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國門
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正是因為威尼斯電影節的賞識,才使西方驚嘆,而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國內的第五代導演也是通過在電影節上的發力樹立起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參加“電影節”之于電影,就像是阿里巴巴的那句“芝麻開門”的咒語,念錯了就永遠也打不開那扇門,念對了,一座寶藏就迎面而來。
中國電影是在亞洲最大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上被肯定后從而走向了世界。1985年,張藝謀主演的《老井》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獎。1988年2月,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金熊獎”, 中國電影第一次站在世界電影藝術的最高舞臺。這意味著中國電影浪潮——第五代電影以嶄新面貌出現在世界影壇,并大獲稱贊。2001年,華人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四個大獎。中國導演在李安的帶動下,開始了屢敗屢戰的沖奧之路。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第六代”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開始發揮它們的“中國影響”。由于這批導演大多是在體制之外,“第六代”面對“第五代”的藝術成就,表現出了一種“影響的焦慮”,加上獨立制片的經濟窘境,他們選擇了犧牲中國電影票房市場,將目標投放到國外電影節和影展,以求獲得經濟獎勵以及媒體宣傳。從張元的《媽媽》開始,一些“第六代”電影未經官方的許可,參賽三大洲電影節,并獲得評委會獎和公眾大獎,從此,開始了“第六代”電影在全球20幾個國際電影節上的漫游,從威尼斯到戛納,從荷蘭鹿特丹到阿根廷馬格帕羅塔,“第六代”電影導演帶著他們的影片走遍了世界大大小小的各種電影節和影展,“墻內開花墻外香”成為“第六代”電影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
從參影到評審
中國電影人在國際電影節上除了不斷贏得獎項之外,也頻繁地擔任電影節的評委會成員,作為參賽影片的品鑒與裁判者,為電影藝術的突破創新做出貢獻。著名女演員鞏俐曾擔任199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2000年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以及2003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堪稱華人電影人當中資歷最深、閱歷最廣的電影節主裁判。2006年,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應邀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在多名戛納評委當中,還有章子怡年輕的身影。作為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常客,中國導演張藝謀也先后出任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席;張曼玉在2007年任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而導演賈樟柯也入選戛納電影節評審。這些活躍在國際電影節上的中國評委,無疑令全球電影界對中國電影業的人才濟濟印象深刻。
“名利”雙收不易
不論奧斯卡還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名”和“利”往往是分開的:在市場上大賣的商業片往往不會獲得電影節的青睞;相反,在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的影片雖然有名,但往往又因為藝術性過強不會獲得太多普通觀眾的認可。
2014年柏林電影節上,國產電影《無人區》《推拿》《白日焰火》入圍,最終,金熊獎最佳影片、銀熊獎最佳男主角都頒給了《白日焰火》,婁燁的《推拿》則拿下了最佳藝術貢獻獎。“老弱邊窮”的華語電影廣受國際電影節的青睞,但這樣的題材若拿到國內公映,則將有可能帶來一個“名”和“利”不能兼得的問題。但小眾文藝的《白日焰火》今年卻成了一匹黑馬,這部電影是第五部獲得金熊獎的華語電影,而主演廖凡也因此成了華人演員第一個獲得柏林影帝的演員。該片拿獎公映后,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巨烈的反響與討論,而票房也一路高漲甚至破億。有業內人士稱,這部影片的票房證明中國觀眾的觀影方式已經改變,開始慢慢接受那些注重品質,有思想性、藝術性的電影,它已經突破傳統的國產影片類型,創造了 一種“面向市場的文藝片”的新影片類型。
三大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立于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熊獎”。20世紀50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每年一次,原在6-7月間舉行,后為與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3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每年8月至9月間于意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于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獲獎影片推薦
《白日焰火》
導演:刁亦男
主演:廖凡、桂綸鎂、王學兵
獲獎類型:第6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影片評價:影片擁有懸疑、驚悚的“重口味”元素,但是導演運用一貫的清淡風格將“碎尸、拋尸、愛情、奸情和摩天輪激情”拍出小清新的味道,并且對情緒的展現也十分克制。這一點似乎沿承了刁亦男以往的風格,前作《制服》和《夜車》影片節奏較緩,也不乏經典的長鏡頭,對于感情的渲染也非常含蓄。
推薦指數:★★★★
《十七歲的單車》
導演:王小帥
主演: 高圓圓 、李濱、崔林、周迅
獲獎類型: 第51屆柏林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銀熊獎
影片評價:電影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許多人會將意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
推薦指數:★★★★☆
《春光乍泄》
導演:王家衛
主演:張國榮、 梁朝偉、 張震
獲獎類型: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影片評價:《春光乍泄》是王家衛思考1997年香港回歸的一部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同性戀人在阿根廷客居他鄉的經歷,雖然分分合合,但又隨時重新開始,只有當分開后才了解到對方的可貴,然而回歸卻是那么悵然若失,那些光影里的溫暖和黯然漸漸消失在瀑布下徘徊的身影里。
推薦指數:★★★★☆
《三峽好人》
導演:賈樟柯
主演: 趙濤、韓三明、李竹斌、項海漁、周林、馬禮珍、蘭周、王宏偉
獲獎類型: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影片評價:賈樟柯可不止簡簡單單什么反應中國現實和底層艱辛,這部意外之作在表達對于生活的荒誕、無常和悖謬的思考以及自身電影詩學(美學)的突圍與超越上有著極大地野心。基于賈對于構圖以及景深更為本質的理解,導演從容不迫的用這些電影語言里最為基本的技法敘述了一個平淡卻不乏味的故事。
推薦指數:★★★★
《可可西里》
導演:陸川
主演:多布杰、張磊、奇道
獲獎類型: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影片評價:整部影片以一個隨隊采訪的記者的角度,講述了這個故事。荒涼的無人區,屠殺藏羚羊的場景,殘酷的自然環境,兇殘的獵殺藏羚羊的殺手……關于屠殺和保護藏羚羊的情節,影片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真實而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下來。
推薦指數:★★★★
鏘鏘三人行
竇文濤:中國電影必須包含弦外之音才能獲獎
刁亦男的《白日焰火》是很好的電影。我看了之后老想起一部韓國電影,就是奉俊昊導演拍的《殺人回憶》。當然對電影我不是專家,我覺得要是這個《白日焰火》能得金熊獎啊,那么奉俊昊的這個《殺人回憶》也應該得金熊獎。因為兩部片子讓我覺得在味道上,有某種相似。但是奉俊昊的《殺人回憶》還加入了對韓國那個暴政時期歷史的反思,對人性影響。他也是一個警察、一個殺人事件,到最后怎么破案,但實際上影片的背景是在反思韓國的幾個歷史時期,對人性的這種扭曲,但中國導演在拍這種題材時可能會玩心眼,也要弦外之音,要意在言外,才能讓電影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