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頻 莊偉
摘 要: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交通流量日趨增長,部分城市道路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急需通過改造升級為主城區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主城區經濟輻射力。本文結合筆者的設計實踐,針對老路現狀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改造設計方案。
關鍵詞:城市道路;改造;設計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早期建設的城市道路隨著交通量的不斷增長,交通擁堵狀況愈演愈烈,已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采取對主城區老路進行改造,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2 工程概況及現狀交通分析
該道路地處主城區中心繁華地帶,是主城區十分重要的南北向城市主干道,該道路長度約為3.5km,道路紅線寬40m。通過現場調查,道路兩側商業網點密布,此條道路街道化現象比較嚴重,沿街的商販搶占非機動車道以及人行道,機動車行車速度低,橫向干擾大,行車難、停車也難。非機動車和行人穿越街道困難,安全保障性較差,道路的通行能力也極大地降低了。另外,兩側建筑物較密集,道路用地紅線無法拓寬,只能在現有的道路寬度范圍內重新進行調整橫斷面布置。
3 道路改造原則
3.1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統籌考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并適度超前原則;
3.2充分考慮城市景觀要求及城市環境保護需求的原則;
3.3充分考慮各種交通方式構成,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合理布置道路橫斷面;
3.4根據道路兩側不同功能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公交站點及停車設施。
4 道路改造方案
4.1 總體方案
本次改造中,對交通改善的措施主要有:
①通過橫斷面調整,增加道路整體通行能力;
②交叉口渠化,實現路口與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③港灣式公交站設置與調整,避免因港灣公交站距離交叉口過緊而產生的不利影響;
④對道路沿線的出入口逐一進行細致的調查和研究,合理進行交通組織,在保證道路主體交通暢通的前提下,盡量兼顧兩側地塊出入口,方便群眾的出行,做到交通有序、安全通暢。
4.2 道路橫斷面設計
現狀道路紅線寬40m,三塊板斷面形式,雙向4車道,標準橫斷面形式為:5m(人行道)+5.5m(非機動車道)+1.7m(綠化帶)+15.6m(機動車道) +1.7m(綠化帶) +5.5m(非機動車道)+ 5m(人行道)。其中5m人行道上布置為3.5m人行道+1.5m的行道樹。現狀雙向4車道的橫斷面形式與道路等級、功能已不相匹配,迫切需要通過調整橫斷面,合理分配道路空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橫斷面整調整如下:
路段機動車道調整至雙向六車道,原人行道及樹池保持不變,將非機動車道墊高與人行道在同一平面,非機動車道與機動車道之間采用硬隔離。各部分布置為:4.5m(人行道)+4m(非機動車道)+10.5m(機動車道)+2m(中央隔離帶) +10.5m(機動車道) +4m(非機動車道)+ 4.5m(人行道)。設置中央隔離帶的優點:①現狀該道路上由于相交支路、地塊出入口較多,導致機非隔離帶上斷口較多,機動車違章左轉,行人、非機動車亂穿馬路現象較嚴重,這也是現狀該道路交通比較擁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設置中央隔離帶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此類問題的發生,保障此路段交通的順暢;②有利于在交叉口處拓寬出一個左轉車道;③該道路作為重要的商業街,其對街景和綠化方面的要求較高,設置中央隔離帶可以在提高道路整體通行能力的同時,同時滿足景觀和綠化方面的要求。
4.3 交叉口渠化設計
在保障行人過街安全和暢通的條件下,通過壓縮中央隔離帶和人行道寬度進行進口道展寬,使進出口車道通行能力基本匹配。交叉口展寬涉及到移樹問題,但由于現狀道路上樹木主要為中小型,而且一般在交叉口處數量較少,因此此項工程改造量較少。通過交叉口渠化,路口基本都達到機動車5進3出,其中進口道寬度一般為3米,局部不小于2.8米,出口道寬度一般為3.5米,局部不小于3.25米。在主要交叉口,非機動車進口道寬度不小于4米,以利于設置左、右轉專用進口車道。交叉口進口道展寬后人行道寬度不小于2.5米,可以保障行人正常通行的要求。
4.4道路縱斷面設計
4.4.1設計原則
現狀道路經過長期的行車荷載作用,路面平整度降低,存在部分不均勻沉降,導致道路橫坡度及縱坡度變形,排除路面雨水的能力下降。原道路按照設計車速40km/h進行縱斷面設計,最短坡長為110米,最小坡度為0.08%,設鋸齒型街溝排除路面雨水。
本次道路縱斷面設計時,鑒于兩側地塊建筑物均已形成,因此,道路標高原則上應盡量保持現有人行道標高不變,按照原設計進行縱斷面擬合,基本維持原道路縱斷面線形及變坡點位置,設計最小坡度為平坡,仍需設鋸齒型街溝排除路面雨水。
4.4.2設計方案
縱斷面設計時,對現狀水泥路面段適當加高約10cm進行瀝青罩面,可避免挖除原路面;對瀝青路面段盡量維持現狀標高基本不變,僅銑刨原結構層中的細粒式瀝青面層重新進行罩面,避免因抬高道路影響兩側人行道的銜接。
4.5 路面結構
針對本工程實際情況,只鋪設透水性面層,設計為排水性路面形式,需另設盲溝、盲管收集面層下滲水接至雨水井,而且對透水性面層瀝青混合料有嚴格的技術要求。現狀路面為水泥混凝土及瀝青混凝土路面兩種形式,根據道路縱斷面調整標高,進行瀝青面層加罩處理。對水泥路面加罩瀝青面層,需重點采取措施防止反射裂縫,一般的方法是加鋪一層土工合成材料,作為應力吸收層、保溫層及防水層,防治反射裂縫,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
本次設計中采用一種新型材料玻璃纖維經編復合土工布,利用玻璃纖維較大的抗拉強度,提高抗低溫縮裂、抗高溫車轍性能,用以防止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段溫度應力對新罩瀝青面層產生的反射裂縫,并改善由于車輛頻繁啟動和制動而引起的瀝青面層變形。
具體結構為:水泥混凝土路面鋪筑復合土工布后采用5cmAC-16I中粒式瀝青混凝土+5cmOGFC-13透水瀝青混凝土進行瀝青罩面;瀝青路面僅銑刨原結構層中的細粒式瀝青面層,采用5cmOGFC-13透水瀝青混凝土重新進行罩面。
4.6 管道井座加固
為減小因管線開挖改造對城市環境、交通的影響,對輕微損壞的雨污水管采用內襯PE管無縫襯裝法。檢查井座周邊采用混凝土圈加固,減小與道路的沉降差,避免井蓋下沉引起的跳車問題。
4.7 景觀功能
由于受道路空間的限制,重新進行橫斷面布置后,各部分尺寸都較小,因此,應著重在各細節處體現道路的景觀性,盡量保證道路使用的舒適性和美觀性。在設計中,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為體現城市文化內涵,挖掘整理了城市文化、歷史碎片等。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老道改造工程直接關系到主城區交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以城市老路改造為契機,實現“改造一條道路,創造一片效益,美化一片環境,彰顯城市特色”的目的,已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老路改造工程設計是一個不斷分析、判斷、升華的工作,改造設計需考慮多方面問題,設計時需針對老路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改造設計方案,力爭做到老路改造對周邊居民干擾少,環境破壞小,經濟效益好。
參考文獻
[1]陳旭慶,王佳葵.城市道路交通與景觀設計[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5(11):6
[2]陳明強.淺談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交通安全與疏解[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8: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