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剛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頭10年,我國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成就斐然。但隨著2011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美國“重返亞太”,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政治環境特別是周邊安全形勢明顯趨緊。為此,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需要有新拓展。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主旋律與局部戰爭的伴奏音同時存在。二戰以來局部戰爭一刻也沒停止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到21世紀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國1840年至1949年期間一直渴望和平發展,但只能成為泡影。二戰以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動了一系列戰爭,而它們的國家一直保持著和平。這表明一個國家要有發展權、和平權,必須要有戰爭權。今天戰爭離我們事實上并不遙遠。現在人們總把和平與武力的定義當作兩個孤立點,把這兩個概念絕對化。事實上和平與武力是相對的概念。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是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它實現的途徑既不同于世界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也不同于自己歷史上的幾個盛世王朝。因為歷史上大國的崛起無不是通過戰爭、征服、擴張、侵略和掠奪來實現的。中國現在崛起是通過自己發展,與他國合作發展來實現的。但不能一提到和平崛起就不能“放一槍打一炮”。今天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進程中,為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有選擇地使用一點武力比如采取10%的武力,90%的和談來解決爭端,并不影響國家宏觀的和平發展戰略,也沒有越出和平崛起之路。因此,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時,不要讓“和平發展”捆住自己的手腳,必要時“放一槍”是完全正當的。我們的和平發展需要一個戰略機遇期。中國輿論界和學界往往一談到戰略機遇期就是指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其實中國戰略機遇期包括兩方面:一是經濟發展,二是維護海權、收復失地,實現真正意義上國家統一。中華復興的任務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維護海疆、收復島礁的內容。而收復失地和島礁也需要有一個戰略機遇期。國際政治環境是變化的,可能某個時期是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而另個時期則屬于收復失地的戰略機遇期,或者兩者也可能是重合的。當戰略機遇期來臨時都必須毫不遲疑地抓住,決不能只考慮前者而放棄后者。習主席說“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今天中國應沉著果斷應對來自海洋權益的挑戰,創造、抓住并實現機遇,要敢于主動,贏得未來。▲(作者是廣東海洋大學海洋政治戰略研究室主任)
環球時報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