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芳 姜云飛
(大連日報社,遼寧 大連 116001)
地方黨報時評選題與寫作
□謝小芳 姜云飛
(大連日報社,遼寧 大連 116001)


時評是《大連日報》一直高度重視并著力推進的內容。從“今日觀點”專欄到設置專門的時評版,從由專門編輯負責征稿、審稿,到召開策劃會廣泛征集、確認選題,在多途徑強力推動下,《大連日報》的時評已經建立起完整成熟的發稿流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時評風格和特點。2012年,“今日觀點”被評為遼寧省優秀新聞欄目。2013年,該報時評員的作品獲評中國新聞獎?!洞筮B日報》在地方黨報如何做好時評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時評,有“因時而評”、“合時而著”之意。從大的方面來說,既包括取材于新聞的評論,也就是時事評論;也包括作者就身邊或發生的事發表看法。目前,《大連日報》的時評作品多是前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天新聞很多,選哪些事來寫時評,哪些事適合地方黨報寫時評,這是首要問題。也就是說,解決好“寫什么”這個題材問題,是寫好時評的前提。
什么事能寫?什么事適合地方黨報寫?前者是時評選題的共性問題。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
其一,引發時評的新聞事件必須真實,否則,這個時評就失去了立論的基礎。比如,2013年10月,網傳浙江余姚一鎮干部怕弄濕高檔皮鞋被人背著進村,有媒體就此事評論該余姚官員,“鞋沒進水腦子進水”,結果后來證明,網上傳的照片和事實有出入。2013年12月,網上發布了一組照片,稱一外國小伙扶摔倒大媽遭訛詐,當天,多家媒體發表評論批判中國大媽的失德行為。結果后來警方證明,這名外籍男子確實撞倒大媽,并且撞人之后還大爆粗口。如果時評引述的事件是子虛烏有或者與事實不符,評得再好也沒用。
其二,時評引述的新聞事實必須完整準確,不能斷章取義甚至歪曲新聞報道的本意。這種情況的反面例子經常出現在對各種“雷語”的評論中。比如一些專家、學者或者政府官員對某個社會熱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被媒體報道了,可能報道時就沒有完整、準確地表達發言者的想法和觀點,弄了個“標題黨”。評論則進一步對“雷語”進行放大,揪住不放,大放厥詞。這樣的時評,在源頭上也站不住腳,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對讀者的愚弄。當然,還有一些“禁區”要小心或者最好別碰,比如涉及已經進入司法程序還沒有結果的事等等。
即便是能寫的事,也不一定適合地方黨報寫。作為一家地方黨報,時評評什么?一說時評,都會提到“人民時評”?!叭嗣駮r評”,老字號,有力度,確實不同凡響。但地方黨報的時評卻不能復制“人民時評”。為什么?平臺不同,媒體責任和功能也不同。
“評什么”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對于新聞事實,我們能提出什么樣的獨特觀點。也就是“如何看待一個新聞事實”。角度,決定態度;角度,也決定深度。如果一個新聞事件,已經找到或者能夠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提煉出獨特的觀點,顯然這樣的新聞事件就是我們需要的。反之,即使這個事件很具有新聞性,但我們只能人云亦云甚或無話可說,就不要硬評了。這當然涉及評論者的個人能力和經驗等,能力越強,經驗越豐富,也就看得越準、越獨到、越有話可說。自《大連日報》開始采用策劃會集體商議時評題目和內容后,時評版選題質量明顯提升。實際上,這就是通過集體的力量,擴大了時評選題的范圍和可能性。
那么,是不是角度特別就一定能寫出好時評?也不盡然。至少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時評的選題和觀點要有接近性:可以是地緣接近,比如評本地發生的事;也可以是心理接近,如寫國內時事的時評,關鍵是與讀者在價值判斷、心理傾向等方面達成一致,甚至能夠通過思辨性的闡述,在思想引導上得到讀者的認同和接受。有兩種傾向應在時評中避免:一是絕對真理式的時評。針對一個新聞事件,評得太淺,說的都是大家知道的,沒有深化拓展,舉一反三,道理說得都不錯,但一句有用的都沒有。二是嘩眾取寵式的時評。不管新聞事實如何,反正咱就是反傳統、反潮流、反主流——大家說好,我偏挑錯;大家喊打,我偏要挺。這樣的時評確實很有膽量,很有勇氣,卻有失理性,強詞奪理。時評畢竟不是個人專欄,所以觀點需要經得起推敲和考量,而非成為宣泄和抱怨的出氣筒。社會需要的更多是理性的建設性的良言,而不是破壞性的沖動。
選到了合適的題材,接下來就是“怎么寫”的問題,即表現形式。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時評,大多具有下面這些特點。
結構簡單——時評,不是政論,不是評論員文章,講究短、平、快。既然不長,就不能玩很多花樣,要的是直接明了。俗語說,為人宜直,為文貴曲。寫小說“曲”好,時評寫作則不要“曲”。所謂“不曲”,是指觀點直白、明確,論證上邏輯清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了然。寫時評首先要掌握這樣一種簡單的結構,這樣說,并不是拒絕其他結構邏輯,因為文無定法,風格越多樣越好,但時評作者最好先掌握這個最簡單的寫作模式。現在的問題是,一些作者,不會走就想跑,結果文章寫得云山霧繞,讓人混沌難解。
語言個性——寫時評,文章結構要“直白”,語言風格卻要“曲”。這里的“曲”,并不是要故作深奧,讓人搞不明白。因為時評語言還是要明白曉暢、簡練。這里的“曲”是指要有自己的語言風格,或起伏轉折引人入勝,或直抒胸襟酣暢淋漓,或邏輯嚴密鞭辟入里,或嬉笑怒罵曲徑通幽……總之,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可以讓觀點略顯平庸的時評增添可讀性。要么觀點具有凝聚力,要么語言富有吸引力,總之,至少要有一種獨特的力量。
見微知著——時評作者往往會對他所熟悉的領域作出優秀的時評。正如新聞需要“沉底撈活魚”一樣,時評同樣要來自于“見微知著”能力的培養?!耙娢ⅰ比缓蟆爸睂嶋H上就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需要在通過觀察而獲得豐富感性認識材料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獲得推而廣之的認識規律。所以,某一方面的專家型記者往往也是那一個方面的專家型時評作者。不過這樣的培養太過耗時,在今天“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形勢下,把話語權更多地讓給讀者,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比如有目的性地建立一個來自于民間的、非職業化的意見領袖群體,以便使媒體獲得更多、更全面的時評觀點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