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說明新課程改革正大力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那么什么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學習讀本》(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教師一定程度的引導下,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而且,《通識讀本》中還指出:“自主學習(意義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而言的,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質量的學習。而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
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做到:
1 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現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必須從根本上保證其自主學習的時間,讓他(她)有足夠的時間去自主探究,去獲取新知;其次要設計一些彈性化的、有一定思維空間的問題,要創設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給他們充分的思維空間去拓展;再者還必須將學習方式的選擇權真正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在改變被動學習的基礎之上,我們還要教育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要學會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要學會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及自我補救。
2 改變學生單一的個體學習現狀,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學習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成效的途徑。
在實際操作中,就要求我們在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學生自主學習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必須改變學生單一的個體學習形式,變為同桌、小組或全體交流學習形式;也可將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分工,讓學生合作解決。
3 改變機械的接受學習現狀,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
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實際上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觀察發現能力、質疑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經常組織一些有針對性、有目的的觀察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親身體驗活動等等,創設一個個需要他們分析、探究的問題,讓學生親自去調查研究,親自去操作體驗,從而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觀察思考、體驗中感悟,得到啟迪。
4 在自主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教學就是根據學科的特點,通過對學生掌握“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化,他包含的內容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教育強調以學生主體,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在自主學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掌握語言的規律。
聽,激活學生創新思維。聽,是語言交際中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之一,也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環節。語文聽力教學,一方面是通過語言訓練,讓學生達到聽懂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盡可能多地提供語言環境,其中,可以通過聽前的聯想和聽后質疑兩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聽前聯想。即教師事先要把所要聽的內容主題告訴學生,由學生針對主題進行討論、聯想和猜測,預知將要聽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是,激活學生思維,并在討論過程中,充分展開聯想的翅膀,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聽后質疑。即聽完一篇材料后,請學生自己提出一些較深層的問題,并通過討論再由學生自主作答。無論是提出疑問或給出答案或進行評頭論足的評價,都可以是豐富多彩的,老師既不要加以限制,也不要予以暗示,這樣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說,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由于學生普遍存在害羞、怕錯等心理障礙,對開口說話往往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說話的訓練時,就要努力創造寬松的環境,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并可以選擇多種方法:如組詞成文。教師提供詞匯,由學生將這些詞組成文,說一句話。這樣,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復述課文,讓學生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復述出來。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并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個性。創設語境是讓學生張口說的關鍵,也是最能調動積極性的辦法。通過舉辦“文學角”、“興趣小組”等,把學生帶到真實的交際情景中,可以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地發揮想象力并進行創造。
讀,挖掘創新思維的因素。讀,不僅僅是收集信息,吸收信息的過程,也是通過理解,加工獲取新知的過程。因此,從閱讀過程中挖掘創新思維能力的因素,是有效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條途徑。這條途徑可以有兩種方式:讀前預測,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標題,關鍵詞、情景等環節對要閱讀的內容進行預測,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讀后質疑是啟發學生透過表層意思挖掘深層內容的過程,需要學生豐富的聯想,主動的思維,最終提出有質量的質疑。
寫,表現創新思維的手段。寫是語言的綜合運用,是表現創新思維的手段,這種表現可以通過三種方式表達:即看圖作文,給出幾幅圖畫不許作任何文字說明,讓學生聯想,編故事,寫評論,作說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改寫,讓學生通過對原材料的加工處理,用自己的思想再創造性地表達出來;擴寫、續寫,都給予學生廣闊的拓展空間,可以創造更豐富的內容。
應該說,學生的創新潛力是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大膽探索的觀念,才能按照學科的特點,為學生營造出形成創新思維的環境,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