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在藝術學學科提升成為門類后,設計學科的學位點對應調整為一級學科碩博點,2012年教育部對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設計學科以完全獨立的學科姿態迎接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建構設計學科的完備體系是筆者以及從事設計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筆者旨在通過設計學科范圍與外延建設的探討對設計學科進行整體建構。
關鍵字:設計學科 體系
一、設計學科發展現狀
2011年在藝術學學科提升成為門類后,設計學科的學位點對應調整為一級學科碩博點。教育部積極應對門類、學科調整大背景,對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頒發實施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文件中明確了設計學類下設的專業,分別由藝術設計學(13501)、視覺傳達設計(13502)、環境設計(13503)、產品設計(13504)、服裝與服飾品設計(13505)、公共藝術(13506)、工藝美術(13507)、數字媒體藝術(13508)、藝術與科技(13509T)等九個專業組成,教育部也賦予了高校自行設置增設專業的權限,既保證了設計學科的基本范疇,保證了設計學科各個專業的歷史傳承性,也賦予了設計學科與時俱進、拓展內涵與外延的創新性功能。
在中國,設計學科發展起步晚,一直以來從屬于美術學科。伴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所帶來的城市提升內涵建設、人們提高生活品質與精神享受的種種需要,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賞、玩、用緊密相聯的設計學科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升產品附加值以及美學品質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學科,設計學科的發展在當今中國作用舉足輕重,設計無處不在,粗放型生活方式、設計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國人消費能力與實力已被全球各國各地所普遍關注,中國巨大的潛在的內需市場亟待開發,國人設計水平的提高與自主各類設計品牌的研發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耳熟能詳的諸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品牌都為國外品牌,更不用說奢侈品設計品牌,國貨無幾,家具家居行業的“宜家”,服裝服飾行業的“無印良品”、“優衣庫”、“H&M”、“GAP”,汽車行業的“奔馳”、“寶馬”、“大眾”以及諸多日系品牌,休閑娛樂行業的“迪士尼”等皆為國外品牌,通訊產品“蘋果”、“三星”手機品牌深得中國大眾喜好,中國許多著名建筑如北京奧運主會場(鳥巢)為瑞士建筑師設計,上海金茂大廈為美國建筑師設計。中國是國外許多設計品牌的原材料供應地、加工地、銷售地,到處可見“made in China”字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設計本身的附加值高,設計材料、制作的成本低,在未來的設計中希望更多地能看到“Designed in China”。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為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獲得普利茲克獎的中國人。國貨設計當自強,設計從“人”出發,最終為“人”,本土境遇、人文關懷、應對社會發展而與時俱進的各類需求已更多地被注入到設計的各個環節與理論研究中,中國的設計學科亟需以獨立姿態、完備理論與實踐體系邁入中國最重要的學科之列。
二、設計學科未來體系建構
設計學科的范圍應包含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設計實踐與方法研究。中國的設計各個行業正在蓬勃發展,中國設計水平能否趕上世界最高水平,理論研究作用不可或缺。當下,中國設計理論的發展卻遠遠跟不上設計實踐發展的腳步,也無法為設計實踐提供理論指導與未來發展趨勢預判,中國的設計實踐摸著石頭過河,應對中國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活化設計、應對城市資源稀缺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可持續發展、能源循環利用的再認識再創新再設計極度缺乏。一門學科理論研究的深度、廣度與高度直接決定了實踐的深度、廣度與高度。
以2013年本科招生情況為例,目前國內各大美術院校培養的設計學科理論人才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藝術史論系,它的前身為成立于1983年的工藝美術史系,現有設計學和美術學兩個一級學科的理論研究,藝術史論系的“中國工藝美術史”和“工藝美術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每年招收15名本科生;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每年招收25名本科生;湖北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每年招收20名本科生;湖北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每年招收20名本科生;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專業每年招收20名本科生;中國美術學院與四川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以藝術設計學專業為依托,成立了設計藝術學系,中國美術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25名,四川美術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60名。中央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設計學專業碩士學位點招收設計史論專業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5年批準設立設計藝術學博士學位點,目前招收設計學博士研究生,本科無此專業設置與招生計劃;魯迅美術學院未招收藝術設計學專業本科生。該領域的研究生招生人數有限,全國開展設計學科理論研究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人才稀缺。
以2013年設計實踐類本科生招生情況為例,設計實踐類專業、專業方向繁多,招生規模龐大。中國美術學院約850名,中央美術學院約450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約180名,廣州美術學院約640名,四川美術學院約830名,天津美術學院約550名,西安美術學院約570名,湖北美術學院約840名,魯迅美術學院約1120余名。
不同院校設計實踐專業間競爭十分激烈,設計實踐類專業人才總量龐大,理論與實踐研究人才比例嚴重失調。藝術設計學作為設計學科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作用巨大。設計學科發展面臨全新機遇與挑戰,空前的各類設計需求為設計的大展拳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可能性,而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已不是一名設計師、一個設計專業方向所能解決的,迎面而來的諸多設計無不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自然等學科領域緊密相關。設計歷史與理論的研究,即藝術設計學專業的研究范疇,應該涵蓋設計歷史研究、設計方法體系研究、設計創作及設計發展批評、設計管理及設計公共政策研究、設計教育等內容,國內高校尤其是美術院校應該加大藝術設計學專業建設步伐,加大設計學科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力度。endprint
設計實踐專業根據當下目錄,現有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品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等7個專業,此舉為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與服飾品設計、工藝美術等重大專業、歷史悠久專業正名,在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文件中,藝術學非單獨門類,從屬于文學,在藝術學科下設立藝術設計學與藝術設計兩個專業,該設置將平面藝術設計、染織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室內與家具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等多個專業方向合并為藝術設計專業,大大限制了以上本可以單獨成為專業的、當時所謂的專業方向的發展,在各級各類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優勢專業等申報中,將諸多專業方向整合成藝術設計專業進行申報不符合學理與學科、專業發展規律,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學兩個專業在當時作為平行的兩個設計類專業,在內涵與外延上完全無法平行與對等,且發展水平無法相提并論,尤其在分工越來越細化與各類研究越來越深化的今天,專業分類的細化勢在必行,這不僅有利于完善學科體系建構,也有利于各個專業的縱向深度發展。《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的頒發,對門類、學科、專業進行全新的梳理與調整,是完全符合時代發展需求與學科發展需求的,各個院校的設計學科通過近20年的迅猛發展,基本上形成了所在院校設計學科自有體系與特色。
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下設平面設計、品牌與傳播設計、多媒視覺傳播設計、出版物設計等方向,服裝與服飾品設計下設染織設計、服裝設計、室內紡織品設計等方向,公共藝術下設城市雕塑、景觀裝置、壁畫藝術、公共藝術策劃與傳播、藝術鑒賞等方向,工藝美術下設陶瓷設計、玻璃設計、首飾設計、漆藝設計等方向,藝術與科技下設綜合設計、會展設計、色彩設計等方向,環境設計下設城市設計、環境藝術、景觀設計等方向。中國美術學院以特有的國際視野和本土人文精神的整體和諧發展,建構了以造圖、造物、造景、造境、理論建設為方法論體系的完備的設計學學科,各個專業相對獨立又互有交叉,相輔相成,共同應對當下錯綜復雜的各類設計問題。“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涌現出了諸多問題,以美術學院特有的人文思考以及設計學科屬下諸專業集群集團內部所作的跨領域跨學科協作的創新優勢,積極應對全球格局下的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多種模式的轉變,全球層面)、協同創新體系構建(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高等學校核心任務,全國層面)、應對教育改革深化時代(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學校層面)、應對知識快速更新更替時代(與時俱進、終身學習,個體層面),集中多個學科為一體、多個專業為一體、多個專業方向為一體,實行多學科、多專業、多專業方向的跨界、融合、資源共享。
三、設計學科外延建設
設計學科范圍的梳理意義重大,對設計學科外延、配套體系的建設也至關重要。在國家重點學科申請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涉及到學科概況、學術團隊、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內外學術交流、支撐條件等六個方面的情況。全國即將進行新一輪的設計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申報,院校間競爭激烈,全國各個學校設計學科整體實力較上一輪評比時有顯著提高,在本科生與研究生招生規模、師資隊伍建設、科研與教學成果、國內外學術交流、實驗室等硬件建設、學科影響力等方面均有明顯體現,設計學科體系日趨完善,設計學科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美術院校如何占領設計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制高點眾人矚目,針對評價指標應逐一破解與建構。
體系,為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設計學科的體系也就是它本身所包含的范圍與涉及到的外延因素的而構成的整體。應對當下錯綜復雜的各類社會問題、設計問題,應對當下人們日益提升的品質生活需求,完善設計學科體系,提升設計學科實力,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王曉芬.二級學院管理體制下設計學科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初探[J].藝術教育,2013(8).
[2]李江.2012年中國設計學科發展趨向解讀[J].藝術評論,2013(3).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