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含

去年4月,我的相機壞了,可我約好了和同學一起去郊游,就要去買新相機。一個同事說她有個朋友,叫“老兵”,手特別巧,什么都能修,不妨讓他看看。
兩天后,同事炫耀地把修好的相機交還給我。出于感激,我想讓同事把“老兵”約出來,吃個飯作為答謝。同事說:“老兵”是現役軍人,不會隨便出來吃飯。
一個當兵的有這么大的本事,這是個什么樣的人哪?同事告訴我:“老兵”是她愛人的戰友,名叫趙威,入伍16年,是鞍山某預備役通信團里兵齡最長的兵,他剛滿18歲就入伍參軍,曾在吉林炮兵團、黑龍江47師農場、沈陽軍需倉庫當過兵,1999年考入河北宣化士官學校學習無線電技師專業,2001年7月畢業后來到鞍山某預備役通信團成為一名士官。在“八一”建軍節前的一個周六上午,同事借看老公之機帶我到了預備役通信團的駐地。可不湊巧,“老兵”因有任務不在駐地,可能是看出了我的惆悵,同事的老公“上尉姐夫”把我們領到了“老兵”的工作間。這里到處都堆放著各式各樣的零部件,還有電視機、電腦的主機箱、電飯鍋、微波爐等家用電器。“上尉姐夫”說,這都是戰友的,壞了送過來修的。靠墻的一面柜子里堆滿了關于電子、機械的書,橫七豎八,每一本看上去都舊舊的,上面寫著一些演算和筆記。柜子的另一面三臺桌子的六個抽屜都被拉開了,里面放著各式各樣的工具。“上尉姐夫”說,“老兵”每天都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時候忙起來幾天都不出工作室,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會兒。
我在墻角還發現了一堆“破爛”,有舊螺栓、螺母,一些說不上來的生了銹的舊零件,甚至還有空的易拉罐。“上尉姐夫”說:“這些是‘老兵的寶貝,有些是他收集來的,有些是他自己掏錢在舊貨市場‘淘來的,因為什么東西到了‘老兵的手里都能用得上。所以,我們這里的干部戰士都叫他‘萬能修。我們團改造設備,動輒上百萬元,‘老兵就開始嘗試著自己組裝新設備。信號轉換器要是買得一萬元,而他制作的成本價才三百多元。在他手里改裝了四臺軍用車,組裝軍用電子設備近百件,節省資金近百萬元。多次立功受獎。”
“上尉姐夫”感慨地說,“老兵”今年就要轉業了,今年的“八一”可能是他在部隊過的最后一個建軍節了!
我沒有見到“老兵”,可在我的心中,他的身影卻是那樣地清晰:在工作間里,他全神貫注地用手中的電筆精細地觸碰著每一個零件,他的頭壓得低低的,直到檢查完最后一個零件才抬起頭,摘下眼鏡揉揉眼睛,額頭和眼角已經泛出了歲月的痕跡……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