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無病痛外,還必須心理健康。兼具這兩個條件的,才能算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作為肩負“保教”重任的幼兒園教師卻往往因為忙于養護幼兒不讓其生病,忙于維護常規,忙于組織活動,忙于傳授知識,技能,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
如果教師不建立起科學的教育觀念并以此來引導幼兒家長,共同協調好對幼兒的教育,那么就極有可能阻礙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導致幼兒形成雙重人格,或膽小怕事,唯唯諾諾,習慣于聽從別人的安排,無主見、無自信心,缺乏交往愿望和技能等,這對其今后一生的發展貽害無窮。有鑒于此,幼兒園老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正確對待幼兒的發展,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民主而又積極向上的教育環境,使幼兒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使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為此,幼兒園教師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 熱愛幼兒
教師對幼兒的愛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營養,沐浴于愛的甘霖下得幼兒才會有安全感,也才能適應幼兒園環境,學會與同伴、教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幼兒總是先感受到成人對自己的愛,進而發展到愛自己、愛周圍的人。如果教師不愛幼兒,幼兒就無法適應冷漠的幼兒園環境與溫馨的家庭環境間的巨大反
差,就會怕上幼兒園、怕老師,患“幼兒園恐懼癥”;如果教師對幼兒的愛不公平,只偏愛那些聰明、漂亮或老實聽話的孩子,那些有創見、愛動腦動手的幼兒就會受到壓抑,相貌、智力平平的幼兒就會感到自卑。因而,教師要力求做到充滿熱情地去愛每一個幼兒。
2 尊重幼兒
尊重幼兒,主要表現在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讓幼兒主動地發展。
幼兒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教師要尊重其權利和地位,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卻往往以長者自居,要幼兒聽命于自己,凡違反自己命令的幼兒往往被視為“調皮搗蛋”、“不聽話”,隨之而來的便是批評甚至懲罰。如:“不聽話”的孩子被斥責、
罰站,或不準參加游戲;不遵守紀律的孩子不給點心吃,讓他看著別人吃……其實,幼兒出現“對抗”行為一定事出有因,且這正是其獨立意識和自主性萌發的表現,因而遇到沖突,教師要先究其原因,再作處理。教師要善于作自我反省,而不能只從孩子身上找問題。因為有時恰恰是自己的教育行為不當而導致沖突。“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陳舊觀念一定要剔除。
幼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的潛能,他們總是主動地與周圍世界發生互動的,因而教師要尊重其發展的積極因素,給予其充分活動和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可許多教師仍滿足于灌輸,把對幼兒知識、技能的傳授看成唯一的教育目標,幼兒在“滿堂灌”的教育
中漸漸喪失了主動性,并且畸形發展。這種現象必須加以改變。
3 了解幼兒
一個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并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來施教。比如,幼兒往往會將自己的主觀愿望和想象當作現實,如果教師不了解這點,就會認為孩子是在撒謊,就會批評甚至譏笑幼兒,這必將嚴重地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和與教師交流的愿望。如果教師不顧幼兒堅持性差、好動這—特點,就會批評孩子“猴子屁股坐不住”、“動手動腳”等。其實,幼兒階段的基本活動和學習方式是游戲,教師要求幼兒長期靜坐和進行正規學習恰恰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此,教師要不斷了解幼兒階段的特點,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使之科學化。
4 鼓勵幼兒
幼兒還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往往要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教師可以算得上是幼兒心目中最富有權威的人了。所以教師的評價對于幼兒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教師以正面教育為主,能關注到幼兒的點滴進步并予以肯定,幼兒就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師關心的,而且是能干的,只要自己有進步,老師總會很高興,從而進一步引發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使之能夠輕松愉快、自信地去學習。如果教師總是將目光盯在幼兒的缺點上,幼兒往往會灰心喪氣、自卑、怕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從而嚴重地影響其心理健康。
每個幼兒的天賦、愛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因材施教。要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獲得進步,而不能整齊劃一地要求幼兒。評價中要注意對幼兒進行縱向比較。否則,發展基礎較差的幼兒就很難樹立自信心。況且,幼兒是一個發展中的整體,幼兒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教師要從幼兒的整體發展來看待對幼兒的教育,不能因某一幼兒的某些方面發展較差就對其失去信心,要能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并給予積極引導。
5 參與并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幼兒對幼兒園的適應和喜愛是從其接觸的教師、同伴群體開始的。因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有助于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并在園內心情愉快地學習、發展。
幼兒喜歡那些能與之平等相處的、能給他熱情鼓勵的、親切友善的成人。因此,以上提及的幾點正是教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所必須做到的。
同伴關系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指標。追蹤研究表明,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長期的、重大的影響。在同伴群體中受歡迎的幼兒會有安全感、歸屬感,反之,被排斥的幼兒和被忽視的幼兒會產生孤獨感、自卑感。現在,幼兒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其社會性發展更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幼兒同伴交往中,并積極引導幼兒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關系融洽的同伴群體便成為幼兒社會性正常發展的微型環境。教師可引導幼兒自帶玩具、食物等到幼兒園與大家分享,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會合作,教育幼兒助人為樂,教給幼兒基本的社會交往的規范,創造機會讓幼兒交往。如與別班的小朋友一起散步、聯歡、鼓勵小朋友在父母的帶領下彼此串門等。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幼兒活動、交往的機會多,有利于其活潑性格的形成。在友好的人際交往氛圍中,幼兒心情愉快、樂觀自信,也有勇氣與周圍環境發生互動,迎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