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婧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就要著眼于教師與學生,二者不可偏失。
1 教師較高的語文能力是關鍵前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作為培養學生素養的傳播者、導航師——教師來說,更應該具備高素質的語文素養。我們大家都知道,語文素養包括語文能力、語言積累、學習方法、習慣、態度、思想感情、審美情趣、品德修養諸多方面,在此,僅對教師的語文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談一下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一)聽說讀寫的支配與導向作用。可以說,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教師的聽、說、讀寫與學生是相互的、同步的,它起著支配與決定性的導向作用:
(1)聽、說:課堂上,教師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討論,學生的發言,學生的朗讀,從聽中捕捉學生創新的火花,從聽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信息,并給予恰當的、高度的、樂于讓學生接受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說)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領悟到思維中的誤區。從而在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在教師富有感染力,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向下,走出理解的沼澤地,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這里所說的語言,即教師的課堂語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一位優秀的教師,他的課堂語言應始終帶著一種深情,一種感召,它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能調整學生的情緒之弦,能給學生以“曲徑通幽”之感。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其效果可能相差20倍。”這足以見教師語言的重要性。
(2)讀、寫:與聽說同步的讀寫更不容忽視,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在語文教學倡導“以讀為本”、“自讀自悟”的今天,教師的朗讀基本功無疑要提高到更高的層次,試想:一個語調平淡、語速不適、語病層出不窮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示范性朗讀,怎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怎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呢?二年級的《四季的腳步》是一篇節奏和韻律都很美的小詩,入情入境的配樂、配畫面朗讀把孩子們帶到了繽紛的四季,感受到了四季的美。教師的語言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主導作用,教師較高的語文能力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2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是主要途徑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由教師的主導作用所決定的,更明確地說,是由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的,觀念更新了,教師能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意識都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給人以水到渠成,無矯揉造作之感。
3 以讀代講,多媒體輔助激趣是重要手段
依據課標精神,倡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以讀代講”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如果再配以有花有草、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輔助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通過個別讀、同桌讀、組讀、匯報讀、評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去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從而達成共鳴。這種共鳴是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得的,是發自內心的,不是由教師的問,學生的答而得出的結論,不是學生說,教師板書的結果。正如丁培忠老師所言:“教師如果能講到點上,你就講一點,如果講不到點上,就不必講。但絕對不能放棄讀,放棄讀就等于放棄了一切。”
4 積累語言,延伸創新發展思維是最終目標
語文學科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高低取決于思維活動的質量。思維活動不是憑空展開的,要憑借材料,沒有材料就無法展開。材料又來源于記憶,沒有記憶就沒有思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或段落),教學中要選準語言積累的訓練點,適時地引導學生采用最佳方式記住它,積累下來,儲存下來,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學生文化底蘊的一部分。
如教學《一夜的工作》,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寫作者感受的。作者在親眼目睹了總理的一夜工作情況后,心潮澎湃,激動萬分,胸中有千言萬語想向人傾訴。如何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這種強烈的感情呢?那只有誦讀。只有熟讀成誦,才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與作者產生共鳴。這種共鳴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烙印,這烙印就是語言的積累。在此基礎上,為加深對周總理偉大人格的認識,可進行一下延伸創新。讓學生把課前搜集的歌頌總理的詩歌、散文、圖片或描寫總理的故事在組內交流,方式可以以寫一寫、議一議、讀一讀或說一說為主。這樣不僅使學生聯系實際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情感得到了升華,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總之,構建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愿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前進,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盡自己的一份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