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孟媛
摘 要:本文從民歌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特點,闡述四川特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四川民歌的特色,并由四川經典民歌《槐花幾時開》的欣賞分析入手,通過對其音樂風格的討論,體現出了解民歌產生的地理環境因素對把握音樂作品精神的重要性。
關鍵詞:民歌 四川民歌 音樂風格
中華民族文化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在人民群眾長期的辛勤勞作過程中,為緩解勞動中的疲憊,出現了口頭的詩歌創作,于是,民歌作為勞動人民集體口頭的詩歌創作、被久久傳頌的民間歌謠應運而生。
民歌,是世界各國人民歷史上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歷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了音樂,勞動中唱出了最早的民間歌曲。縱觀歷史,最原始的民歌,同勞動人民為生存而進行的斗爭密切相關,或者為了表達人類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或者為了再現遠古人類獵獲野獸時的歡快,或者是為了用以祈禱神靈來保佑天地萬物。因而,它成為了辛勤的勞動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人類歷史的延續發展,出現了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因此,勞動人民所用以歌頌的民歌形式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同時越來越重要的社會作用也日益凸顯。
一、民歌的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
1.民歌受時代影響體現出的發展軌跡
縱觀歷史,我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民歌形式,即民間歌謠的最初形態為詩歌,如,《詩經》中的《國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歌選集,它匯集了流傳于我國北方15個地區的從西周開始的500多年間的民歌。其時代特色主要體現為多為揭露當時統治階級剝削、表達被剝削階級的反抗思想和斗爭精神。發展到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的民歌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繁榮。由詩人屈原等人搜集整理出《楚辭》這樣的詩歌集,其中的作品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感情。到了西漢時期,經由詩歌的發展,出現了音樂的管理機構——樂府,主要進行民歌的搜集和整理,被收入樂的詩歌,被人們稱為“樂府詩”或“樂府”。經由歷史的演變,歷經朝代的變更,詩歌漸漸演變為民間的歌謠,或多以描寫人間疾苦、人民愛憎等揭露社會矛盾、諷刺社會現象為主,或多以歌頌太平盛世等歌謠。進入明清時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民主思想的進入,又產生了很多具有民主性和進步性的民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新的時代賦予了民歌新的生機和力量,我國的民歌創作真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勞苦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美好的生活展現在人們眼前,人們的歡欣情緒激動起來,歌曲不斷從激動的心頭涌動出來,勞動人民用發自內心的歌聲唱出對黨、對新生活的熱愛,同時,也產生出大量的傳世之作。因此,了解一個時代的歌曲,可以看到該時代發展的側面。
2.民歌受地域影響體現出的不同特色
我國地域遼闊,勞動人民繁衍生息在廣袤的沃土上,勞作間產生了大量的民間歌謠,因而,在我國民歌發展的過程中,地域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地域特色也是影響我國民歌發展的比較穩定的因素,因為各類民歌所賴以產生的地理形態、民間風俗、語言特色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同的地貌類型造就出不同體裁的民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總體表現為:
(1) 東西部地域區別。西部地勢起伏的高原地區,生活在這里的人民淳樸友善,加之少數民族多以唱歌作為語言和感情交流的手段,多體現為爽朗直接,說話聲音洪亮,歌唱音域寬廣,因此多表現為山歌體裁的民歌,曲調高亢激昂,旋律起伏跌宕,氣勢雄渾恢宏;東部平坦的平原地區,生活在這里的人民數量較西部地區多一些,因此所歌唱的內容不需要傳送太原,所以多體現為小調體裁的民歌,多為清唱低吟,節奏平緩,細膩委婉,清新流暢,像東部平坦的地勢一樣,沒有太多的起伏變化。
(2) 南北方氣候區別。崇山峻嶺在地域上的劃分,也將民歌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分化作用,作為我國地貌南北方的分水嶺的秦嶺,在我國南北方民歌體裁上也表現為分割特點。秦嶺以南,人們的特征大致體現為:善思、內向、略柔;秦嶺以北,人們體現出粗獷,外露,陽剛的氣勢。我國南方氣候溫和,雨水較多,景色怡人,人們多喜歡輕柔、平緩,變化幅度較小的抒情、委婉、細膩的民歌。北方四季分明,北風凜冽,溫差較大,人們在民歌創作方面體現出剛勁、豪放,變化幅度較大的棱角分明的特征。
3.人文生活環境區別。
地理環境通過該地域所衍生的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語言特點和民風民俗等對民歌的產生和發展發生作用。主要體現為,東部地區人們的生產方式多以農耕為主,因此在該地民歌的表現上,多創作小調、號子等民歌形式。西部地區人們的生產方式多以畜牧為主,因此在該地民歌的表現上,多體現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多長調和短調的牧歌。除此之外,我國多大江大河,江河縱橫的地理特征也體現出水系對民歌形成的天然曲調。
二、四川民歌的表現形式
我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在民歌創作中體現出異彩紛呈、反復多樣的特征,因此,民歌發展的地域性特征也愈發明顯。
四川民歌如同中國民族音樂百花園中的一簇鮮花,她依巴山、靠蜀水,因此,更因巴山而增色,因蜀水而靈秀,更因那里的人民而充滿生命力。四川因地勢險峻而致昔時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但四川人民并未因地理環境的艱苦而磨滅了心中的剛毅,四川人民性格中透露著天生的幽默、詼諧和樂觀,同時,又不失淳樸和狡黠的氣息。這一巴蜀民風在四川本土的文化藝術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如川劇、快板書、金錢板、清音、說笑話、諧劇等,都表現出四川人獨特的幽默氣質。當然,險峻的蜀道也孕育了妙趣橫生的四川方言。就四川民歌而言,總的來說,主要有山地民歌,江河民歌等。像山歌、薅秧歌、薅草號子、薅秧鑼鼓、盤歌、神歌以及翻杈號子等,都是山地民歌的主要演唱形式。
山歌作為四川山地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蜀地勞動人民在山野里勞動時候歌唱的曲子,歌詞多屬即興創作,題材也極為廣泛,看山唱山,見水唱水,歌詞質樸,率直。內容則多以反映勞動的歡愉、青年男女的純真的愛情為主。其音樂曲調具有一般山歌和西部民歌所具有的高亢、嘹亮、簡潔、爽朗、悠長、奔放、節奏自由等特點,像《槐花幾時開》、《妹兒多勤快》等,多表現為節奏自由,音調高亢明亮,歌詞密集、襯詞松散等。
三、對《槐花幾時開》的賞析
四川地處西南盆地,氣候變化不大,常年山清水秀,因此山歌的音樂與演唱不像秦腔那樣悲壯、蒼涼,也不像花兒那樣跌宕起伏,蕩氣回腸。四川的山地民歌曲調悠遠綿長,慷慨陽剛,有很強的自娛性,但也很富于激情,一般都強調字頭的噴口,句式間節奏處理特別強調樂句樂節的重音,句讀分明,節奏頓抑分明要求聲音放松,在襯詞或行腔跳躍處,往往還伴有四川獨有的“哈哈腔”穿插其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槐花幾時開》等作品。
《槐花幾時開》作為四川民歌中的經典之作,其原型為宜賓地區的被人們口耳相傳的傳統山歌,形成年代久遠,據考證,在清朝的光緒年間《四川山歌》刻本中就有它的歌詞存在。它的曲調采自宜賓地區“晨歌”(四川人習慣稱山歌為“晨歌”,“晨歌”也稱“神歌”)的山歌歌腔。“晨歌”過去作為四川農村婚喪、祝壽、敬神等大型活動時演唱。歷經歷史流傳,其內容已脫離了原始的婚喪、祝壽和敬神等活動,但其形式依然未變。演變的“晨歌”多以幽默的內容和腔調來反映四川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變化。
《槐花幾時開》在音樂風格上以描述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內容,歌詞七言四句,含而不露,用隱晦曲折又直率熱情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歌曲所要體現的情感,將青年男女間的,朦朧、纏綿、細膩、綿長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其感情真摯動人、給人留以想象的空間。全曲曲調流暢,結構嚴謹,一開始就出現全曲最高音,第三句“娘問女兒啰”低音的進行和密集的節奏處理,及緊接著的休止符適度的大跳均十分生動,并做到口語與音樂性的自然融合,同時,其歌詞中的襯詞的使用也將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完全體現出來,如襯字“喲喂”在歌曲中四次出現,表現出濃郁的四川民歌風格,其演唱形式高亢有力、真摯炙烈,是一首代表性很強的四川韻味的歌曲,也是一首把風格的特殊性和藝術的普遍性結合的很好的歌曲,用民族和美聲唱法都適合,因此曾被許多歌唱家選用。縱觀這部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其既有表達外在美的內容,也有表達內心情感的內容;既有動態的表達,也有靜態的表述,虛實結合,將整部作品的美體現在整體的和諧統一、協調一致上,使得整個藝術作品的藝術形象得以美化,構建出歌詞的意境美和表達內容的情感美,用起伏的旋律線條勾勒出整部作品的音樂美,也即成為了該作品從美感、內容上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四、 小結
民歌,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勞苦大眾的辛勤勞作和日常生活,也正是勞動人民的勞作生活,賦予了民歌經久不衰、連綿延續的生命力。遼闊的土地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推動了民族的進步。在對民歌的研究學習過程中,只有廣義地將民族發展和民族文化都考慮進來,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一個地區、乃至一首歌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肖常緯.民族民間音樂[Z].重慶:西南師范大學音樂理論教研室,1996.
[2]周世斌.中外經典音樂欣賞[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3]高月霞.民族歌唱中語言與風格的關系[J].音樂研究,2009(4).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