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致遠
“久病床前無孝子”——老話不一定都對。2008年,奶奶就中風偏癱在床,生活也不能自理。每天,爸爸都得去奶奶家,給爺爺奶奶做飯,給奶奶喂飯,扶奶奶練習走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硬是挺過了六個年頭。
大概是病得太久,奶奶的脾氣越來越壞,總愛罵罵咧咧,而且,爸爸給她喂飯,她常把碗打翻,用僅能活動的右手沖著爸爸亂打一氣。可爸爸從不生氣,總是輕聲細語哄著奶奶:“多吃點!不吃,病怎么會好起來?”看爸爸老這么委屈,我越來越不喜歡奶奶,到后來,干脆離她遠遠的。
那天,我吃完飯正看電視,爸爸突然要我去給奶奶喂飯。“我?”“對,就你!”“不!”“就一次!奶奶念叨你好幾天了,希望你親熱一下她。”雖然心里有一萬個不愿意,但我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奶奶的房間。
一見到我,奶奶咧嘴就笑,只見她干瘦枯黃的臉上,橫一道豎一道,深一道淺一道,全是歲月的痕跡,一點都沒有記憶中那股子精氣神。吃飯的時候,奶奶像個聽話的乖寶寶。有時,她嘴里的飯菜還未嚼完,看到心急的我伸過來的勺子,馬上又把嘴張開了。看到她滿嘴黑色、黃褐色的假牙,我一陣惡心,手一哆嗦,勺子也跟著哆嗦,飯菜全灑落在她身上。正擔心一頓臭罵是躲不過了,誰知,奶奶竟吃力地伸出右手,笨手笨腳抓起飯,塞進嘴里了。奶奶沖我孩子似的笑了,還帶著一絲得意。突然,我眼里一熱,往事潮水般涌上心頭:小時候,奶奶帶我玩,把我摟在懷里講故事,哄我入睡……我不再惦記著好看的電視節目,安下心來,一勺一勺慢慢地喂著。
吃完最后一勺,奶奶又沖我笑了,僅能活動的右手攥住我的手不放,久久地、久久地……
(指導教師 王海蓉)
【同題比較】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總是匆匆忙忙工作和生活,在追求高質量明天的同時,卻往往遺忘了許多東西,忘記了關愛身邊的老人,忽視了老人內心的需要。兩篇習作都寫了對老人的關愛。《陪太婆過周末》寫得真實細致,看了讓人感動流淚。小作者何嘉琦是一個充滿孝心和愛心的孩子,起筆便有暖暖的基調。這與小作者媽媽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關愛。媽媽的正能量也在小作者心中種下了“愛”與“善”的種子,結尾作者很自然地就說出了這樣的話——“等我的媽媽老后,我一定也會像媽媽愛太婆一樣的愛她”。《給奶奶喂飯》一文中,久臥病榻的奶奶“總愛罵罵咧咧,而且,爸爸給她喂飯,她常把碗打翻,用僅能活動的右手沖著爸爸亂打一氣”;提起要給奶奶喂飯,“(我)心里有一萬個不愿意”,“看到她滿嘴黑色、黃褐色的假牙,我一陣惡心”,文中沒有回避生活的本真面貌,也沒有粉飾人物的真實心理,小作者用一個個生動的細節展示出最平凡的生活,最樸實的心靈,卻讓人心頭暖暖的,眼里濕濕的。
對于身邊的老人,我們歷來推崇“百善孝為先”。對于“孝”這個字,人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其實他它就是一次溫馨的陪伴,一天用心的照顧,一句簡單的問候。關愛老人,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給老人們多一份關愛,多一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