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熙罡,高岑,周震,郭家奎
?
調神通絡針法治療Weber綜合征療效觀察
孫熙罡1,高岑1,周震2,郭家奎2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觀察調神通絡針法治療Weber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將41例Weber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1例和對照組20例。兩組均采用常規基礎治療,治療組加用針刺治療。兩組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NHISS量表、Barthel指數、中國卒中量表、歐洲卒中量表評分進行療效評估。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5%,對照組為6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兩組治療后各量表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及歐洲卒中量表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針刺治療對于改善Weber綜合征患者的動眼神經及肢體功能在早期具有良好的療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針刺療法;Weber綜合征;大腦腳綜合征;中風
Weber綜合征又稱大腦腳綜合征、中腦腹側部綜合征,是由于大腦后動脈、中腦穿通動脈或脈絡膜前動脈梗塞引起大腦腳腳底部位的核團、傳導束受累所致的一組臨床表現的總稱,是損害了動眼神經與位于大腦腳腳底中部3/5的錐體束,從而出現動眼神經麻痹與偏癱同時存在的一種特殊癥候群[1-3]。目前現代醫學對其尚無特效療法。一些文獻報道[4-8]顯示,針刺治療Weber綜合征獲得了滿意的療效,但其中多為病案報道,或未設立對照組,缺乏隨機對照試驗,不能有效地體現出針灸治療本病的實際療效。故筆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采用針刺治療Weber綜合征患者21例,并與常規藥物治療20例相比較,現報告如下。
42例Weber綜合征患者均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及天津市環湖醫院住院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1例,研究中對照組脫落1例,符合療效分析者4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NHISS評分、Barthel指數、中國卒中量表評分、歐洲卒中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中國急癥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9]和《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10]中的標準執行。①病灶側眼瞼下垂,眼球外展位,眼球向上、內收及向下運動麻痹,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②病灶對側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③影像學檢查提示中腦大腦腳梗死或腦橋梗死。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45~75歲;③生命體征穩定,神志清楚,能配合查體和治療;④知情同意者。
①除腦梗死外其他因素引起的Weber綜合征癥狀;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等輕癥患者;③有意識及智力障礙,伴失用癥、失語癥者;④有嚴重合并癥,精神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⑤患者及家屬不配合治療者;⑥有針灸禁忌證者。
①納入后未接受過研究方案規定的治療措施;②未完成試驗而在中途退出;③未按規定方案治療,或合并使用過影響療效判定的其他相關治療措施;④試驗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
2.1.1 針刺治療
采用“調神通絡”針法加減,頭針取頂中線(百會向前至前頂)、頂斜1線(百會前斜下45°,長1.5寸)、頂旁線(距頂中線2.25寸,承靈穴與正營穴連線)、頂斜2線(承靈前外斜下45°,長1.5寸);體針取雙側風池及患側外關、曲池、臂臑、涌泉、太沖、豐隆、足三里、四強。動眼神經麻痹取印堂、睛明、陽白、四白、申脈、照海;兼有吞咽困難、構音障礙者,取廉泉、金津、玉液、翳風(雙)。常規消毒后,風池穴針刺方向刺向咽喉,輕捻轉緩進1~2寸,施小幅度高頻率補法;印堂平刺0.3寸,施雀啄手法30 s;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陽白向攢竹、絲竹空方向透刺,四白向睛明、絲竹空方向斜刺,申脈向照海方向透刺,均施平補平瀉30 s;翳風向舌根方向刺1~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法,以咽喉麻脹感為宜;廉泉刺向舌根部,深度1~1.5寸,宜輕捻緩進,施捻轉平補平瀉法,舌根部出現麻脹感為度;金津、玉液點刺出血即可。諸穴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治療2次,共治療28 d。
2.1.2 基礎治療
根據2010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指南[9-10]進行治療。根據患者整體情況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代謝、營養腦神經、清除腦自由基、脫水降顱壓等治療。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素,給予抗凝、降纖、降壓、降糖、調脂、抗同型半胱氨酸、擴冠、止暈及對癥支持、防治并發癥等治療。共治療28 d。
采用單純基礎治療,方法、療程同治療組。
兩組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NHISS評分、Barthel指數、中國卒中量表評分、歐洲卒中量表評分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
痊愈:眼瞼活動恢復,眼裂增大與健側相同,眼肌運動恢復正常,斜視、復視均消失,患肢運動恢復正常。
顯效:眼瞼尚有較輕微活動失靈,眼肌運動基本恢復正常,斜視、復視基本消失,患肢運動基本恢復(肌力Ⅳ級)。
好轉:眼瞼活動及眼肌運動部分恢復,斜視、復視減輕,患肢運動功能部分恢復(肌力Ⅲ級以上)。
無效:經治療后,眼瞼活動、眼肌運動癥狀及患肢運動功能無明顯改善(肌力Ⅲ級以下)。
所有數據均用SPSS17.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首先進行正態性、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條件者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檢驗;不滿足條件者組內比較采用配對秩和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2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5%,對照組為6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5
3.4.2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由表3可見,兩組治療前各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兩組治療后各量表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及歐洲卒中量表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治療組改善Barthel指數及歐洲卒中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0.05;與對照組比較2)<0.05
Weber綜合征屬中醫學“中風”范疇,是由于氣血逆亂于上,腦絡痹阻或血溢于腦,致氣滯血瘀,腦絡瘀阻,神明不調所致。腦主元神,神明不調則可致經脈氣血的升降平衡失調,導致偏癱。如腦絡瘀阻嚴重者,則可致神明難以恢復則神昏。“調神通絡”針法在取穴上采用頭部和肢體腧穴相結合的處方原則。本病病位在腦,病及經脈、經筋與諸多臟腑,故宜近取頭部腧穴,可起到調理神明、疏通上下肢經脈、平肝潛陽、益氣的作用。體穴具有疏通經絡、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良好作用。諸穴相伍,相輔相成,標本皆治。
本病動眼神經麻痹癥狀屬中醫學“風牽偏視”范疇,從經絡理論上屬足太陽經筋為病。調節蹺脈是治療動眼神經麻痹的重點。蹺脈主要功能之一為“司目之開闔”[11]。針刺申脈、照海可調節人體陰陽失調的狀態,通過調整陰陽盛衰而治療眼瞼開闔異常的病癥。針刺印堂、睛明、陽白、四白,疏通局部經脈,使眼部氣血充盛,滋養目系,刺激眼周肌肉,提升其收縮力,促進眼肌功能恢復[12]。
Weber綜合征的治療,關鍵是最大程度地恢復其功能,減少殘障率。現代醫學和康復技術根據腦血管病指南等循證醫學證據治療本病,雖已被公認是較理想的方法,但缺乏特異性較強的治療方案,未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由于中風病病理機制復雜、病情演變多端等諸多因素,使功能康復成為臨床上頗為棘手的難題。因此目前不能運用一種方法單獨徹底解決其所有問題。這也從側面揭示出現代循證醫學的局限性。圍繞Weber綜合征患者眼肌及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中醫學可采用辨證、辨經的方法,總結出針對性很強的治療方案,具有西藥治療不可比擬的特色和優勢。尤其是針刺療法在治療中占主導地位,在本病的治療中取得了其他療法不可替代的療效。針刺配合循證醫學治療本病,產生了療效疊加效應,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筆者建議在今后的治療中,整合中、西醫各自的優勢,綜合施治,在提高療效上取得突破。
此外,Weber綜合征在臨床上發病率低,多合并其他并發癥,伴隨失用癥、失語癥、意識障礙等,對量表的評價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故難以獲得符合要求的大樣本臨床資料。盡管筆者在Weber綜合征的近期治療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但仍缺乏大量的遠期隨訪研究數據,故對遠期療效難以評價,需更多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來進一步證實針刺對其的療效。筆者建議在今后實驗設計中應重視患者隨訪,實行近、遠期療效相結合的實驗觀察,可更加全面地評價臨床療效。
[1] 吳江.神經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46.
[2] 王擁軍.神經內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2:182-191.
[3] 蔡業峰.缺血中風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 55-61.
[4] 張繼慶.針刺治療大腦腳底綜合征43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針灸,2002,22(4):223-224.
[5] 韓艾,石學敏.針刺治療大腦腳綜合征35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0,20(9):543-544.
[6] 孫世偉,王舒.針刺治療大腦腳綜合征1例[J].上海針灸雜志, 2012,31(4):287.
[7] 殷春,杜宇征.“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Weber綜合癥1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8):19.
[8] 劉麗偉.應用2010缺血性腦卒中指南配合針刺治療Weber綜合征1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8):20-21.
[9] 中國急癥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 43(2):146-153.
[10] 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54-160.
[11] 沈雪勇.經絡腧穴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41.
[12] 王山,張敏尚,劉玉泉.針刺配合高壓氧治療腦外傷動眼神經麻痹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10):34.
Observation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ind-regulation and Collateral-unblocking Acupuncture on Weber Syndrome
-1,1,2,-2.
1.,300193,; 2.,30015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ind-regulation and collateral-unblocking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Weber syndrome.Forty-one patients with Weber syndrome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treatment group of 2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20 cases.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basic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in addition. The scores were counted using the NHISS, the Barthel Index, the Chinese Stroke Scale and 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an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0.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6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various scale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and the Chinese Stroke Scale scor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0.05).Acupuncture treatment has an improving effect on oculomotor nerve and limb func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in Weber syndrome patients. I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atients.
Acupuncture therapy; Weber syndrome; Syndrome of cerebral peduncle; Stroke
1005-0957(2014)01-0021-03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21
2013-09-02
天津市應用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計劃(12JZDJC25300)
孫熙罡(1987 - ),男,2011級碩士生
郭家奎(1961 - ),男,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E-mail:guojia kui196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