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拉
在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學生學習的性質應當由轉授性、繼承性轉變為探索性、創新性。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更應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內容上要從單純的語言教學轉向既學習語言,又學習文化和科技知識;在教學方法上,不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學法,以便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那么,在中學漢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
1 教師首先要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束縛,有些漢語文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照本宣科,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有個性的學生不能積極看待,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創造熱情。由此可見,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加強教育教學能力的修養,使自己首先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 融入創新教育,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主體發展,提高并構建主體性教育策略,已經成為當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課題。因此,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構建“以人為本”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教育觀念,樹立民主教學的思想,把學生看成是平等的參與者,共同研究合作促進的伙伴,支持并引導學生自主活動。
2.1 應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
教師要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膽識。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意愿,留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讓學生按自己的意識動起來,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課堂上開辟學生展示自己的天地。當然,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而被動的陷入學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明確各個環節的教學任務,積極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千萬不能放棄“首席”的權利和責任,還要注意在學生活動中的個別指導作用。
2.2 創設開放性課堂環境
“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導人全面、自由積極的生成”。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曾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中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創設開放性課堂學習環境,關注在生長、成長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不要忘記提醒學生“你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你喜歡說什么就什么”。“你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對學生提出強制性的要求,更不要強求學生按照教師的意愿或教師的答案去說、去做。還要注意將個體學習推向群體學習。也只有這樣,課堂上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指揮的綜合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能力就會得到潛意識的開發。
3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應從“發現”入手。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有更大價值。教師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應從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開始,以引導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營造求異問難的氛圍,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實施創新教育,創設、營造創造性教育環境,使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意愿都能實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可以影響人,但這種影響不是被動的,人只有與環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環境的作用。
在學生中,實際上已經存在著不可低估的創新意識的萌芽,他們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對已有結論的質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新花樣的夢想。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這種創新愿望,給他們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激發學生參與創造的興趣與愿望,激活思維。課堂上應把“問題”作為教學的突破口。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學習主動探究,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
4 拓展創新空間,建立大語文觀
傳統的教學就是正統的課本教育。知識傳授僅限于課本,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提問成了教師的專職,回答成了學生的必須義務,時時處處都控制學生思維,總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這樣的教育還從何談創新呢?因此應轉變觀念,全面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空間,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
1、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激發學生創新;面對我們的中學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們已經習慣教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說,總怕錯,不說,久而久之成了教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直線下降。他們總期盼別的同學來發言,然后舉雙手贊成,所以答案總是唯一的。其實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來說吧,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后才理解賞析。一篇文章也同一個多面體,不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劃出不同層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給予及時肯定,不要在他們發言的第一次就扼殺他們的創新能力。并且閱讀一篇課文,你不拘泥與一種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全面、深刻、靈活。推而廣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提煉、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創新意識。
2、突出“思”字,變學生的“學答”為“學問”;一直以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談創新?為此,要把學生的活動變為“思維體操”,強調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解疑。
5 鼓勵學生求同求異
愛思考,善質疑,敢批評,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往往對書上或帶權威性的說法總想如何領會它,記住它,不敢推翻原說另作新解。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師就更應該充分利用語文課的優勢,在教學中熱情鼓勵學生用審視的眼光大膽質疑,敢于批判,不盲從,不迷信,善于發現,勇于探索,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由此可見,質疑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開發學生潛能過程中的積極意義。這里說的質疑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向教師或者其他同學提出疑難問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求異思維解決問題往往可以產生創新的結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進攻性,不滿足于書本中已有的結論和現成的答案。要善于思考,敢于懷疑,常有疑點,常有探索,才會有創新。
總之,中學漢語文教師應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在漢語文教學中要在開拓創新的意識,重視智力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主體的發揮,注重教法和學法的研究,采取“發現式”“探究”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和多元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達到中學漢語文新課程教學目的。當然,中學漢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還有很多,不同的教師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自己的特長“因材施教”,但關鍵一點是教育者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在具體教學中摸索出更多的有效的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