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中國社會“網絡化”的發展前沿,網絡對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等,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網絡環境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為一個無法回避且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通過對網絡環境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針對性措施。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工作
1 網絡的發展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存
1.1 挑戰
網絡信息的全球化導致大量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等內容的涌入;網絡中充斥著不健康甚至反動的東西,色情、暴力、詐騙、誹謗等,西方反動勢力和法輪功邪教組織利用網絡惡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散布政治謠言,進行反動宣傳和思想文化滲透。
1.2 機遇
網絡的發展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新的機遇。本調查表明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中普通的日常工具,學生上網率83.1%,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發揮傳統教育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如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和利用率,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動態,使思想工作做到有效性、針對性、主動性。
2 建議
2.1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的摸索、制定、貫徹還是信息系統的建立、維護、改善,都離不開一群既有過硬的思想水平和覺悟、又具備較高的網絡管理才能和信息時代思維方式的工作隊伍。
1、加強輔導員理論素養的培養,由社科部教師參與,加強網絡應用知識的培訓。在網絡信息工程技術員的支持下,形成合力,建立平臺,成為學生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團隊核心,成為深受廣大學生歡迎的“網上輔導員”,成為深得學生信賴的“網友”。 從網絡一個側面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思想動態更加具有針對性。針對一些普遍關注的校園和社會熱點問題發表各自的觀點、意見,進行交流、討論,甚至毫不保留地表達自己的心聲。我們可以通過對其收集、整理、分析,找出對策。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問題和現實表現,迅速采取措施加以疏導。
2、吸引政治素質好同時又精通網絡技術的人才到思想政治教育專兼職隊伍中來,共同研究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措施,加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2.2 建校園網絡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1、建立馬克思主義網絡陣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正確的輿論方向,引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場鮮明的引導重大政治問題;建立師生BBS網站(本調查中有71.7%的學生提出),主題網站及時溝通,網上網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聯動。配合學生黨建工作,建立學生網絡黨校,宣傳黨的知識。如象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復旦大學的“網上黨校”,北師大的“紅旗飄飄”網站等等,使之成為利用網絡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頭羊。
2、要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服務相結合,創建學生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網絡。要創建一些學生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網站,如在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爐的上網活動中,將主流思想和正確的社會準則與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實現“灌輸式”教育向“滲透式”教育轉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要取得實效,教育與服務融為一體,吸引學生的關注。
①學生生活信息上網。凡是涉及到學生的吃、住、行等方面如食堂管理與監督、宿舍建設與管理、圖書館的開發與利用等,在網上設專門信箱,及時傳遞意見和建議,給有關部門,及時加以采納和解決,讓學生直接參與到學校的后勤社會化改革與建設中來,以提高后勤和各職能部門的服務質量。
② 學生工作信息上網。這包括有關學籍管理、獎勵、處罰的政策規定,學生工作動態和情況分析,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程安排,熱門話題,遵章守紀,文明禮儀等方面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隨時了解到學校實施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同時,也可以及時反饋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以便加以肯定或修正。
③ 開展網上心理咨詢。本次調查的53.3%的學生贊成建立學生心理網站,如“微笑在線”的等網站。還據有關調查,學生中有近10%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有些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即使心理存在問題也不愿輕易對別人講,不愿打開心扉,壓抑在心中,得不到釋放和解決。而網絡隱蔽性的特點為向這部分同學進行心理疏導、排除心理障礙提供了方便,網絡的交互功能有利于雙向溝通,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網上心理咨詢可以及時、快捷地為他們解決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對于緩解心理緊張和各種矛盾提供方便。
④開設網上畢業生就業服務系統。畢業生就業信息上網,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單位能夠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畢業生的有關情況和擇業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業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開性和實效性,為應聘、擇業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機會。可在網上開設“就業指導”、“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解答”、“擇業技巧與方法”等欄目,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擺正自己擇業的坐標。
2.3 要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加強網絡法制和網絡道德教育,發揮學生自律作用
把網絡法制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新內容。 網絡信息安全日顯重要,將網絡倫理和網絡技術置于同樣重要的地位,認真學習并加以遵守,要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精神,促使他們成為網絡社會中的道德主體,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的重任。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關規章制度,規范監控網絡運行。對涉及政治、軍事、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發社會爭議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違反四項基本原則和上級管理部門明確禁止的內容要盡快清理;對發表違規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戶要予以警告,嚴重的要堅決追究其法律責任;在敏感時期要加強監控并安裝電子郵件過濾系統,以抵御境外敵對勢力的信息攻擊,堵截反動電子刊物的侵擾,維護校園的政治穩定;對上網學生要加強管理,建立信息反饋渠道,若發現有違反網上道德與法規的,要嚴格予以處理,絕不姑息。
作者簡介
徐敏(1989-),女,湖北孝感人,江西科技學院外語外貿學院,文學學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