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
最近十余年,我特別希望媽媽能到處走走看看,但常常事與愿違。總把不準她老人家的脈,甚至惹她生氣。今年春節,我們第二次舉家出國游。從動議到成行,頗費周章。老媽頂針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為什么去資本主義國家要被審查家產;二、方便面怎么就不能帶了?
我對第一個問題的解釋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總不相信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真的富起來了,他們提這種問題自大又愚蠢;第二個問題,方便面不是不能帶,但一次就帶上幾十包,這個量確實會對目的國餐飲業者的自尊造成一定的傷害。我們可以對自己食品的安全表示自信,但也不能讓別國尷尬,與鄰為善才是大國風范嘛。第一條老媽忍了,第二條老媽堅持,并在回國前很有氣節地將沒機會吃的方便面盡數贈與了導游。
媽媽的一生沒幾次像樣的旅游。能回憶起的旅游故事少之又少。我甚至懷疑,她根本就不愛旅游。
那年父親到北京出差,特意帶上媽媽,還有另外兩位長輩。在全聚德,四個人點了半份烤鴨,怎么分的我不清楚,但這件事他們至少津津樂道了10年。不為囊中羞澀,只為那被薄餅淹沒的烤鴨滋味。
一般來說,旅游得有錢有閑。錢不用很多,但起碼不再為衣暖食飽發愁。閑也不用很多,不以為旅游是虛擲光陰就好。可這兩條對媽媽那代人,都不易做到。媽媽這一生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老人一樣,最美好的時光都在一個接一個的“運動”中度過了。此起彼伏直逼靈魂的“運動”早就蠶食了他們對“旅游”這一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想像。
又想起媽媽那些個根深蒂固的小習慣:收藏幾乎一切包裝,包括一次性塑料袋;到處藏錢,最后不知所蹤;接水龍頭滴水,這樣水表可以不走字;用哪間房開哪間房的暖氣……我曾經揶揄媽媽是“省長”,能省則省,省到自己都忘了為什么要省。現在終于明白,“省”的背后是她對“匱乏”的深深恐懼。
今后再也不勸阻媽媽帶著方便面出游了。一個長期被“匱乏”陰影籠罩的人,要帶的根本不是面,而是安全感。也不勸媽媽別再省了,媽媽節省下來的根本不是物質,而是可以掌控的物質自由。
媽媽80了,現如今再豐裕的生活也左右不了她老人家的心態。那不如就陪著她一起“省”吧,省到匱乏入土,恐懼不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