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以其開放性、無紙化等特點加速了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播,同時也由于其虛擬性、迅捷性等特點使著作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著作權侵權事件屢屢發生。因此如何有效遏制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發生,保護網絡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已成為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基本概念出發,淺析我國有關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構成要件,最后對其管轄權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對網絡著作權的保護提出有效措施。
關鍵詞:網絡著作權;侵權;管轄權
網絡作為一個當今的新生事物,其發展時間并不長,而作為在網絡上發生的著作權侵權糾紛的時間更是短之又短,我國到1999年才有首例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網絡著作權,是著作權人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在網絡環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權權利。網絡著作權是計算機網絡和傳統著作權相結合的產物,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催生的一種新型權利。根據傳統著作權的概念,結合網絡本身的特性,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是指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無法律根據,擅自上傳、下載、在網絡之間轉載或在網絡上以其他不正當的方式行使專由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的行為。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具有以下特點:侵權影響的世界性、
侵權手段的技術性、侵權行為的隱蔽性、侵權責任追究的困難性。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及《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對于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歸責,本人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對于直接侵權,即直接非法行使著作權人的權利或者妨礙著作權人行使其權利的行為,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網絡環境中,作品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數字化作品與傳統作品相比,具有易修改且修改無痕跡的特點,故其證明效力比傳統形式的作品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這使得原告證據收集的難度增加,使其要證明被告“有過錯”往往十分不容易,此時如果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則有失公平;對于間接侵權,即侵權行為并為直接涉及到受保護的作品,只是為直接侵權行為提供了使得條件,可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間接侵權的主體主要是指網絡服務提供者,如網站站長。讓網絡提供者為其不知或不應知的用戶侵權行為承擔責任,則不僅不公平,也不利于網絡事業的健康發展。
著作權的侵權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是指侵犯著作財產權,或者侵犯著作權人的人身權的行為,這種侵權行為是一種能引起侵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事實。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又稱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行為,并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1]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一般具備以下四個構成要件: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違法性、網絡著作權人受到客觀的損害事實、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結合我國的法律來看,針對我國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日益增多的現實,《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但是由于網絡所具有的跨越時空、國界的特點,使得對“侵權行為地”的解釋在實際訴訟中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個人認為,對于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管轄權問題應從兩個方面加以入手:一方面,針對各國不同情況對國內法加以相應的修改或制定單獨的適用于網絡著作權的法律、法規,如《解釋》的頒布就為我國的司法實踐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網絡的世界性決定了僅僅依靠一國之力無法解決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管轄權問題,必須通過國際合作,簽訂有關管轄權的國際公約。
隨著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的頻繁發生,網絡著作權的保護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有對網絡著作權人提供合法有力的保護,才能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才能維護正常的文化市場持續發展,才能維持網絡產業未來的良好發展態勢和格局。對于網絡著作權的保護,本人認為可以從立法及技術兩方面入手,而在立法保護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網絡環境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明確網絡著作權侵權賠償標準、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并及時解釋和修正、明確界定復制權保護范圍;在技術保護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控制使用作品的技術措施、控制接觸作品的技術措施、保證支付報酬的技術措施。
雖然我國有關網絡著作權保護制度形成了初步的框架,但還需學術界和立法界進一步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互聯網法律體系,平衡著作權人和廣大用戶之間的利益關系,規范國內相對混亂的網絡秩序。由于網絡著作權屬于交叉學科的領域,既需要懂網絡技術的相關知識,又需要掌握著作權等相關知識產權的法律知識,所以對此問題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希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的法律界人士投入這一問題的研究,從而推動我們網絡著作權的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喬生.信息網絡傳播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