同媒介在關乎“末日說”辟謠的報道議程設置時,要注意版面、時段、頁面位置,要理性應對,不盲目跟進,不成流言傳播的“幫兇”。
(三)政府加強科技知識普及力度
我國歷來重視科普工作,設有專門的科普管理機構。2002年6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科普為內容的國家法律,隨后我國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為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和政策保障。就流言傳播現象而言,政府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協調好自身與公眾、媒體的溝通,消除“噪音”,減少末日說的負面影響,積極履行社會管理者的角色,維持社會穩定。在認清科普的本質和特點后,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第一,通過學校教育來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第二,利用媒介實現多渠道的普及工作,擴大普及范圍;第三,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世界末日說”的話題自古有之,經久不衰,2012“世界末日說”只是最新最近的一個個案,理清其傳播途徑和本質,對其進行科學治理,消除其負面影響,凈化傳播環境,規范傳播秩序的新局面將不難實現。
參考文獻:
1 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 師英.危機事件中的流言傳播研究[D].蘭州大學,2010.
3 百度百科.尼比魯[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76273. htm?fromId=2764787.
4 百度百科.世界末日[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701.htm.
5 華西都市報.搶購蠟燭——謠傳12月21日連黑3天有人信了白蠟燭脫銷[DB/OL].http://xm.ifeng.com/news/xiamen_2012_12/ 06/46638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