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晶等
摘 要:我國許多城市積極提出構建創新型城市的計劃,以期通過引進創新戰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文章在評述國內外有關創新指標的基礎上,依據創新型經濟理論,結合數據可得性等客觀實際,以常州市為例,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較研究了從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情況,為以后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
關鍵詞:常州市;創新型城市;實證研究
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際競爭更趨激烈,許多國家都把強化國家創新體系作為國家戰略。創新型城市建設是創新型國家建設在具體領域和地區的深化,是在國家創新體系的原則指導下,建設適合本區域特點的、能夠迅速有效提升本區域創新能力的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和重要支撐。
1 國內外相關評價體系
1.1 美國的理查德·佛羅里達曾提出界定創新型城市的3T指標:技術、人才、包容度;香港大學后來又進一步提出了4C創意指數:結構性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世界銀行在2005年發表的《東亞創新型城》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界定創新型城市的一系列定性指標。而對城市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國外主要有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和斯特恩教授聯合發布的創新指標體系,該體系從公共基礎設施、企業群的創新治理環境、聯系的質量和公司的創新取向四個方面設計了34個調查指數,建立以公共政策指數、創新集群的環境指數、公司的創新取向指數和國家創新能力評價指數為核心的創新指標體系。
1.2 國內關于創新型城市評價體系的研究同樣側重于創新型城市界定和城市創新能力評估兩個方面。杜輝等學者在國家統計局2005年 11月頒布的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基礎之上,選取了部分關鍵指標來界定創新型城市,并依據城市的綜合得分來評判不同創新型城市各自所處的發展階段。而在城市創新能力評估方面,李英武認為城市創新能力作為評價創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標和影響因素,應該劃分為知識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制度創新能力和服務創新能力四個具體方面。
盡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大家都強調了一個道理:創新型城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評價。
2 創新型城市指標體系的構建
2.1 指標構建的理論基礎
根據以上描述,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本研究以這四個方面為主要內容,提出了一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共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共18個指標作為綜合指標的參數,用創新型城市實現指數來反映創新型城市的實現程度。
2.1.1 創新主體
創新來自于企業的需求,企業是創新的需求者、投資者、組織者和應用者。創新主體是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創新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與科技中介等等。
2.1.2 創新資源
創新資源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整個創新鏈條上的起點,可以分為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兩個部分。人力資源不僅是知識和科學技術的載體,而且是保持創新活力的源泉所在,它直接決定了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的強弱和創新型城市的實現程度。而財力資源是保證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礎。
2.1.3 創新環境
創新環境是創新活動得以開展的基本保障,直接決定著城市創新的整體效率,同時對每個行為主體的工作效率產生很大影響,這種環境不但包括信息網絡、科研條件等硬環境,而且還包括金融環境、法制環境等軟環境。硬環境能有效地降低經濟系統中活動開展的成本,提高效率。創新型城市的軟環境的改善能夠彌補硬環境的缺陷并級數化放大硬環境的吸引力,最終成倍提高創新環境綜合水平。
2.1.4 創新產出
創新產出是城市自主創新的結果,同時也是創新型城市建設所追求的目標。隨著近年來建設創新型國家口號的提出以及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出臺,各地相繼提出建設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的口號,科技創新及知識產權工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科技成果是城市自主創新的直接結果,包括論文、專利等。專利是發明人的重要智力勞動成果,對開發新產品、有效仿制、技術改造和專利申請等可提供技術信息,較接近創新的商業應用,且專利數據能較全面地反映各地區的發明和創新信息。高新技術產業化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經。
2.2 指標體系的構成
2.3 指標權重的確定
為了區別各指標對創新型城市的影響程度,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標準數據表。然后依次以常州市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分別作為宏觀層面的評價單元,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可以得到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的主成分。以各層面的各主成分上的載荷系數為權重,構造各主成分的綜合評價模型。再根據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的各主成分的評價得分,構造各層次的綜合評價模型。最后,要對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四個方面作一個綜合評價,以常州市歷年創新城市綜合評價作為宏觀層面的評價單元,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構造創新城市建設的綜合評價模型。
3 創新型城市的實證研究
3.1 創新主體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科技企業孵化器個數X3和分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企業數X4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當年確認高新技術企業數X2,因此創新主體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科技企業數目的影響,科技開發機構數于創新主體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企業數的數量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極大地帶動了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而當年確認高新技術企業數出現了一些波動,因為在2008年全國范圍內出現了金融危機,常州市也受到了波及,致使2008-2010年新增確認的高新技術企業數減少,經過該段時間的調整后從2011年起又恢復了逐漸增長的趨勢,也促進了創新主體的發展。
3.2 創新資源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分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數X6和歷年政府科技撥款數X8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科研開發從業人數X5,因此創新資源的發展主要是受到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和經費撥款數的影響,科研機構經費支出總額于創新資源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地方科技撥款數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表現出了政府對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積極地推動了常州市的創新建設。此外,有了政府的鼓勵,科技人員就有了堅持研究的動力,增加人員的招聘,為創新型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3.3 創新環境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年底移動電話用戶數X9、互聯網用戶數X10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X11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工業廢水排放總量X12,因此創新環境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硬環境和工業廢水的影響,工業廢氣于創新主體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的硬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移動電話用戶數、互聯網用戶數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均持續穩定地增長,基礎設施等硬環境的改善給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保證。另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新環境的發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會涉及到工業廢水的排放問題,我們可以從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中判斷一個城市的創新發展水平。
3.4 創新產出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發明專利申請量X14和發明專利授權量X15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新技術產品產值X18,因此創新產出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發明專利和新技術產品產值的影響,發表科技論文數和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總額于創新產出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表明常州市的科技成果方面的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此外,近七年來,常州市的新技術產品產值出現了波動,在最近三年才有了緩慢提高,表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較不穩定,需要加強這方面的開發力度來提高常州市整體的創新產出能力。
3.5 綜合分析
應用上述評價模型所計算出的綜合評價值,如果一個城市所有評價指標的實際值與其對應的標準值相等,則計算出的綜合評價值為1,可以作為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為創新型城市的臨界值,考慮到不同城市的特殊情形和發展特性我們可以進行系數調整,作從創新城市建設綜合評價得分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城市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提高,該7年來常州市經歷了從萌芽到起步到成長直至成熟的四個階段:2006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萌芽階段,2007-2009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起步階段,2010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成長階段,2011-2012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成熟階段。
近七年來,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主要與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出的發展息息相關。2012年,常州市由于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出方面的發展表現突出,使得創新城市評價的排名為歷年來的第一,表明常州在企業創新、資源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也應當看到常州市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一環,即創新環境,雖然相比幾年前有顯著提高,但卻落后于去年,在建設常州市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創新環境的重大影響。因此,常州市在以后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不僅要延續歷年來的優勢,保持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產出的發展,也要關注在創新環境方面的建設,加強信息網絡、公共文化等硬環境和軟環境的發展。
4 結束語
文章在吸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結合了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和影響因素,構建了由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四個方面構成的指標體系。以常州市為例,通過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比較研究了從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情況,為以后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數據的搜集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江蘇省的其他城市,無法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湯育書,張敏.城市創新型經濟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研究-以江蘇鎮江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9).
[2]余楊,林承亮.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證研究初探-以寧波市為例[J].特區經濟,2007,7.
[3]查奇芬,王 敏.江蘇省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13.
[4]李琬,張玉利,胡望斌.創新型城市第四代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5]李琳,韓寶龍,李祖輝,等.創新型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基于長沙與東部主要城市的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
3.2 創新資源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分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數X6和歷年政府科技撥款數X8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科研開發從業人數X5,因此創新資源的發展主要是受到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和經費撥款數的影響,科研機構經費支出總額于創新資源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地方科技撥款數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表現出了政府對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積極地推動了常州市的創新建設。此外,有了政府的鼓勵,科技人員就有了堅持研究的動力,增加人員的招聘,為創新型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3.3 創新環境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年底移動電話用戶數X9、互聯網用戶數X10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X11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工業廢水排放總量X12,因此創新環境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硬環境和工業廢水的影響,工業廢氣于創新主體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的硬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移動電話用戶數、互聯網用戶數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均持續穩定地增長,基礎設施等硬環境的改善給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保證。另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新環境的發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會涉及到工業廢水的排放問題,我們可以從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中判斷一個城市的創新發展水平。
3.4 創新產出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發明專利申請量X14和發明專利授權量X15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新技術產品產值X18,因此創新產出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發明專利和新技術產品產值的影響,發表科技論文數和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總額于創新產出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表明常州市的科技成果方面的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此外,近七年來,常州市的新技術產品產值出現了波動,在最近三年才有了緩慢提高,表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較不穩定,需要加強這方面的開發力度來提高常州市整體的創新產出能力。
3.5 綜合分析
應用上述評價模型所計算出的綜合評價值,如果一個城市所有評價指標的實際值與其對應的標準值相等,則計算出的綜合評價值為1,可以作為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為創新型城市的臨界值,考慮到不同城市的特殊情形和發展特性我們可以進行系數調整,作從創新城市建設綜合評價得分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城市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提高,該7年來常州市經歷了從萌芽到起步到成長直至成熟的四個階段:2006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萌芽階段,2007-2009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起步階段,2010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成長階段,2011-2012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成熟階段。
近七年來,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主要與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出的發展息息相關。2012年,常州市由于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出方面的發展表現突出,使得創新城市評價的排名為歷年來的第一,表明常州在企業創新、資源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也應當看到常州市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一環,即創新環境,雖然相比幾年前有顯著提高,但卻落后于去年,在建設常州市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創新環境的重大影響。因此,常州市在以后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不僅要延續歷年來的優勢,保持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產出的發展,也要關注在創新環境方面的建設,加強信息網絡、公共文化等硬環境和軟環境的發展。
4 結束語
文章在吸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結合了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和影響因素,構建了由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四個方面構成的指標體系。以常州市為例,通過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比較研究了從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情況,為以后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數據的搜集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江蘇省的其他城市,無法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湯育書,張敏.城市創新型經濟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研究-以江蘇鎮江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9).
[2]余楊,林承亮.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證研究初探-以寧波市為例[J].特區經濟,2007,7.
[3]查奇芬,王 敏.江蘇省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13.
[4]李琬,張玉利,胡望斌.創新型城市第四代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5]李琳,韓寶龍,李祖輝,等.創新型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基于長沙與東部主要城市的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
3.2 創新資源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分地區大中型工業企業R&D人數X6和歷年政府科技撥款數X8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科研開發從業人數X5,因此創新資源的發展主要是受到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和經費撥款數的影響,科研機構經費支出總額于創新資源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地方科技撥款數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表現出了政府對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大力支持,積極地推動了常州市的創新建設。此外,有了政府的鼓勵,科技人員就有了堅持研究的動力,增加人員的招聘,為創新型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
3.3 創新環境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年底移動電話用戶數X9、互聯網用戶數X10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X11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工業廢水排放總量X12,因此創新環境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硬環境和工業廢水的影響,工業廢氣于創新主體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的硬環境質量逐步改善,移動電話用戶數、互聯網用戶數和公共圖書館的藏書量均持續穩定地增長,基礎設施等硬環境的改善給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保證。另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創新環境的發展。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會涉及到工業廢水的排放問題,我們可以從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中判斷一個城市的創新發展水平。
3.4 創新產出的比較分析
第一主成分是由發明專利申請量X14和發明專利授權量X15構成的,第二主成分是新技術產品產值X18,因此創新產出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發明專利和新技術產品產值的影響,發表科技論文數和科研機構經費收入總額于創新產出而言并無太大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常州市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呈現逐步穩定增長的趨勢,表明常州市的科技成果方面的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此外,近七年來,常州市的新技術產品產值出現了波動,在最近三年才有了緩慢提高,表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較不穩定,需要加強這方面的開發力度來提高常州市整體的創新產出能力。
3.5 綜合分析
應用上述評價模型所計算出的綜合評價值,如果一個城市所有評價指標的實際值與其對應的標準值相等,則計算出的綜合評價值為1,可以作為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為創新型城市的臨界值,考慮到不同城市的特殊情形和發展特性我們可以進行系數調整,作從創新城市建設綜合評價得分可以看出,常州市的城市創新能力具有顯著提高,該7年來常州市經歷了從萌芽到起步到成長直至成熟的四個階段:2006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萌芽階段,2007-2009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起步階段,2010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成長階段,2011-2012年常州市處于創新型城市成熟階段。
近七年來,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主要與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出的發展息息相關。2012年,常州市由于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出方面的發展表現突出,使得創新城市評價的排名為歷年來的第一,表明常州在企業創新、資源創新和產業創新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也應當看到常州市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一環,即創新環境,雖然相比幾年前有顯著提高,但卻落后于去年,在建設常州市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創新環境的重大影響。因此,常州市在以后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道路上,不僅要延續歷年來的優勢,保持在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產出的發展,也要關注在創新環境方面的建設,加強信息網絡、公共文化等硬環境和軟環境的發展。
4 結束語
文章在吸收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結合了創新型城市的內涵和影響因素,構建了由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創新產出四個方面構成的指標體系。以常州市為例,通過層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比較研究了從2006年到2012年常州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情況,為以后常州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指導意義。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數據的搜集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江蘇省的其他城市,無法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
參考文獻
[1]湯育書,張敏.城市創新型經濟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研究-以江蘇鎮江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23(9).
[2]余楊,林承亮.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實證研究初探-以寧波市為例[J].特區經濟,2007,7.
[3]查奇芬,王 敏.江蘇省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13.
[4]李琬,張玉利,胡望斌.創新型城市第四代創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5]李琳,韓寶龍,李祖輝,等.創新型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基于長沙與東部主要城市的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