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1-09
作者簡介:黃麗敏,女,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絡與新媒體、電視新聞研究。
摘 要:新聞人的獨立性,是自新聞學創立之初,便一直被討論的議題。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盛行造成了新聞造假、新聞雷同等一系列問題。關于新聞人的基本素養之一:獨立性,成為了網絡時代新聞人的一個重要課題,獨立記者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完成了新聞人渴望“獨立”的情懷。
關鍵詞:新聞人;獨立記者;新聞;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147-02
近年來,關于新聞人獨立性的討論一直為學界所關注。在意識形態逐漸多元的今天,受到經濟、體制、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新聞人的獨立性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另一方面,公民新聞的崛起,引發了關于新聞獨立性問題的大討論。在這樣一個時期,獨立記者出現在了媒體和公眾的視野。他們不隸屬于任何新聞機構,奔走于各個新聞現場,用自己獨立的視角和思維,為受眾帶來最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
一、新聞界的獨立記者
張翠容,是來自香港的戰地記者,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爾、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杰基·羅蘭和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雅尼娜·迪·喬瓦尼一樣,是一名出入烽火戰場的女性戰地記者,更是洞察力了得的女性國際問題觀察家和當代優秀獨立記者。1980年,張翠容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1991年于紐約大學深造,采訪了當地的社區,進行了中美關系的新聞報道。回港后,成為香港的政治新聞記者,后作為獨立記者于BBC,RTHK,HK CABLE,鳳凰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進行了國際關系、亞洲局勢和兩岸三地的溝通等新聞報道。張翠容最突出的特質在于,她后期作為一名獨立記者,獨立于任何新聞機構,自負盈虧,活躍在國際新聞界。張翠容和她的作品體現了兩個方面的傳播思想。
第一,影響了大眾傳媒一直以來的男性話語權主導的局面,提升了女性在傳媒角色中的話語權。大眾傳媒自誕生以來便是男性權力為中心,即使標榜平等的西方媒體也不能幸免。近些年,隨著女性從事新聞傳媒的人數增多,這一局面逐漸有了扭轉。但戰火紛飛的戰場在人們的觀念中,卻一直是男記者的專屬陣地。近幾年來,隨著諸如英國《衛報》女記者瑪吉·奧凱恩、美國有線新聞廣播公司(CNN)的女記者克里斯蒂安娜·阿曼波爾、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等杰出女記者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格局。女記者的身影也活躍在巴以沖突、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為受眾帶來翔實的報道,增強了女性的話語權。而張翠容,作為少數的女性獨立記者,行走于戰場之中,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感受力,在極短的時間內搭建了有力的溝通橋梁。張翠容曾說過:“只要世界有謊言,我就會繼續跑”。以張翠容為代表的女性記者,以自己對真相的求知欲望和對新聞工作的熱忱,不畏艱險深入戰場,采集了大量真實可靠的信息,并呈現給廣大受眾。在她的筆下,更加關注了生命的尊嚴和婦女兒童的遭遇。經由她們的視角,我們可以透過硝煙四起的戰場,看到人性良知的光芒,也極大提升了女性在媒體中的話語權。
第二,代表了獨立之外的專業精神,即“記者的天職是探索真相”。張翠容采訪過查韋斯(委內瑞拉總統),對他的看法在爭議之中,保持了客觀。對于時代和社會局勢有自己的認知,時刻保持中立和好奇,是成為一名合格記者的要義。對于張翠容集結成冊的書籍,她表示不是從新聞的角度,是希望讓讀者看到自己、看到人性共同的一面。是想喚醒讀者對理想的追求,想讓讀者看到他們追求理想國以及他們的汗水與淚水,對美好社會的不放棄。作為一名獨立記者,不得不夸贊張翠容思想格局的高大,她對民主、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是讓她無數次奔赴戰場,勇敢發問的驅動力。這些報道為受眾獲悉真相提供了渠道,促進了世界新聞事業的進步。而以張翠容為代表的杰出女性獨立記者,更是時代新聞業的先鋒,代表了一種專業精神和獨立品格,為受眾了解世界動態提供了更加真實和完整的訊息和解讀。
二、獨立記者之討論
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評價過張翠容說:“她是華人世界的卡普欽斯基。有一次,在東帝汶,她住的地方旁邊有一座樓,被以軍空襲,應該是用F16的戰機放了一個導彈下來,就把她住的樓的旁邊的整座樓炸掉了。然后當時她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就是打電話回香港找報館說我現在就在這樣的現場看到這樣的事情,你們要不要報道?”說明了張翠容在新聞事業中的忘我精神。在現今這個以利益為先,不斷發現新聞賄賂等丑聞的時代,這種追求真理,關懷生命的大局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從獨立戰爭到獨立宣言,從獨立電影到獨立策展人,“獨立”二字一直在被反復提及,代表了這個信息社會,人們習慣于接受二手信息,成為無思想的“容器人”的一股批判思潮。“容器人”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在描述現代人的形象時提出的概念。中野牧認為,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日本人的內心世界,類似于一種“罐狀”的容器,這個容器是孤立的、封閉的,人就像是“罐狀”的容器一樣接受信息,其特點是“與外界隔絕”,人與人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獨立記者,在新聞界是一種少數的存在,獨立于各種體制外,追求真相,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并且將自己的洞察和見解付諸于新聞中,旨在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實現溝通。
新媒體語境下,人人都是傳播主體,雙向傳播基礎上的公民新聞促進了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顛覆了“輿論一律”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民主化的媒體形式。因為有了大眾的參與和影響,主流媒體的報道將會變得更加客觀,更加理性。新聞將不再是幾家媒體的發言,而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聲音,公民新聞勢必會帶來新聞業的一場革命。公民記者因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作為獨立記者,與公民記者既重合又有所區別,重合的部分為擁有相對的自由度和獨立性;不同點在于,作為新聞傳播業者,對獨立記者的專業標準和職業要求更加嚴格規范。總結而言,獨立記者制度有三個優勢:1.強調了獨立性,保證了立場的公正和思想的深刻。擺脫了政治和經濟的束縛,有利于揭露報道真相,實現新聞自由。2.新媒體語境下,可以進行新聞活動的延伸。如張翠容的微博、博客等社會化媒體的應用,有助于實現信息共享和輿論溝通。達到哈貝馬斯所述的“公共領域”的延伸。3.有助于記者新模式的發展,促進新聞業的改革進步。
與此同時,獨立記者制度也存在一定弊端:1.無制度和經濟的保障,很難大規模發展。2.缺乏監督機制,易造成輿論監控不力等。
三、獨立記者與新聞獨立
新聞獨立是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新聞專業主義理論,新聞傳媒是社會公器,新聞工作的目標是服務新聞受眾,不受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限制,其運作和新聞活動完全獨立,不接受除新聞界行業規范之外的任何控制。新聞專業主義發源于媒介的社會責任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芝加哥學派代表哈欽斯(RobertM.Hutchins)為首的出版自由委員會發表了《一個自由和負責的報業》聲明,強調了新聞應遵守專業主義。
新聞包括了真實性,客觀性,獨立性和自由性。由此可見,獨立性是新聞的最基本特質。在傳播時代的今天,信息大量增長,媒體和記者要在信息海洋中篩選出有用的,不偏頗的新聞,是一項重要考驗。獨立記者的存在,對于新聞獨立性具有一些普遍性的啟示:
1.增強了新聞從業者對自己工作的獨立控制權,可以對選題和報道角度有自己的把握和控制,保證了觀點的獨立性。如民國時期由著名報人英斂之創辦的《大公報》正是秉承著“不黨、不私、不盲、不賣”四字方針,嚴格遵守新聞的獨立性原則,不受任何政治和經濟理論的牽制,成為當時公眾心中的“耳目喉舌”。可見新聞獨立性在新聞史上一直存在。
2.在新媒體語境下,獨立記者的存在有利于推動“公民新聞”和“自新聞”的發展,推動新聞界的繁榮。根據英國政論家、文學家約翰·彌爾頓在1644年《論出版自由》中提出的“觀點的自由市場”理論,真理須通過意見和觀點之間自由辯論和交換獲得,而非權力。思想、言論和意識形態的自由流通,能讓人們如在市場中一樣,進行自己的甄別和選擇。后來,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自由論》中將其理論化。“觀點的自由市場”以及 “觀點的自我修正”理論后來成為自由主義新聞學的理論根源,對新聞業有著巨大影響。由此可見推動新聞業者和受眾意見的自由表達,有益于推動新聞業的發展和進步。
3.獨立記者的存在,促進了獨立思考的發展,使得受眾在信息過載的“碎片化”時代保持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受眾新聞素養的提高,也提高了其對新聞從業者和新聞質量的要求,大大推動了新聞業的改革和進步。
自媒體時代,受眾逐漸向傳播者轉型,新聞專業操守和倫理責任顯得尤為重要。正如李良榮教授對“專業精神”的解讀一般,“新聞專業的專業精神是一種獨立精神,記者要能夠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在新聞報道中,我們的記者要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比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專業精神”。“為什么看了互聯網的報道,還要看報紙?因為報紙為我們提供了思想。”在李良榮教授看來,互聯網的發達和3G手機的出現,使得每一個人都具有到網上發布最新信息的可能,“信息不再是稀缺資源,思想才是稀缺資源。”保持獨立性,是成為合格新聞人的第一要義。
參考文獻:
1 鄭妍.大眾傳媒中的女性話語權觀照—從鳳凰衛視女記者閭丘露薇說起[J].當代電視,2003(8)..
2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 肖峰.名記者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4 王文科.中外名記者的夢想與追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 鮑海波.女性在新聞傳播中的“存在”狀態分析[J].新聞知識,2003(2).
6 劉耿.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身份的想象[J].新聞傳播,2012(1).
7 董群.論中國的名記者群現象[J].江蘇社會科學,1997(2).
8 張翠容.中東現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 張翠容.行過烽火大地[M].城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