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兵+曾潤
摘 要:新世紀隨著湘繡逐日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湘繡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各行業不同樣式的研究方法運用于湘繡研究,進一步推動湘繡藝術理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關鍵詞:湘繡 研究 綜述
新世紀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歷程,這不平凡的十年對湘繡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考研。經過十年的積淀,作者認為有必要進行一番理論梳理,拋磚引玉,換來湘繡的另一輝煌。
人們對于湘繡的關注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不僅在湘繡自律性范圍內有突破性的創建,而且在他律性方面也呈現出橫向發展的輝煌;研究者來自于各行各業,將各式各樣的新式研究方法運用于湘繡研究,進一步推動湘繡藝術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田順新先生的文章《湘繡的歷史淵源》,其分上下兩篇論文,在楊世驥《湘繡史稿》、李湘樹《湘繡史話》之后,重新梳理了一遍湘繡的發展簡要歷程,尤為重要的是,他將研究視角的時間下限在了2008年,觸及到了當代湘繡的某些問題。
其次,對于湘繡藝術的工藝、文化特征、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對象。朱華在《湘繡的工藝及文化探索》一文中,著力解決了湘繡的技法問題,將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步驟中涉及的技法逐一列出,清晰化。如“制稿、臨稿、選料、印版、配色、飾繃、繡制、拆繃”①等,針法包括“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打點、接針、滾針、打子、擻和針、集套、正搶、整燙”②等。經過湘繡藝人與畫家的緊密合作與辛勤汗水,“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型內質的特點,繡品具有構圖章法嚴謹,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湘繡這種獨特的民族風格使它很早就馳名中外”③。
陳文菊著《從出土繡品看湘繡的源流及文化特征》借用楚文化的考古資料,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1.湘繡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在藝術形式上,繡品大都以龍紋、鳳紋為主”,輔助以花草紋、幾何紋等。2.針法、材質、色彩方面皆精妙。馬王堆漢墓出土繡品,材質多樣,色彩豐富,針法以辮繡、鋪絨繡為主,還有接針、打子針等。清末以來,湘繡在針法、色彩方面獲得突破性發展。針法有摻針、隱針、游針、蓋針、花針、打子針、鉤針、扎針、鬅毛針等。色彩有青、黃、紅、黑、白、綠、赭、紫、交、蔥共9大類88中原色,染成745中不同色彩,可謂五色皆備。3.湘繡承續楚繡、漢繡特色。不管是龍、鳳、楓樹、蝴蝶、鳥等紋飾,還是浪漫主義的圖騰崇拜觀念,皆延續了楚風漢韻。4.借古開今。將湘繡元素融合現代設計,并以服裝設計為例進行論證。
徐凡發表的《湖南湘繡藝術特色研究》將全文分為兩個部分,以文化史方法闡述湘繡藝術受到的影響和著力分析現代湘繡藝術特色。浪漫神奇的楚文化、濟世務實革新勤奮的湖湘文化、民間刺繡文化等直接影響現代湘繡的創作?,F代湘繡藝術特色體現在:1.湘繡與繪畫和設計的完美結合。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臨摹與復制,而是在畫稿的基礎上,進行再生產、再創造?!八坏屓诵蕾p到中國畫的意境美,還讓人欣賞到刺繡的工藝美”。2.不同針法呈現多樣的藝術特色。如“在繡皮毛時使用鬅毛針法(摻針的一種),能表現毛的質感和斑紋,……繡風景和天空時用橫摻針……”。3.湘繡材質不僅有傳統的絲、綢、絹、緞,還為了適應新題材、新紋飾創作效果而借用土布、織錦、化纖、棉、麻、呢、絨、紗等新材質。色彩的載體主要為繡線,主要有花線、絨線、絲線、織花線、挑金線、金銀線等。
再次,多樣研究方法運用于湘繡藝術研究。劉詠清的《湘繡的原生態和市場態》以類型學的方法從宏觀角度將整個湘繡劃分為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一種是流傳在偏遠山區居民生活中的原生態湘繡;一種是以市場為目的的市場態湘繡。原生態的湘繡普遍存在于邊緣少數民族地區,它們承續久遠的楚漢遺風,色彩對比強烈,紋飾造型夸張抽象,富有浪漫主義精神。市場態的湘繡借用蘇繡、粵繡的成就,以摻針為主,輔以其他針法,置入國畫元素,配合劈絲技術,成就了細膩逼真的市場態湘繡。它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9世紀初到末商品生產的獨立專業階段;20世紀初到中期獨立發展的藝術專業化階段;20世紀中期到現代特種工藝階段。既而作者概括了市場態湘繡的六大風格特征,分別為:光亮均勻細膩的劈絲;“混色”;鬅毛針;湘繡題詩;政治題材;尚大逐精。
陶贏的《淺談湘繡的品牌價值》,從品牌形象價值角度來分析湘繡產業的發展路徑。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1.進行有效地市場調研。2.提升湘繡品牌價值,“湘繡各產品間的融合和創新需要與現代生活需求相連接,不能原地踏步。在橫向發展圖案工藝款式等多樣性的同時,也需要縱向發展可行性、可用性、可觀性的多項開發研究中,……”④。3.系列化產品包裝提升品牌形象,使品牌形象具有美觀性與設計性。
杜炬在《湘繡產品出口的幾個法律問題》一文中,從法律角度對湘繡產品的出口提出了寶貴意見。湘繡產品主要用以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在湘繡的創收中占據核心位置。所以,有必要掌握國際貿易中的法律問題,增強自我產品的保護意識。杜炬在文中為我們揭示了多個的問題:向有關國家申請外觀設計專利問題、申請商標注冊問題以及專有技術的保護問題。如此,湘繡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才能合理地運用海外諸國法律,減少海外侵權行為,維護湘繡產品自身的合法權益。
發表于2008年09期《中國纖檢》的《湘繡突圍:誰說便宜無好貨?》,作者從現代營銷理論的角度進行選題。詳述了湘繡營銷的兩種產品:高檔藝術品和民間小手工作坊產品。湖南湘繡研究所以其雄厚的力量走“‘大制作、大氣魄、高水準的精品生產之路”。但是此路線的結果便是曲高和寡,無人問津。以唐昱偉為代表的底端湘繡產品憑借湖南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市場,并引領了當地湘繡產業的發展,取得雨后春筍、百舸爭流的可喜局面。但是兩種發展模式產生相互責難。作者中和兩種觀點總結道:不論是高端產品還是底端產品,“用兩條腿走路的‘湘繡,一定能走得更快更好”⑤。
學者型的李湘樹教授在《雙面全異繡對萊辛理論的挑戰》一文中借用雙面全異繡作品從理論深度上對萊辛造型理論進行了批判。萊辛認為造型藝術的本質“即造型藝術是表現‘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⑥,此種理論成為對古典藝術最好的詮釋。但在當今社會中卻遇到了湘繡雙面全異繡的挑戰。藏針隱線的雙面全異繡能夠將不同時空中的元素進行有機的穿插和融合。1990年創作的雙面全異繡《易安詞意》,“把全異繡對時間的超越,由跳躍性、突變性的變為四面全異的連續性、漸進性,把靜態的遞進變成某種動態展現。這是造型藝術在時空超越上的又一次飛躍”⑦。雙面全異繡突破了萊辛造型藝術理論定義的時空限制,不僅表現了一個“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甚至更可以將不同時空中的視覺元素集合于一幅正反兩面的湘繡作品中。
應用型研究是當代社會學術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么湘繡藝術能否在當今社會進行跨界應用發展呢?關于這方面的答案歐陽舟和吳佳桉給出了正面的回答。他們在論文《湘繡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運用探析》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
作者通過著重解決湘繡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問題。首先談湘繡的圖形元素應用。其次,將湘繡的色彩、材質元素應用到包裝設計中。最后,將湘繡元素應用到湖南本土品牌產品的包裝設計中。湖南知名品牌夢潔家紡可以借用湘繡雙面繡工藝,對其旗下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產品的價值品牌。湖南茶葉可以將湘繡用于茶葉的包裝設計中,古老的湘繡文化配合醇厚甘冽的茶葉,在給消費者帶來生理滿足的同時,也間接地提供了精神美感。
何兆蕓先生則從辯證哲學的內外因角度發文《簡論湘繡首次全盛的內因》,從中找尋湘繡首次全盛的內部因素。作者從三個方面舉例論證。首先,湘繡界擁有一大批優秀的畫師和勤勞的繡工。畫師如楊世焯、朱數芝等,繡工如肖詠霞、楊佩珍等。畫師與繡工的緊密通力合作,“為湘繡在清末與蘇繡、粵繡和蜀繡齊名打下了基礎”⑧。其次,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展覽會與賽事。如意大利都朗博覽會、法國里昂賽會等。通過參展,湘繡不斷硬的國內國際聲譽和市場。大量的國內國際訂單直接促進了湘繡業的繁榮、勃興。后來,湘繡教育培訓,如楊世焯開館辦學,不僅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量的繡工,還將高水平的繡工雇傭為自己的員工,進一步提高了繡坊繡品的質量。
最后,很多研究人員直面湘繡業中存在的問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調研,根據不同的問題提出了積極有效的解決方案。這類論文量之多,也能看出人們對于湘繡藝術的關注程度。
緊接著,作者通過調研分析了影響湘繡發展的因素: 1.創新力度不夠,難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審美觀和潛在的消費需求;2.人才青黃不接,湘繡面臨無人繼承而瀕臨失傳的局面;3.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手段單一,難以打開市場,樹立品牌優勢;4.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政企之間溝通不足,限制了湘繡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作者依據上述問題提出了幾個方面的建議和意見:1.加強企業間的橫向合作,提升湘繡產業的整體實力;2.加強同其他產業之間的縱向合作,提高成本優勢;3.擴大湘繡協會的規模,為政企、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良好的平臺;4.發揮政府的職能優勢,加強對產業集群的監督、引導和扶持政策。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大量高校的學位論文也顯現出對于湘繡藝術的熱情,他們以畢業論文的形式從各個角度對湘繡藝術進行論述,深化了我們對于湘繡的認識,拓展了湘繡研究的范圍。如西安美院周文萍碩士論文《解析湘繡的藝術特點及對油畫創作的借鑒意義》;江南大學許叢瑤碩士論文《湘繡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設計研究》等。湘繡界也出現了一些值得紀念的大事記,如2011年《富春山居圖》湘繡合璧卷入藏國博。
結 論
新世紀里,湘繡藝術實踐領域的繁榮也帶來了湘繡藝術研究理論的勃興。各行各業的研究者將不同種類的新式研究方法運用于湘繡研究,進一步推動湘繡藝術理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注釋:
①②③朱華.湘繡的工藝及文化探索[J].四川絲綢,2008(4).
④⑤陶贏.淺談湘繡的品牌價值[J].商場現代化,2011(7).
⑥⑦李湘樹.雙面全異繡對萊辛理論的挑戰[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5).
⑧何兆蕓.簡論湘繡首次全盛的內因[J].飾,2005(2).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