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我國盜贓物善意取得的現行規定,分析了現行立法的缺陷,對我國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立法構建的建議。
關鍵字:盜贓物;善意取得;返還
1 我國關于盜贓物善意取得的現行規定
我國關于盜贓物善意取得的規定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適用善意取得的有:第一,1996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 11 條規定:“行為人將財物己用于歸還個人欠款、貨款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確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最后一句話說明贓物可以善意取得。第二,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聯合制定的《關于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第 12 條規定:“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應將車輛無償追繳;對違反國家規定購買車輛經查證是贓車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 110、114 條規定進行追繳和扣押。對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結案后予以退還買主。” 雖然該規定沒有明確說明善意取得,但不明知是贓車購買的,應退還買主,與善意取得意思一致。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 12 條第 1 款:“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這條也沒有明確說明善意取得,但是通過解釋和推理可以得出適用善意取得。
不適用善意取得的有:第一,1951 年 11 月 22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善意非直接由所有人手中取得之所有權應否保護的問題的復函》中指出:“財物所有人遺失財物或被盜,并不影響其所有權。”根據該復函,財物遺失或者被盜,原所有權人仍然享有所有權,即使受讓人出于善意,符合善意取得的規定,但是依然不能善意取得。第二,992 年 8 月 26 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關于對詐騙后抵債的贓款能否判決追繳問題的電話答復》中表明:“犯罪分子以詐騙手段,非法騙取的贓款,既使用以抵債歸還了債權人的,也應依法予以追繳。……贓款贓物的追繳并不限于犯罪分子本人,對犯罪分子轉移、隱匿、抵債的,均應順著贓款贓物的流向,一追到底,即使是享有債權的人善意取得的贓款,也應追繳。”根據該規定,盜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無論去到何處,都要追繳。
有條件適用善意取得的有:第一,1958 年 7 月 14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應如何處理問題的復函》中指出:“……一、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如果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應認為已取得所有權。但如果失主愿支付價金要回原物時,應當準許。二、不知情的買主買得的贓物,如果不是從市場、商店等合法買得的,不能取得所有權。其所受損失,可以斟酌具體情況由失主和不知情的買主分擔。……”根據該復函,買主獲取贓物的途徑決定了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第二,1965 年 12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頒布的《關于沒收和處理贓款贓物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第2條第6項規定:“在辦案中已經查明被犯罪分子賣掉的贓物,應當酌情追繳。對買主確實知道是贓物而購買的,應將贓物無償追繳予以沒收或退回原主;對買主確實不知道是贓物的,而又找到失主的,應該由罪犯按賣價將原物贖回,退還原主,或者按價賠償損失。”這條也是有條件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定。
2 我國盜贓物善意取得現行規定的缺陷及建議
我國關于盜贓物善意取得的現行規定有一些缺陷:第一,法律規定零散不系統。對于盜贓物,法律規定過于零散,分布在“解釋”、“電話答復”、“復函”等中,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的規定。第二,法律規定前后矛盾。有的規定適用善意取得,有的不適用,有的有條件適用,并且規定了雙方可以協商調解,規定不一,很是混亂,導致司法實踐適用中存在很大差異;因為規定的不易并且容易產生腐敗。第三,有些規定已經過時。有些文件是早些年指定的,是鑒于當年的特殊情況制定的,現在基本喪失了適用空間。第四,越權解釋現象發生。1981 年 6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相關規定中賦予了司法機關司法解釋權,賦予了最高人民法院就審判工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就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的解釋權。除了最高院和最高檢外,其他機關是無權解釋的。但是在盜贓物善意取得的相關問題上,公安部、財政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也做了解釋。本來它們的解釋是無權解釋,但實際中,這些解釋卻被實際執行并且成為裁判的依據。
針對上述不足,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規定盜贓物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盜贓物是否應該適用善意取得,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是否應該保護?根據權利信賴保護外觀規則,善意第三人基于對權力外觀的信賴,應該對其因此得到的利益予以保護。當然必須對盜贓物的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做出細致規定,應該有四個構成要件,分別是:受讓人必須是經過合法交易取得的盜贓物;受讓人支付了合理的價格;受讓人受讓盜贓物時出于善意;受讓的財產按照規定應該登記的已登記,無需登記的已交付。受讓人合法取得主要是指通過拍賣方式或者在公共市場上交易購得或者從商人手里購得。受讓人支付的合理價格主要是指與市場價格基本相當的價款,第三人若是無償取得的,所有權人是享有返還請求權的。受讓人受讓時出于善意是指受讓人受讓盜贓物時不知道是盜贓物,也不知道對方當事人無權處分該物。受讓人受讓的財產應該按照規定該登記的登記,無需登記的交付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也是要遵循物權公示公信的基本原則的。
第二,除了規定盜贓物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還應該規定原來的物之所有人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請求返還原物,即善意第三人不能立即取得盜贓物的所有權,原來的權利人可以在一定期間內請求返還原物,如果原權利人沒有請求,受讓人才能取得所有權。原權利人在請求返還時,應該支付善意第三人支付的價款。返還請求權的行使期限應該是原所有權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被盜或其他原因發生之日起兩年內,按照理論通說,該期間應該是除斥期間,不能中止、中斷和延長,一旦經過此期間,原權利人就不能再行使返還請求權了,善意的受讓人確定取得該物的權利。除此之外,也應該規定不得請求返還的情形,對特殊的動產,應該區別對待。貨幣沒必要適用善意取得,但是對于無記名有價證券,為了保護交易安全以及保障交易效率,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因為如果無記名有價證券也可以請求返還,那么對其功能發揮非常不利。
第三,清理并且完善相關規定。我國沒有對盜贓物善意取得進行系統規定,但有一些零散的規定。這些規定指定時間、效力等級不同,并且存在相互沖突的情況。因此,在對盜贓物的善意取得做出規定時,也應該清理這些零散規定,進行相關的廢止、修改和補充。我國應該在《物權法》中明確規定盜贓物的善意取得,但是因為成文法的局限性,應該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對一些實際中法律適用問題或者其他問題進行釋明。
參考文獻
[1]曹暉.論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J].法律適用,2008,(10)
[2]李詠.論盜贓物、遺失物的善意取得[J].時代法學,2006,(06)
[3]申衛星.物權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王曌(1991-),女,漢,籍貫:山西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