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忠
《學記》中有這樣兩句話:“善學者師逸而功信,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的確,一位教師能否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影響到他的教學效果。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有意或無意會用到的一種方法。我想談一談在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的問題。
思維是大腦的功能,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實現的高級的認識形式。人的思維活動是以感性材料為基礎,憑借語言而實現的。所以思維離不開人的大腦更離不開人的語言。作為文科教學的教師,這些認識尤為深刻。因為,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最終還是要以他們的語言反映出來。總體來說,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如下兩種方法:(一)克服思維定勢,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如果一個人多次地做一個固定的動作,往往會出現“動力定型”。同樣的道理,人的心理活動也有“心理定勢”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盡量采用多種思路,多種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學會多比較、多觀察、多提問,以便克服習慣性思維的影響,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二)要勤學好問。教師應告知學生:“善問”是學習的可貴品質,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培養敢于爭論和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僅要“問其然 ”,還要“問其所以然”,決不可存疑不問。正如愛因斯坦說的那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
思維是多層次、多水平、多方位的。就其種類而言有: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習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等。
筆者主要以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為主談一談。
形象思維是憑借事物的形象,并按照描述邏輯的規律而進行的思維。這種思維帶有直觀性、具體性,解決方式是形象手段。在現代人的語言思維中,形象思維的作用比重約占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如歷史課中的各種文物的插圖,通過教師的教授就可以使學生形成較深刻的印象。訓練這種思維能力必須要有具體的媒介物或真實存在或通過語言描述出來。
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們在創造性活動中的思維。創造性活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創造性,新奇獨特,前所未有,另一個是社會性,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如何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關鍵在為學生提供一個創造性活動的環境,使學生產生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好奇心和獲取創造性思維成果的欲望。在課堂中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較理想的活動過程是使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歸納、類比、猜想等活動,積極地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仍以歷史課的教學為例: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若干類似的歷史現象加以比較,從而開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潛能。
在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方面,學生始終是主體。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對他們加以誘導。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他們具有穩定的情緒心理。穩定的情緒、愉快的心情能促使思維活動的進行。消極的情緒、煩躁、焦慮阻礙思維活動的進行。由于種種原因,現在有些學生厭煩作業,對學習也厭煩。一看見作業就心情煩躁,阻礙思維活動的進行,即使硬著頭皮做作業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改善這類學生的情緒狀況,有利于他們思維活動的活躍。
(二)強調他們發揮獨立的個性,不要人云亦云。在我們的課堂中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中不善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當老師提問到他們時,他們往往會說:“我和某某的想法一樣。”這時教師最好是不要讓他坐下,而應該對他進行打破沙鍋式的提問,誘導他積極思考,從而改變他的人云亦云的習慣。
另外,教師也應避免由于自身的教學方法的不當而給學生的思維訓練帶來的不良影響。
當前存在于教師方面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課堂教學內容少,單一性的內容重復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采取強化記憶的做法,腦子里記住 各種關系式,公式,解題時對號入座,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學生消極地被動地背結語。人有適應環境的本能,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長期處于消積被動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也就不習慣動腦思考了。二是不重視口頭表達能力和訓練,認為題目算對就行。語言是思維的具體體現,語言表達不清楚,反映思維缺乏條理性邏輯性,時間長了,也會是思維功能受到損害。三是教師一番好心惟恐學生聽不懂,重復講授,使學生無需思考就可以回答提問,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
其實,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在各個學科中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需要教師善于創造和發現適合本學科操作的方法。總之,無論教師采取哪種方法,都體現了教師本身的智慧,希望,我們每位教師在這方面都是頗具匠心且有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