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勇
摘 要: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曾經出現過極其輝煌的手工藝設計,并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古代設計藝術作品,但這并沒有幫助我們改變當前設計藝術落后的局面。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傳統設計藝術思想和設計藝術作品,提取對于當代生活仍然具有價值的因子。
關鍵詞:傳統設計思想 手工藝 設計作品
在藝術設計領域,對“傳統與現代”話題的討論用泛濫來形容并不為過,無論是在期刊、雜志上公開發表的汗牛充棟的理論文章,還是各院校設計專業的畢業論文;無論是各種大小型展覽中的設計作品,還是學生的設計作業;無論是藝術設計界的知名學者和頂級設計師,還是剛剛踏入設計領域的在校學生;他們無不在談論和運用傳統設計。我想之所以出現這樣“熱鬧非凡”的局面,一方面是對于當前設計界所處的現狀不滿,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文化和傳統設計對于未來社會和未來設計的重要性。盡管當前的討論還比較混亂,甚至還很難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但我始終認為只有討論才有益于深入,也只有討論才有益于思想的碰撞。因此,筆者將從傳統設計藝術在現代社會中所處的困境的角度入手,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我們的所謂現代設計,無論在技法表現上還是在指導思想與設計理念上都源于西方的理性文化,現代設計固然在西方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當其傳入中國后,仍然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現代設計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西方理性文化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與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有諸多相異之處,后者沒有刻意的設計成分,而是一種從整體上以感性把握而又順乎自然的創造方式。”①中國的現代設計仍處于起步階段,西方的設計理念和經驗我們固然需要吸取和借鑒,但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們必須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設計藝術。
當我們去梳理我國傳統的設計造型和設計元素時,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設計造型和設計元素極其豐富,不僅包括傳統陶器、青銅器、漆器、玉器、雕刻等各種造型,還包括具有傳統意味的其他形式及其表面上的裝飾和紋樣,即便我們的民間藝術中的造型和元素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也不為過。可是,讓人遺憾的是,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日益西化,傳統設計造型和元素離我們也越發遙遠。作為設計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去反思出現這一現狀的原由。
首先,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改變使傳統設計造型和元素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傳統設計造型和元素是手工業社會的產物,與以機械化生產條件下的現代設計顯得格格不入。自從20世紀初期西方思想和先進技術的不斷涌入,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可以說更接近于西方社會。中國傳統設計造型和元素產生并發展于比較封閉的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很多復雜的工藝和繁瑣的形式并不能適應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尊盤(圖1)可以說是工藝與技術的完美統一,這件作品主要由尊和盤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再有本體、裝飾附件和鏤空附件組成,分別使用了不同的鑄造工藝和不同的接合方法;“本體用渾鑄法(即一次整體鑄成),附件用分鑄法(即分別鑄就),鏤空附飾則采用失蠟法熔模鑄造,然后借助鑄接、焊接、鉚接、組裝等多種接合方法連成整體”②;這件青銅尊盤的鑄造可以說集先秦鑄造工藝之大成,其造型和裝飾藝術之精巧,無不讓人驚嘆。然而,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這樣的復雜工藝和繁瑣的裝飾除了使我們感慨前人的工藝技法外,卻很難融入到我們的現實生活。要想使傳統的設計作品和傳統元素更好地為現代設計服務,我們必須要對前人的作品進行研究和變革,提取其中仍然具有現代價值的因子。
其次,我們對傳統設計思想和設計作品本身研究嚴重不足。設計藝術思想是設計藝術創作的原動力。由于受到傳統文化中“重道不重器”的觀念影響,中國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思想主要集中在繪畫、書法、音樂等幾個門類,而真正流傳下來的付諸于文字的設計思想卻嚴重不足。由于中國古代從事手工勞作的匠人基本都處于社會的底層,很少能把自己的設計經驗和設計思想用文字記載并保存下來,與內容極其豐富的古代畫論和書論相比,關于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文章和專著極其稀少。除了《考工記》、《天工開物》、《營造法式》等少數幾本專著外,幾乎很難找到其它專門論述手工藝方面的文章。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明中國古代藝術設計缺乏設計思想,首先,幾本專著中就含有極其豐富的設計思想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其次,流傳下來的大量手工藝作品本身具有豐富的設計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從作品中去發掘和研究造物者的思想。例如,現代設計中所強調的對于材料的質感原則,在先秦時期的《考工記》中就記載著“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設計制作原則,對于材料的重視可想而知;現代設計中所強調的環保原則,在西漢時著名的“鎏金長信宮燈”(圖2)中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是藝術與技術、實用與環保相結合的典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現代設計中所強調的各種設計思想和設計原則,在古代設計思想和設計作品中基本都能找到其淵源。建筑大師貝聿銘曾經說過:“現代建筑必須源于他們自己的歷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樹,必須起源于土壤之中,互傳花粉需要時間,直到被本土環境所接受”。③因此,現代設計的發展需要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借鑒和繼承,否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需要我們去不斷地研究傳統設計思想,研究其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借鑒意義的設計內涵。
再者,對于中國傳統設計藝術作品而言,工藝技術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機器大生產出現之前,也正由于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才推動了古代設計藝術的不斷進步?!肮び星伞?、“能工巧匠”、“巧奪天工”等是對中國古代設計藝術作品以及制作者的最高評價。當我們去欣賞古代流傳下來的大量手工藝作品時,其精巧的工藝水平無不使我們嘆服。前面所列舉的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尊盤便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正是由于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的復雜性阻礙了傳統設計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古代設計藝術品是關乎人們的衣、食、住、行、用諸多方面的物質文化創造,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因此,人們對于其工藝技術的掌握便顯得司空見慣。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商品的機械化和批量化生產,普通大眾對于傳統的工藝技術越發顯得陌生。除了極少數專業人士外,很少有人了解陶器、青銅器、漆器等器物的制作流程,即便是民間最為普及的剪紙、刺繡、皮影等也成了重點保護的對象。毋庸置疑,中國古代傳統設計藝術中的工藝技術理應為現代設計提供有益的借鑒,但這需要設計師們的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
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中國曾經出現過極其輝煌的手工藝設計,并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古代設計藝術作品。盡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設計界有識之士認識到傳統設計藝術對于當代中國設計的重要性,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但在整體上并未能改變中國設計當前總體落后的尷尬局面。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對傳統設計藝術的研究不斷深入,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本土精神回歸的重視,傳統設計藝術必然會給未來中國設計提供更多地有益幫助。
注釋:
①汪大偉,胡建君.“歲寒三友”的理念—圖案、三大構成、藝術設計及其它,載杭間等主編,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D].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1
②孫長初.中國古代設計藝術思想論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3
③【德】蓋羅馮·波姆著,林兵譯.貝聿銘談貝聿銘[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