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云,付謙
?
針刺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觀察
陳清云,付謙
(中國人民解放軍180醫院,泉州 362000)
針刺療法;電針;腸梗阻;術后并發癥
筆者采用針刺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患者28例,現報告如下。
52例患者均為我院住院患者,均經外科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隨機分為治療組28例和對照組24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48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4年;胃大部分切除術后7例,脾切除術后4例,結腸癌術后6例,破腹產術后6例,胰腺體尾癌術后2例,感染引起3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5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胃大部分切除術后6例,脾切除術后4例,結腸癌術后4例,破腹產術后5例,胰腺體尾癌術后3例,感染引起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使用抗生素、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
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針刺治療。取足三里、天樞、上巨虛、下巨虛、氣海、關元、內關。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皮膚后,采用0.35 mm×50 mm不銹鋼毫針進行針刺,捻轉提插得氣后連接電針儀,采用疏密波,電流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每日1次,6 d為1個療程,治療5個療程為1個周期,休息1星期后視情況再進行進一步治療。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無腹痛、腹脹,并伴有排氣排便,X線檢查或鋇餐造影無異常發現,腸內無積氣、積液。
有效:自覺腹痛腹脹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大便變稀并有氣體排出,X線檢查積氣、積液較前好轉。
無效:臨床癥狀不見減輕或有所加重,X線檢查較治療前無變化。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由表1可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9%,對照組為87.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5
粘連性腸梗阻是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由于腹膜損傷后的修復過程必然發生粘連現象,所以臨床上治療粘連性腸梗阻非常復雜。中醫學認為,胃腸功能紊亂病機為氣機受阻,氣滯血瘀,腑氣不通,治療上應根據“腑以通為順”的原則,疏通腸道,恢復其傳送、吸收和消化功能,調理胃腸氣機,調和氣血。針刺是一種由外治內的治療方法,采用局部治療和循經取穴的方法疏通經絡,通腸利腑,刺激胃腸蠕動,松解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腸痙攣。臨床上利用針刺對腸道的調節作用,針刺足三里來預防腹部手術后的腹脹有明顯療效。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針刺足三里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能通過興奮或抑制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發揮調節胃腸功能及調整機體免疫機能及功能狀態的作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可調腹部之腑氣;上巨虛、下巨虛可使小腸蠕動增強,解除痙攣,排空加速;配穴內關可宣通上、中、下三焦氣機。
2013-07-05
陳清云(1985 - ),女,住院醫師
1005-0957(2014)01-0059-01
R246.2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