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勤
摘 要:“樂器之王”鋼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它音域寬廣,音色絕美,在世界領域內廣受人們喜愛。鋼琴二重奏是鋼琴表演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鍵盤樂器四手聯彈的最早范例。本研究通過對鋼琴二重奏簡介與教學現狀分析,對比出因鋼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不同而阻礙鋼琴二重奏教學的創新,最終針對鋼琴二重奏在我國鋼琴教學中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以為廣大鋼琴教師提供借鑒,共同致力于鋼琴二重奏教學方法和思路上的創新。
關鍵字:鋼琴 二重奏 教學 創新
鋼琴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教學,能從直接意義上促進教學實效性。尤其是現代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對音樂等高雅樂器的欣賞水平也在迅猛提高,鋼琴教學甚至從幼兒起就開始進行。中國鋼琴教學起步較晚,發展程度較低,決定了鋼琴教學水平落后于西方國家,尤其是以二重奏表演形式為基礎的教學活動,需要引起特殊關注。
一、 鋼琴二重奏簡介與教學現狀分析
鋼琴二重奏以四手連彈和雙鋼琴兩種形式發展成鋼琴教學中比較重要的訓練方式,對于初學者而言,掌握了二重奏的彈奏技藝,對鋼琴演奏者的全面發展也就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活躍在16世紀的鋼琴二重奏表演形式,誕生了四手聯彈史上卓有成效的鋼琴家卡爾頓·尼古拉斯。在此之前,以莫扎特為首的雙鋼琴時期,一般應用鋼琴類樂器實施教學活動。直到莫扎特1764年的公演,才開啟了二重奏登上世界舞臺的大門。二重奏的用途從教學領域拓展到輝煌的世界性舞臺上,其作用大大凸現出來。從這一時期開始,二重奏樂譜紛至沓來,諸如貝多芬、舒曼之流,都相繼為鋼琴二重奏奏出了動人的樂曲。隨著時代的變遷,鋼琴二重奏的公演,日益得到繁盛發展,直到20世紀末才逐漸傳入我國。
鋼琴二重奏表演在我國音樂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也興起了學習的熱潮。對于國人而言,由其音樂意蘊傳達出的境界,更是可以為我國現代鋼琴教學所用。由于我國鋼琴二重奏教學興起較晚,盡管時代賦予了其深刻的內涵,但是鋼琴家學內容和曲目以及教學方式上,都存在滯后性。盡管在這些合作化的舞臺上衍生出的教程,也激發了一些鋼琴家的創作熱情,甚而一些還在國際上獲得了獎項,但是在許多方面,相較于西方國家而言,還是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制約著我國鋼琴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現今中國的鋼琴教學中,只有湯普森和拜厄出版的外文鋼琴教材,而我國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僅僅只有關于四手聯彈的相關教材。尤其是現在鋼琴作品彈奏難度的加大,鋼琴教學方式的錯誤,使得鋼琴教學匱乏創新。雙鋼琴的彈奏在現今社會屢見不鮮,教師的不統一教法,使得學生協同演奏練習的機會,教材、教法和相應計劃都不均等,造成鋼琴教學一團亂象的局面。
二、鋼琴二重奏教學創新
1.教材的創新
在我國目前的鋼琴二重奏教材中,內容單一,沒有切合時代氣息,使得初學者感受不到鋼琴演奏學習的美妙之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就相應降低了。在無意義的教學環節,想象和創新的才能被扼殺。更換教材,對不同用年齡段初學者由鋼琴專家編撰曲目,借助鋼琴教學,讓他們在教材的基礎上,形成有意義的教學,教學結果才能盡如人意。教材除了要適合中國學生學鋼琴的進程外,還要具備深厚的學科知識和淵博的經驗,最好經由教師在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中來實現,從而從根源上創新教材。尤其是在既定教材上,擁有以教材優勢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
2.教學方法的創新
鋼琴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以拓展他們思維,凝聚他們自身創造力作為鋼琴教育中必須要關注的問題。教師要以引導為主,輔以簡單的伴奏,讓學生體會鋼琴二重奏的美妙,尤其是讓學生對知識方面的要訣加以吃透。在鋼琴教學中,尤其要將基本的彈奏技能學習與歌曲即興伴奏融合在一處,才能使教學成為有目的性的活動。
鋼琴教學也在從財富群體逐漸走向普通民眾,粗略統計,每年音樂專業學鋼琴的人數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正常的鋼琴教學活動正在從“一對一”走向集體教學。這對二重奏來說,是實現演奏技能提升的最有利契機。教學方法不再拘泥于教師籠統的,理論性的教材,而在不同深意上促成了學生自身自主發展空間。鋼琴二重奏教學中,以互動式師生、生生教學為主線,實現學生教學形式的上升和藝術實踐技能的進步。以舞臺化、真實化場景,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為自我實現提供最佳接受點。在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的發現二重奏彈奏中的樂趣。
3.教學思想的創新
經過合理選擇教材,整體上安排鋼琴教學計劃,可以從整體上推動我國鋼琴二重奏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教學思想上的創新,主要是將合作意識這一教學理念貫穿到演奏雙方的內心深處,也就是在彈奏一部音樂作品,對于音樂中包含的深意要一直通過,溝通還需要雙方同時具備較高的技能和音樂修養,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合作的默契,其中合作和溝通能力是期間必須關注的問題,只有經過雙方的協同努力才能實現。二重奏強調的不是主觀思想的存在,而是要堅持將合作的理念統一到學生的演奏之中。在層次關系上,也就愈發顯示合作彈奏的美妙之處。
4.賞析音樂能力的創新
鋼琴二重奏要取得實際性效果,還必須有靈敏的聽覺和融匯自身修養的音樂藝術表現力,歸結來說,就是賞析音樂的能力。四手聯彈中,用心聆聽彈奏的深刻表達意境。音樂形象中,要增強音樂護額敏感性,就是訓練學生學會用耳聆聽世間美妙音樂的場景。這樣從審美意趣上,相應的增強了學生彈奏音樂的興味,也相應的積聚了自身的音樂護額表現能力、這樣在二重奏中,對音樂彈性力度、音色程度控制和音樂護額內容,都在賞析音樂的意境中得到了充分實現,在一定的時間內以人的聽覺來進行感受、體驗、聯想、理解達到審美把握,獲得美的享受。
5.在即興創作中培養學生大膽創新的精神
有了創新意識,配合創新精神實施創新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鋼琴的膽識和技能,隨著他們鋼琴二重奏技藝的不斷增加,在他們年齡增長之下,從現實面存在的對彈奏技術的坦切和畏懼心理就會消逝,緊隨而來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感就會大幅度增強,相比而來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沖動,就會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從而為他們自身創作提供有利契機。endprint
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也認為“21世紀,我們必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為一種音樂創造方式的即興方面。尤其是初學者,由于對二重奏演奏音符、概念和伴奏以及彈奏和旋律都不能很好把握,這時一旦賦予他們創作的熱情和真實感,就會顯得尤其真實,讓學生在接受這些創作情懷時,就會萌發出合作的感覺,進而激發內在感情和樂趣,最終實現完美的鋼琴表演。
6.將創新根植到課堂教學中去
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將鋼琴二重奏這一項具有很強學科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跟滲入教學活動中去。在這項具有體驗性和操作性的教學實踐中,包括二重奏音樂知識、音樂技能這些可以演奏出來的方式在內,二重奏與學生生理和心理之間,都會產生精神的共鳴,正是基于這種思想上的共鳴,更著重強調了音樂本身體驗式的教學場景,正是在這樣一種教學情形中,以集體彈奏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教學方式,在學生主動的思考中,也會將活動教學進行的有聲有色,學生在積極、主動、個性化的二重奏學習中,能夠正確把握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課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二重奏表演中,主動收獲知識,重點加強自身能力,合理調配鋼琴音樂功能,從而獲得鋼琴彈奏聽力美、表現美的特質。
7.創新二重奏音樂表演評價方法
在以往對學生二重奏彈奏結果的評價中,往往對其彈奏技藝和學習效果缺乏科學的評價,這樣對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這樣就會使他們的思維局限于鋼琴音樂知識和彈奏技能的范圍界定之內。在評價方法的創新上,考核方式合一泛華,可以靈活多樣,可以依據學生興趣展開。以二重奏表演為例,注重對學生音樂品質和能力評價,讓他們自主選擇搭檔,鼓勵他們自主創作曲目,滿足他們自身表演欲望,擴展他們的音樂文化視野,以團隊合作精神,評價他們的小組合作能力和班級整體演奏效果。注意對學生演奏樂曲、欣賞音樂的“量”的要求,提高學生背奏歌曲(曲譜)和音樂主題的能力,潛移默化影響他們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是鋼琴二重奏的靈魂和核心所在,也是體現其學科重要性和關鍵性的必然性所在。全面發展學生,不是靠表演和比賽來獲得的,而是集聚學生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學生思維,為他們提供一個富有魅力且光明的前景。
8.鋼琴表演與學科之間的滲透
一方面出于擴大鋼琴教學中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是對教學廣度和深度的培養,是最直觀的反映學生創作技能和發展的搖籃。在自主的掌握創新能力額同時,使得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水平加強,最終實現教學之間的有機結合。在教與學的方法和知識體系建設中風,無論是學科對象還是學科任務,都能達到科學化程度,這樣一種全新的合作理念之下,一項淡化自我,把握藝術的二重奏教學藝術,真正成為輔佐鋼琴教學起效和創新的重要橋梁。這期間包含了鋼琴基本功與鋼琴二重奏之間的關系:節奏不穩,很難合起來;影響合作練習速度;影響樂曲的整體感情表達,容易出錯;影響演奏整體效果。這樣本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和界定也就顯得愈加重要。
三、結束語
鋼琴二重奏轎教學創新,必須立足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全民提升學生素養,提高他們綜合運用彈奏技藝提升個人能力水平,提高團隊協作意識,積極推進教學創新和改革,推動鋼琴教育事業的發展。上文總結了鋼琴二重奏發展歷史以及教學現狀,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創新,以在教學中貫注教學思想,為社會發展做出杰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于寧.淺析鋼琴二重奏的教學[J].大眾文藝,2012(17).
[2]劉青.高師鋼琴教學中的二重奏問題[J].飛天,2011(4).
[3]汪啟璋等.外國音樂辭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4]高藝.鋼琴四手聯彈的認識及教學形式探索[J].藝術研究,2012(1).
[5]侯穎君.論雙鋼琴與四手聯彈在鋼琴教學中的特殊意義(上)[J].鋼琴藝術,2009(2).
[6]周廣仁.鋼琴演奏基礎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亞伯拉罕.簡明牛津音樂史(中譯本).[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2).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