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杰
(通化日報社,吉林 通化 134001)
踐行群眾路線創新黨報宣傳
□劉慧杰
(通化日報社,吉林 通化 134001)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地方黨報做好新聞宣傳工作、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的根本保障,更是地方黨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正確發揮作用、保持主流話語權的重要保障。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結合工作實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宣傳視角更多地轉向人民群眾,把工作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全力提升新聞宣傳報道能力和水平。
導向問題至關重要,導向是旗幟,是方向,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艱巨繁重。為此,黨報作為在人民群眾中有著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新聞媒體,新聞宣傳工作必須牢牢堅持正確導向不動搖,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馬克思主義引領、統領、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黨報要認真履行黨和政府喉舌的重要職責,積極努力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達給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聲音傳遞給黨和政府,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共創偉業。為此,我們必須時刻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始終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利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同時,也要始終明確人民群眾是黨報服務的主體對象,更是新聞工作所依靠的基本力量,“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是黨報根植于群眾、服務于群眾的生命力所在。
群眾喜不喜歡是衡量黨報新聞傳媒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堅持把宣傳報道視角對準人民群眾,是堅持新聞事業黨性原則的必然要求。為此,地方黨報必須在宣傳報道中堅持把視角對準人民群眾,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喜愛。
思想感情要貼近群眾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懷著對人民和人民事業的深厚感情去寫好新聞報道,群眾讀來才會接受才會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情感上的相融。采寫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必須從思想上貼近群眾感情,身到心到,才能真正找準人民群眾的關注熱點,明白群眾的所想所思。記者必須深入基層生產生活一線,親眼目睹,真實敘述,才能使群眾感到身臨其境,真實可信,才能寫出言之有物、反映真情實感的報道作品。如無真情真心,采寫出的新聞報道必定空洞,干癟無味,無法引起群眾的情感共鳴。
選題內容要貼近群眾生活。報紙所報道的選題內容,要真正了解和密切聯系群眾的所需、所想和所盼,真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才會激發閱讀欲望。一要緊跟百姓關注,及時解疑釋惑。要著眼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老百姓關心、關注、能看懂的角度去報道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聲音。為此,報紙不僅要做好黨和中央重要會議精神、重要理論觀點的傳達和闡釋,更要做好省委和市委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決策部署的學習和宣傳,從宏觀的理論創新和政策解讀,到微觀的具體規定和工作要求,都要全面準確地送到千家萬戶,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深得民心。二要反映百姓的實際生活,貼近百姓需求。報紙要關注體貼百姓的冷暖,反映百姓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才能增強報道的服務性,使新聞報道入理、入情、入心。三要表達百姓的愿望和呼聲,當好百姓的傳聲筒。要多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要求和呼聲,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通過新聞報道切實地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語言風格要貼近群眾習慣。好的新聞報道除了素材、觀點、角度都得新外,還要文風清新,否剛,就很難與讀者貼近和親近。為此,要在遵循新聞報道規律的前提下,從語言風格上貼近群眾習慣,提倡用事實來講道理,尊重百姓的情感和接受習慣,嘗試以大眾視角、百姓情懷改變一下語言風格,比如適當地使用一些地方語言,適當地把表述形象的俗語土話寫進新聞報道,使報道內容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縮短報紙與百姓的距離,不斷增加報道的可讀性和親和力。
當前,對地方黨報來說,過去那種我說你聽、硬性灌輸的宣傳方式,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要達到拉近與讀者距離、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說服力、公信力的工作目標,必須牢記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重要方針,把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抓基層,打基礎,努力在提高新聞稿件質量上下氣力,在轉變工作作風上下氣力、在提高報紙編輯水平上下氣力,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建立基層聯系點,著力提高新聞稿件質量。來自第一線的新聞報道是最真實的,采寫出來群眾也最愛看,感受也特別深。幾年來,通化日報社堅持在縣(市、區)、市直部分重點部門和基層單位建立聯系點,通過規定明確編輯和記者年度深入聯系點的次數,明確必須以企業、街道、醫院、學校、鄉鎮、村組、農戶等為主要采訪對象,明確稿件撰寫上要關注民情、民聲、民生,并要求采寫出見報稿必須達到規定的質量考核等級等。通過此項工作,刊發稿件中來自基層生產工作一線、真實反映社情民意和百姓需求的稿件明顯增多。
開展記者走基層主題活動,著力轉變工作作風。“腳底板下出新聞”,這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我們優良的傳統。通化日報社鼓勵全體采編人員深入基層,尋找新聞源。開展了“記者走基層百日行”系列采訪活動,記者們訪農戶、進社區、進工廠、跑工地……用腳、用筆、用心記錄下基層群眾最真實的生產生活,捕捉基層群眾最生動的表情、最感人的場面。用筆和鏡頭記錄下農民、教師、科技工作者、民警、月嫂、環衛工人、青年創業者等不同身份人群的工作狀態和生活夢想,進行系列報道。
強化版面編輯工作,著力提高報紙編輯工作水平。報紙版面編輯工作直接關系到辦報質量。面對工作新要求,版面編輯工作要在繼續保持權威、莊重、嚴肅風格的基礎上,工作理念要由封閉式、訓導式、灌輸式轉為開放式、引導式、啟發式,使新聞報道方式更加鮮活,更加貼近群眾,更加接地氣。新時期的編輯工作,要在新聞報道的視角、取材等方面力求與眾不同,在新聞主題提煉、內容概括和寫作上都做到匠心獨具,注重新聞策劃,實現新聞生產的最優化,通過用人民群眾易于接收、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服務群眾的目的。幾年來,通化日報社在此方面工作作了有益的嘗試:一是時政報道精簡務實。報紙強化一版的“第一窗口”和引領作用,時政報道在數量、篇幅、時長上做“減法”,在內容上集中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報道通化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和中心工作,展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成就,受到群眾歡迎和廣泛好評。二是主題宣傳生動鮮活。緊緊圍繞主題宣傳活動,主題鮮明、基調昂揚、聲勢浩大,有力服務中心工作。三是民生宣傳更加貼近生活。我們在重要版面精心策劃了“記者走基層百日行”、“新春走基層”、“通化好人”、“創業之光”和“周末快拍”等重要欄目,大力宣傳社會各行各業的生產生活故事,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用真人真事,用新聞人物的真感情、真感受,鼓舞讀者、感動社會。四是典型宣傳質樸感人。更多地從人文角度寫出典型的真情實感、展示典型的真我本色,樹立了一批真實可靠、立體豐滿、可信可學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