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璐
摘 要: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創作,融匯了穆索爾斯基對于俄羅斯的民族發展、歷史脈絡以及社會矛盾的一種深切反觀。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音樂風格獨特,音樂語言飽含獨創性,充分融入了俄羅斯的民族音樂特點,充滿了民謠色彩。本文通過對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創作背景、劇本以及音樂特色、和聲語言的創新等幾方面進行闡述,力求使學習者、演唱者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作品。
關鍵詞:穆索爾斯基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 音樂特點
在格林卡確立了俄羅斯音樂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之后,俄國又出現了一個以五位進步青年作曲家所組成的現代派藝術創作團隊,即“俄羅斯強力集團”。 他們秉承共同的音樂理念,創作了大量充滿現實主義思想的藝術作品。
在強力集團中,才華橫溢又富于悲劇性格的“穆索爾斯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他更擅長運用歌劇及藝術歌曲這兩種體裁創作充滿現實主義思想的藝術作品,其一生都致力于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他的作品凝聚了俄羅斯的民族音樂特點,打破了西方傳統的和聲法則,傳遞現實主義思想。特別是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揭露了17世紀末俄國的歷史現狀,非常具有真實性和深刻性。
一、《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劇本創作及時代背景
19世紀的俄國相對于當時的西方國家還處于較為落后的農奴制階段。政權的黑暗使得當時的社會倍感壓抑。當時俄國的首都圣彼得堡,不僅是西歐文化頻繁輸入的窗口,而且擁有很高檔次的、當時號稱歐洲第一歌劇院的“馬林斯基劇院”。1868年,馬林斯基劇院委托穆索爾斯基,依據大文豪普希金的詩作《鮑里斯·戈杜諾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為依據創作一部歌劇。這部作品的題材是較比以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更為適合穆索爾斯基去表達他的音樂才華。
穆索爾斯基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我要描寫的是廣大的民眾,他們以真實的姿態飛入我的眼中,沒有任何虛偽和修飾,都是偉大的原形。”他采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正是傳達了一種內心深處的渴望,希望用音樂譜寫人類生命的樂章。
他從1868年10月開始寫作,到1872年完成,歷時四年。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演了他的這部巨作。由偉大的歌劇演唱家費奧多爾·沙爾雅普(Fyodor Shalyapin)領銜演出。事實表明,《鮑里斯·戈杜諾夫》這部歌劇是穆索爾斯基的五部歌劇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是其成名代表作,被推崇為確立俄國民族歌劇當之無愧的里程碑。
故事背景大約發生在公元1600年。俄國沙皇鮑里斯原來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謀殺了應該繼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兒子季米特里,強迫人民擁戴自己當皇帝。年輕的修道士、政治冒險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對鮑里斯的不滿,向他興兵討伐,贏得了人民的支持。鮑里斯被這一切嚇壞了,倉促把繼承權交給了他兒子費奧多爾,自己在精神錯亂中死去。該劇深刻地表現了俄羅斯人民和沙皇之間的對立,既精心地塑造了人民群眾的形象,又真實地刻畫了沙皇包里斯的內心矛盾,把俄羅斯的歷史題材的歌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很有獨創性,語言與音樂有著精巧的結合。
二、《鮑里斯·戈杜諾夫》的音樂特色
穆索爾斯基對于《鮑里斯·戈杜諾夫》這部作品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普希金的戲劇描寫中,主要突出的是沙皇鮑里斯的個人悲劇;而穆索爾斯基在歌劇中,真正描繪的主人翁不再是鮑里斯,而是無數不知名的俄國老百姓。他們因暴政而憤怒,以巨大無比的力量凝聚成為澎湃的戲劇沖突的力量。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體現了穆索爾斯基對于作品更為深入的描寫,集合了的多方面的創作特點,也使得這部音樂作品能夠立足流傳。
第一方面,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很有獨創性。語言與音樂之間有著非常巧妙的結合,首先是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聲樂旋律,以同音重復的朗誦性音調和不對稱的樂句為特征,實際上這是一種符合俄語語言規律的宣敘調或詠敘調。(如:第二幕的終場或第四幕第二場的終場中,鮑里斯唱的詠嘆調。)第二幕鮑里斯著名詠嘆調“我掌握著最高權力”此曲宣敘調與詠嘆調共有,宣敘調敘述他即位六年來,心中惶恐不安之情,進入詠嘆調主部后,鮑里斯通過優美而感動人心的旋律,唱出痛悔自己犯罪之歌。還有第四場鮑里斯的“死別之歌” (譜例1)說出了對兒子的忠告,唱出了死亡前的痛苦。這是穆索爾斯基在美學與修辭上最大的成就。
譜例1:“死別之歌”
第二方面,穆索爾斯基充分活用了俄羅斯民謠。在這部歌劇中,穆索爾斯基采用許多俄國民謠作為素材,靈活的運用了民眾的合唱、瓦蘭或旅館女主人的小調展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因為斯塔索夫的協助,從古代俄羅斯歌曲集中選用了合適的音樂作品作為創作元素進行再創作,最后成為那些獨特、美麗的音樂旋律,并再一次用旋律音符將人物性格、戲劇效果揮灑的淋漓盡致。比如:第一幕第二場的“瓦蘭之歌”(譜例2)或第二幕兒童們的合唱就堪稱佳作。
譜例2:“瓦蘭之歌”
第三方面,他對于和聲語言的創作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研究和革命創新,包括一些非功能和聲段落。穆索爾斯基在該歌劇中,使用了他特有的和聲手法,進而產生了許多精彩非凡的音樂效果。他善于打破學院派古典和聲法的創作法則,創作出新穎的和聲效果,也構建出了史無前例的音響世界,這也使講究“正統創作”的里姆斯基無法忍受,可這正是穆索爾斯基的獨特之處。他憑借著天生的直覺和靈感,構筑出了極富特色的調式和聲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不受規則羈絆束縛的創作思想、以及向往自由、渴望重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方面,穆索爾斯基運用獨特的“象征”手法,賦予了人物復雜而又鮮明的個性特點,但在戲劇全局中,他們卻并不顯得唐突。譬如,我們在“鮑里斯”身上既看到了隱伏在權勢顯赫的統治者身上的宿命與悲哀,又能看到善惡之間的掙扎以及慈祥和藹的親情。歌劇中又運用了多個人物或場面相互關聯的動機,并且只用管弦樂表現這些動機,很少當做旋律用于聲樂歌唱。
《鮑里斯·戈杜諾夫》是一部由序幕與四幕構成的民族歌劇,舞臺布景達九場之多,這在一般歌劇中極其少見。各幕的音樂和場景姿態綽約、獨出心裁,宛若盆景插畫,琳瑯滿目擺成一排。盡管如此卻未曾消減全劇整體統一的動力感,各幕的獨立性也沒有影響整部歌劇的整體性,象征的手法給予了它貫穿全劇的穿透力。
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是東歐最偉大的音樂戲劇杰作,它不僅是一部關于良知的悲劇,而且將俄羅斯民族的普遍悲劇鑄造在一部音樂戲劇中。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凝煉了人民的精神,并將之貫穿全劇。他以超然的創作將俄羅斯歌劇音樂推向了空前的境界,而其卓越的作品也將他推向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天才寶座。穆索爾斯基的這部作品在他去世的幾十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從《鮑里斯·戈杜諾夫》到《展覽會上的圖畫》,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對后世影響深刻久遠。在他病逝幾年后,當德彪西在研讀了《鮑里斯·戈杜諾夫》總譜以及在萬國博覽會上聽到爪哇等東方樂隊的演奏之后深受啟發,于是獨辟蹊徑、力破陳規,開創了印象主義音樂一派,而此后的表現主義音樂和象征主義音樂都從穆索爾斯基那里獲得養分、受益匪淺。
穆索爾斯基憑借自己的音樂天賦及扎實的創作功底,以極為豐富的想像力,集合俄國民間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各自特點,譜出了一部有一部扣人心弦的天籟之作。他善于繼承更精于創新發展又能超脫古老的寫作傳統,并通過他與生俱來的敏銳及靈性,創作出極富獨創性的音樂作品,使聆聽者深受震撼。他的音樂從真實中產生美的力量,從人民與祖國大地之處吸取精華。他那粗獷神奇的旋律更是遠遠超過了音樂技巧的表現力,將俄羅斯音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被公認是民族樂派最具天分的作曲家。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 中國人民出版社.
[2]邵義強.古典音樂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摘 要: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創作,融匯了穆索爾斯基對于俄羅斯的民族發展、歷史脈絡以及社會矛盾的一種深切反觀。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音樂風格獨特,音樂語言飽含獨創性,充分融入了俄羅斯的民族音樂特點,充滿了民謠色彩。本文通過對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創作背景、劇本以及音樂特色、和聲語言的創新等幾方面進行闡述,力求使學習者、演唱者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作品。
關鍵詞:穆索爾斯基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 音樂特點
在格林卡確立了俄羅斯音樂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之后,俄國又出現了一個以五位進步青年作曲家所組成的現代派藝術創作團隊,即“俄羅斯強力集團”。 他們秉承共同的音樂理念,創作了大量充滿現實主義思想的藝術作品。
在強力集團中,才華橫溢又富于悲劇性格的“穆索爾斯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他更擅長運用歌劇及藝術歌曲這兩種體裁創作充滿現實主義思想的藝術作品,其一生都致力于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他的作品凝聚了俄羅斯的民族音樂特點,打破了西方傳統的和聲法則,傳遞現實主義思想。特別是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揭露了17世紀末俄國的歷史現狀,非常具有真實性和深刻性。
一、《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劇本創作及時代背景
19世紀的俄國相對于當時的西方國家還處于較為落后的農奴制階段。政權的黑暗使得當時的社會倍感壓抑。當時俄國的首都圣彼得堡,不僅是西歐文化頻繁輸入的窗口,而且擁有很高檔次的、當時號稱歐洲第一歌劇院的“馬林斯基劇院”。1868年,馬林斯基劇院委托穆索爾斯基,依據大文豪普希金的詩作《鮑里斯·戈杜諾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為依據創作一部歌劇。這部作品的題材是較比以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更為適合穆索爾斯基去表達他的音樂才華。
穆索爾斯基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我要描寫的是廣大的民眾,他們以真實的姿態飛入我的眼中,沒有任何虛偽和修飾,都是偉大的原形。”他采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正是傳達了一種內心深處的渴望,希望用音樂譜寫人類生命的樂章。
他從1868年10月開始寫作,到1872年完成,歷時四年。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演了他的這部巨作。由偉大的歌劇演唱家費奧多爾·沙爾雅普(Fyodor Shalyapin)領銜演出。事實表明,《鮑里斯·戈杜諾夫》這部歌劇是穆索爾斯基的五部歌劇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是其成名代表作,被推崇為確立俄國民族歌劇當之無愧的里程碑。
故事背景大約發生在公元1600年。俄國沙皇鮑里斯原來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謀殺了應該繼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兒子季米特里,強迫人民擁戴自己當皇帝。年輕的修道士、政治冒險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對鮑里斯的不滿,向他興兵討伐,贏得了人民的支持。鮑里斯被這一切嚇壞了,倉促把繼承權交給了他兒子費奧多爾,自己在精神錯亂中死去。該劇深刻地表現了俄羅斯人民和沙皇之間的對立,既精心地塑造了人民群眾的形象,又真實地刻畫了沙皇包里斯的內心矛盾,把俄羅斯的歷史題材的歌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很有獨創性,語言與音樂有著精巧的結合。
二、《鮑里斯·戈杜諾夫》的音樂特色
穆索爾斯基對于《鮑里斯·戈杜諾夫》這部作品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普希金的戲劇描寫中,主要突出的是沙皇鮑里斯的個人悲劇;而穆索爾斯基在歌劇中,真正描繪的主人翁不再是鮑里斯,而是無數不知名的俄國老百姓。他們因暴政而憤怒,以巨大無比的力量凝聚成為澎湃的戲劇沖突的力量。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體現了穆索爾斯基對于作品更為深入的描寫,集合了的多方面的創作特點,也使得這部音樂作品能夠立足流傳。
第一方面,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很有獨創性。語言與音樂之間有著非常巧妙的結合,首先是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聲樂旋律,以同音重復的朗誦性音調和不對稱的樂句為特征,實際上這是一種符合俄語語言規律的宣敘調或詠敘調。(如:第二幕的終場或第四幕第二場的終場中,鮑里斯唱的詠嘆調。)第二幕鮑里斯著名詠嘆調“我掌握著最高權力”此曲宣敘調與詠嘆調共有,宣敘調敘述他即位六年來,心中惶恐不安之情,進入詠嘆調主部后,鮑里斯通過優美而感動人心的旋律,唱出痛悔自己犯罪之歌。還有第四場鮑里斯的“死別之歌” (譜例1)說出了對兒子的忠告,唱出了死亡前的痛苦。這是穆索爾斯基在美學與修辭上最大的成就。
譜例1:“死別之歌”
第二方面,穆索爾斯基充分活用了俄羅斯民謠。在這部歌劇中,穆索爾斯基采用許多俄國民謠作為素材,靈活的運用了民眾的合唱、瓦蘭或旅館女主人的小調展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因為斯塔索夫的協助,從古代俄羅斯歌曲集中選用了合適的音樂作品作為創作元素進行再創作,最后成為那些獨特、美麗的音樂旋律,并再一次用旋律音符將人物性格、戲劇效果揮灑的淋漓盡致。比如:第一幕第二場的“瓦蘭之歌”(譜例2)或第二幕兒童們的合唱就堪稱佳作。
譜例2:“瓦蘭之歌”
第三方面,他對于和聲語言的創作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研究和革命創新,包括一些非功能和聲段落。穆索爾斯基在該歌劇中,使用了他特有的和聲手法,進而產生了許多精彩非凡的音樂效果。他善于打破學院派古典和聲法的創作法則,創作出新穎的和聲效果,也構建出了史無前例的音響世界,這也使講究“正統創作”的里姆斯基無法忍受,可這正是穆索爾斯基的獨特之處。他憑借著天生的直覺和靈感,構筑出了極富特色的調式和聲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不受規則羈絆束縛的創作思想、以及向往自由、渴望重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方面,穆索爾斯基運用獨特的“象征”手法,賦予了人物復雜而又鮮明的個性特點,但在戲劇全局中,他們卻并不顯得唐突。譬如,我們在“鮑里斯”身上既看到了隱伏在權勢顯赫的統治者身上的宿命與悲哀,又能看到善惡之間的掙扎以及慈祥和藹的親情。歌劇中又運用了多個人物或場面相互關聯的動機,并且只用管弦樂表現這些動機,很少當做旋律用于聲樂歌唱。
《鮑里斯·戈杜諾夫》是一部由序幕與四幕構成的民族歌劇,舞臺布景達九場之多,這在一般歌劇中極其少見。各幕的音樂和場景姿態綽約、獨出心裁,宛若盆景插畫,琳瑯滿目擺成一排。盡管如此卻未曾消減全劇整體統一的動力感,各幕的獨立性也沒有影響整部歌劇的整體性,象征的手法給予了它貫穿全劇的穿透力。
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是東歐最偉大的音樂戲劇杰作,它不僅是一部關于良知的悲劇,而且將俄羅斯民族的普遍悲劇鑄造在一部音樂戲劇中。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凝煉了人民的精神,并將之貫穿全劇。他以超然的創作將俄羅斯歌劇音樂推向了空前的境界,而其卓越的作品也將他推向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天才寶座。穆索爾斯基的這部作品在他去世的幾十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從《鮑里斯·戈杜諾夫》到《展覽會上的圖畫》,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對后世影響深刻久遠。在他病逝幾年后,當德彪西在研讀了《鮑里斯·戈杜諾夫》總譜以及在萬國博覽會上聽到爪哇等東方樂隊的演奏之后深受啟發,于是獨辟蹊徑、力破陳規,開創了印象主義音樂一派,而此后的表現主義音樂和象征主義音樂都從穆索爾斯基那里獲得養分、受益匪淺。
穆索爾斯基憑借自己的音樂天賦及扎實的創作功底,以極為豐富的想像力,集合俄國民間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各自特點,譜出了一部有一部扣人心弦的天籟之作。他善于繼承更精于創新發展又能超脫古老的寫作傳統,并通過他與生俱來的敏銳及靈性,創作出極富獨創性的音樂作品,使聆聽者深受震撼。他的音樂從真實中產生美的力量,從人民與祖國大地之處吸取精華。他那粗獷神奇的旋律更是遠遠超過了音樂技巧的表現力,將俄羅斯音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被公認是民族樂派最具天分的作曲家。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 中國人民出版社.
[2]邵義強.古典音樂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摘 要: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創作,融匯了穆索爾斯基對于俄羅斯的民族發展、歷史脈絡以及社會矛盾的一種深切反觀。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音樂風格獨特,音樂語言飽含獨創性,充分融入了俄羅斯的民族音樂特點,充滿了民謠色彩。本文通過對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創作背景、劇本以及音樂特色、和聲語言的創新等幾方面進行闡述,力求使學習者、演唱者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作品。
關鍵詞:穆索爾斯基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 音樂特點
在格林卡確立了俄羅斯音樂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之后,俄國又出現了一個以五位進步青年作曲家所組成的現代派藝術創作團隊,即“俄羅斯強力集團”。 他們秉承共同的音樂理念,創作了大量充滿現實主義思想的藝術作品。
在強力集團中,才華橫溢又富于悲劇性格的“穆索爾斯基”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他更擅長運用歌劇及藝術歌曲這兩種體裁創作充滿現實主義思想的藝術作品,其一生都致力于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 他的作品凝聚了俄羅斯的民族音樂特點,打破了西方傳統的和聲法則,傳遞現實主義思想。特別是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的創作,揭露了17世紀末俄國的歷史現狀,非常具有真實性和深刻性。
一、《鮑里斯·戈杜諾夫》的劇本創作及時代背景
19世紀的俄國相對于當時的西方國家還處于較為落后的農奴制階段。政權的黑暗使得當時的社會倍感壓抑。當時俄國的首都圣彼得堡,不僅是西歐文化頻繁輸入的窗口,而且擁有很高檔次的、當時號稱歐洲第一歌劇院的“馬林斯基劇院”。1868年,馬林斯基劇院委托穆索爾斯基,依據大文豪普希金的詩作《鮑里斯·戈杜諾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為依據創作一部歌劇。這部作品的題材是較比以前任何一部作品都更為適合穆索爾斯基去表達他的音樂才華。
穆索爾斯基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我要描寫的是廣大的民眾,他們以真實的姿態飛入我的眼中,沒有任何虛偽和修飾,都是偉大的原形。”他采用民族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正是傳達了一種內心深處的渴望,希望用音樂譜寫人類生命的樂章。
他從1868年10月開始寫作,到1872年完成,歷時四年。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首演了他的這部巨作。由偉大的歌劇演唱家費奧多爾·沙爾雅普(Fyodor Shalyapin)領銜演出。事實表明,《鮑里斯·戈杜諾夫》這部歌劇是穆索爾斯基的五部歌劇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是其成名代表作,被推崇為確立俄國民族歌劇當之無愧的里程碑。
故事背景大約發生在公元1600年。俄國沙皇鮑里斯原來是伊凡雷帝的大臣,他謀殺了應該繼承王位的伊凡雷帝的兒子季米特里,強迫人民擁戴自己當皇帝。年輕的修道士、政治冒險家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的名字,逃到立陶宛,利用人民對鮑里斯的不滿,向他興兵討伐,贏得了人民的支持。鮑里斯被這一切嚇壞了,倉促把繼承權交給了他兒子費奧多爾,自己在精神錯亂中死去。該劇深刻地表現了俄羅斯人民和沙皇之間的對立,既精心地塑造了人民群眾的形象,又真實地刻畫了沙皇包里斯的內心矛盾,把俄羅斯的歷史題材的歌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很有獨創性,語言與音樂有著精巧的結合。
二、《鮑里斯·戈杜諾夫》的音樂特色
穆索爾斯基對于《鮑里斯·戈杜諾夫》這部作品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普希金的戲劇描寫中,主要突出的是沙皇鮑里斯的個人悲劇;而穆索爾斯基在歌劇中,真正描繪的主人翁不再是鮑里斯,而是無數不知名的俄國老百姓。他們因暴政而憤怒,以巨大無比的力量凝聚成為澎湃的戲劇沖突的力量。
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體現了穆索爾斯基對于作品更為深入的描寫,集合了的多方面的創作特點,也使得這部音樂作品能夠立足流傳。
第一方面,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很有獨創性。語言與音樂之間有著非常巧妙的結合,首先是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聲樂旋律,以同音重復的朗誦性音調和不對稱的樂句為特征,實際上這是一種符合俄語語言規律的宣敘調或詠敘調。(如:第二幕的終場或第四幕第二場的終場中,鮑里斯唱的詠嘆調。)第二幕鮑里斯著名詠嘆調“我掌握著最高權力”此曲宣敘調與詠嘆調共有,宣敘調敘述他即位六年來,心中惶恐不安之情,進入詠嘆調主部后,鮑里斯通過優美而感動人心的旋律,唱出痛悔自己犯罪之歌。還有第四場鮑里斯的“死別之歌” (譜例1)說出了對兒子的忠告,唱出了死亡前的痛苦。這是穆索爾斯基在美學與修辭上最大的成就。
譜例1:“死別之歌”
第二方面,穆索爾斯基充分活用了俄羅斯民謠。在這部歌劇中,穆索爾斯基采用許多俄國民謠作為素材,靈活的運用了民眾的合唱、瓦蘭或旅館女主人的小調展現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因為斯塔索夫的協助,從古代俄羅斯歌曲集中選用了合適的音樂作品作為創作元素進行再創作,最后成為那些獨特、美麗的音樂旋律,并再一次用旋律音符將人物性格、戲劇效果揮灑的淋漓盡致。比如:第一幕第二場的“瓦蘭之歌”(譜例2)或第二幕兒童們的合唱就堪稱佳作。
譜例2:“瓦蘭之歌”
第三方面,他對于和聲語言的創作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研究和革命創新,包括一些非功能和聲段落。穆索爾斯基在該歌劇中,使用了他特有的和聲手法,進而產生了許多精彩非凡的音樂效果。他善于打破學院派古典和聲法的創作法則,創作出新穎的和聲效果,也構建出了史無前例的音響世界,這也使講究“正統創作”的里姆斯基無法忍受,可這正是穆索爾斯基的獨特之處。他憑借著天生的直覺和靈感,構筑出了極富特色的調式和聲效果。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不受規則羈絆束縛的創作思想、以及向往自由、渴望重生的精神世界。
第四方面,穆索爾斯基運用獨特的“象征”手法,賦予了人物復雜而又鮮明的個性特點,但在戲劇全局中,他們卻并不顯得唐突。譬如,我們在“鮑里斯”身上既看到了隱伏在權勢顯赫的統治者身上的宿命與悲哀,又能看到善惡之間的掙扎以及慈祥和藹的親情。歌劇中又運用了多個人物或場面相互關聯的動機,并且只用管弦樂表現這些動機,很少當做旋律用于聲樂歌唱。
《鮑里斯·戈杜諾夫》是一部由序幕與四幕構成的民族歌劇,舞臺布景達九場之多,這在一般歌劇中極其少見。各幕的音樂和場景姿態綽約、獨出心裁,宛若盆景插畫,琳瑯滿目擺成一排。盡管如此卻未曾消減全劇整體統一的動力感,各幕的獨立性也沒有影響整部歌劇的整體性,象征的手法給予了它貫穿全劇的穿透力。
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是東歐最偉大的音樂戲劇杰作,它不僅是一部關于良知的悲劇,而且將俄羅斯民族的普遍悲劇鑄造在一部音樂戲劇中。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凝煉了人民的精神,并將之貫穿全劇。他以超然的創作將俄羅斯歌劇音樂推向了空前的境界,而其卓越的作品也將他推向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天才寶座。穆索爾斯基的這部作品在他去世的幾十年后依然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從《鮑里斯·戈杜諾夫》到《展覽會上的圖畫》,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對后世影響深刻久遠。在他病逝幾年后,當德彪西在研讀了《鮑里斯·戈杜諾夫》總譜以及在萬國博覽會上聽到爪哇等東方樂隊的演奏之后深受啟發,于是獨辟蹊徑、力破陳規,開創了印象主義音樂一派,而此后的表現主義音樂和象征主義音樂都從穆索爾斯基那里獲得養分、受益匪淺。
穆索爾斯基憑借自己的音樂天賦及扎實的創作功底,以極為豐富的想像力,集合俄國民間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各自特點,譜出了一部有一部扣人心弦的天籟之作。他善于繼承更精于創新發展又能超脫古老的寫作傳統,并通過他與生俱來的敏銳及靈性,創作出極富獨創性的音樂作品,使聆聽者深受震撼。他的音樂從真實中產生美的力量,從人民與祖國大地之處吸取精華。他那粗獷神奇的旋律更是遠遠超過了音樂技巧的表現力,將俄羅斯音樂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和高度。被公認是民族樂派最具天分的作曲家。
參考文獻:
[1]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 中國人民出版社.
[2]邵義強.古典音樂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