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果
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種類多,發生危害時期不一致,多數農民不能準確識別自己所種植作物發生的病蟲種類,防治技術水平相差較大,加之選用防治農藥種類、施藥方式的差異,很難保證整體防治效果。為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實現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筆者借鑒國內先進管理經驗,就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直補可行性進行探討,以期取得良好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
1 對病害缺乏了解
近幾年來,隨著保護地蔬菜及果樹等農作物生產面積的加大,在獲得價值較高的農產品之后,也增加了病害的循環發生幾率。尤其是保護地蔬菜,生長在高溫高濕的特出環境中,發生病害的種類較多。菜農對常見的幾種主要病害憑多年的防治經驗,或許能夠了解,但更多的農民則對大多數病害、蟲害的生活史及危害特點不能徹底地辨認,造成防治上難以有的放矢。
鑒于此種情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朋友一旦發現不熟悉的病蟲害應及時與當地農科部門技術人員進行聯系,也可以通過電話、網絡視頻等有效手段與農業局相關專家進行聯系,正確認識病蟲害的癥狀特點和發病原因,以便于對癥下藥,及早得到有效防治。
在防治的過程中,農藥的使用量一定要要掌握適量。現在有好多農戶,為了達到所謂理想狀態的防治效果,往往是隨意加大農藥濃度,或者在不了解農藥性質的前提下,混配農藥,結果導致或濃度加大,噴施后出現藥害,比如落花落果,葉片變色變硬,生長點封閉;或出現藥的酸堿性中和,降低藥效,增加成本,并且造成土壤或大氣污染,應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方法防治病蟲草害。
2 重蟲不重病,重治不重防
因為病害識別及防治難度明顯高于蟲害,且防效往往不直觀,多數農民重蟲輕病,即使重視病害,也多重治輕防。但病害一旦發生較重時再進行防治,防效往往很差。因此,應在病害未發生或發生初期,根據所種植蔬菜生育進程及發病特點,及早進行防治,才能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對于病害,首先要將所發生病害的類別弄清楚。我們常見病害可分為真菌、細菌、病毒及線蟲。真菌可簡單的理解為后期長有霉層,比如黃瓜霜霉病、白粉病等等;細菌則是看不見霉層,但到后期患病部位有異味,比如大白菜的軟腐病等;病毒病在植株的葉、果等器官表現出變形;線蟲則往往導致根部腫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根結線蟲。
3 重化防,輕農防
多數病蟲害只用化學防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即使防效較好,也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采取農業措施,加強栽培管理,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生態條件,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選用優良抗病蟲品種,確定適宜播種期,合理輪作、間作、套作,增施有機肥、配方肥,合理密植,適時澆水施肥,及時清潔田園,摘除病蟲植株葉、果等進行集中燒毀或深埋,嫁接換根及起壟栽培等等。
4 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4.1 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方案制定
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方案的制定關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確責任,召開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的鄉(鎮)分管領導、農業中心主任等參加工作會議,層層落實責任制,明確各自的職責[1]。農業主管部門成立防治病蟲工作領導小組,分區分片進行督察防治,小組領導應定期到各個鄉(鎮)檢查病蟲是否施藥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饋,解決防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植保站負責病蟲測報、技術培訓、藥劑配方、機器操作使用與維修、防治效果調查等;鄉(鎮)負責組織、發動、宣傳,落實直補配套藥劑到村、社;村、社負責登記、造冊、公示、收機防費和把藥劑直補到農戶手中。
4.2 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測報
植保站負責病蟲測報,合理藥劑配方,指導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植保站從種子處理開始,根據田間病蟲發生量,結合氣象預報,編發有關病蟲害防治手冊,對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稻赤斑黑沫蟬、螟蟲、薊馬、赤枯病、稻縱卷葉螟、黏蟲等10多種農作物主要病、蟲、草做出預報,并根據病蟲發生種類、發生期、發生量,通過科學合理藥劑配方,及時施藥防治,全面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
4.3 宣傳培訓
宣傳直補農民政策和防治病蟲技術,可以通過出動宣傳車輛,增加并充分利用現有廣播、黑板報、小喇叭以及手機短信平臺等交通通信工具。同時制定定期培訓制度,首先對鄉(鎮)干部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然后分區分片對農民進行直接培訓,擴大培訓面,并印發技術資料分發到農戶手中。農業部門可建立專業網站,將農作物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方法通過網絡進行發表公布,達到廣泛宣傳的效果。
4.4 備足農藥、藥械等防治工具
農藥、藥械等防治工具是保證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實施的基礎。病蟲害防治直補,不直接將現金發給農民,而以農資財物的形式補貼。根據制定的直補總額,準備農藥和藥械,保證直補防治期間的農藥、藥械的供應到位。
4.5 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的具體實施方式
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病蟲防治適期,靈活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工作。由村、社對稻田面積進行登記造冊、公示,農藥由鄉(鎮)統一到市植保服務部購買,并分配到村、社,由村、社憑造冊登記,農戶簽字后發藥,農藥施用可根據不同區域和不同海拔高度規劃施藥到田,根據每公頃直補額進行直補農藥,不足部分的農藥由農戶自購。 生物防治可取代部分化學農藥,不污染蔬菜與環境,是降低農藥殘留,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的有效途徑。然而,農民普遍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生物殺蟲劑、殺菌劑的用量只占農藥總用量的10%—20%。因此,應加大生物農藥的宣傳推廣力度,讓農民認知并使用生物農藥。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貼,牽涉農資供應、農業生產技術管理、農產品產量及商品收購三方面,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各個方面進行補貼的可能性非常小,只有根據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總量,對病蟲害防治的關鍵環節進行必要的補貼,才能做到既引導農民進行科學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又能將國家補貼政策落到實處。病蟲害防治直補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綜合考慮,詳細規劃,周密實施,才會促進“三農”工作科學有序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