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守泰

昨天外甥來電話說,自己做事較拖拉,想徹底改變,但身邊缺少及時提醒的人,于是想到了立個座右銘,要我給寫個字,裝裱一下掛在房里,抬頭一看,便督促自己有事快辦。我聽后悠然想起了人們常詠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誡勉詩句;并想起了林則徐幼年掛“制怒”座右銘改掉自己急躁脾氣的故事。后生能知道自己不足,并下決心改正,做到惜時如金,當老人的豈不高興?我便爽快答應,并立說立行,把這任務付諸行動。
首先是運詞,就是確定寫什么。我電話問他:“你想寫什么詞呢?”外甥說:“現在就辦。”這詞倒是直白通俗,開門見山。但我認為作為書法用詞,總該有點文詞的講究吧。這是句口語,怎么好作為書法用詞呢?于是我想到一個成語:雷厲風行。征求外甥的意見,然而他并不喜歡這個詞。于是我就閉門造出一句:成思立行。意思是,做事首先要考慮好,思考成熟,考慮成熟了,立刻就付諸行動。我又把這個詞語和它的含義向外甥表述了一番,結果他很同意,這便是第一步。
而后是第二步,書寫。我立馬鋪了紙,備了墨,開始啟動書寫情致,自己的字本來不怎么美,更應盡力而作了,好在外甥不嫌棄,也算給了一點底氣。我決定給他寫行書,靠行書的靈動來增加速行的旨意,達到催督外甥的目的。我聚精會神,運力提筆,在三尺宣紙上寫出“成思立行”四個字。教人而勵己,我悠然自牧自己:做事就要立說立行。
我對外甥的這一想法很贊成,人不怕有缺點和不足,怕的是不認識自己,更怕的是知錯而不改。有哲人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道理至然,識己修己才是明者。明朝那個叫天寶的浪子能回頭讀書科舉;現代文學家沈從文學生時期能改掉閑散遲到的習慣;就連圣人孔子都能知錯立改,承認自己“生而知之”的論斷錯矣,改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面對漁夫對自己“千層浪、萬點沙”的批評而悔詩“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圣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多謙下的襟懷,何況我們凡人呢?人,能敢于自剖,并立志去改,確實難能可貴。尤其年輕人,絕對不能自己原諒自己的短處,諱疾忌醫,否則,不珍視別人的善意提醒,還認為自己的錯處沒什么大不了,那就很難會去改掉毛病了。
人的不良秉性和拖拉作風以及其他不良習慣,就像懶散慣了的小羊羔,如何才能馴化好?靠外力是一方面,關鍵是看內力,就是在于自己。別人的提醒、督促和教育都是外因,都要通過本身的積極內因而起作用。能自當牧羊人,訓牧自己去掉不良習性,真是太可取了,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都能上善若水,痛摘肌瘤,訓牧自己不斷走向完美。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