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苔絲》中兩位男主角亞雷克·徳伯維爾與安琪兒·克萊爾既有區(qū)別也有相似之處,其本質(zhì)上是男權(quán)文化的“一體兩面”:亞雷克代表男性的肉體與安琪兒代表男性的精神,他們共同作用,支配與摧殘了善良純美的女主人公苔絲,反映了19世紀英國社會男權(quán)對女性的殘害。
關(guān)鍵詞:男性支配 女性意識 精神 肉體
《苔絲》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他在成功塑造了一位富于反叛精神的追求個體圓滿的苔絲典型形象的同時,也成功塑造了亞雷克·德伯維爾和安琪兒·克萊爾這兩位男主人公形象。關(guān)于這兩個人物,評論界大多著眼于他們各自性格命運的分析以及對苔絲悲劇命運的影響,很少將他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其實,這兩個人物存在相似性,可以說是“男性”的一體兩面,他們共同作用,摧毀了苔絲的精神和肉體,鑄成了苔絲的悲劇。
一、差異:精神與肉體。《苔絲》的兩位男主角在行為方式、精神追求等方面區(qū)別很大,顯示出精神追求與肉欲享樂之間的巨大深淵,他們也分別受到女主角苔絲的不同對待。對于代表著精神追求的安琪兒,苔絲愛到無己,對于代表著肉欲享樂的亞雷克,苔絲則恨之入骨,必手刃之而后快。
亞雷克重視肉體享樂,行為粗鄙。在第一次見面之后,亞雷克就被苔絲茁壯的身形、豐滿的胴體、年輕貌美吸引,萌發(fā)了對苔絲肉體的強烈占有欲。他利用苔絲家境的窘困,把苔絲招進自家做工,實施偷窺等多種粗鄙、下流的行為,肆無忌憚地挑逗、誘惑苔絲。他會偷偷躲在門后觀察苔絲,會對她詛咒,對她辱罵,罵出許多不堪入耳的話語。后來,他趁苔絲困倦之極,在狩獵林里,占有了苔絲的肉體,在“她身上繪上粗野的圖案”{1}。
亞雷克中途受宗教鼓動,變成布道者,見到苔絲后又放棄宗教的情節(jié),更充分地說明了他的肉欲色彩。亞雷克自稱母親的去世給了他極大的觸動,在老克萊爾先生的感化下,投身于傳教事業(yè)。然而正如苔絲所說:“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事情,我是信不了的!”(苔,327)亞雷克肉欲強烈,無法真正做到清心寡欲,獻身宗教不過是把情欲通過另一種方式發(fā)泄出來罷了。當苔絲再次出現(xiàn)時,情欲找到了正常的發(fā)泄點,他很快便原形畢露,立刻放棄了傳教之路。亞雷克對苔絲豐滿的身形與美麗的臉蛋的垂涎,充分說明他是肉欲的代表。
安琪兒在牛奶廠第一次注意到苔絲,恰好是苔絲在談?wù)撽P(guān)于人的靈魂與肉體、現(xiàn)實與精神疏離感的時候。這樣的開場似乎在暗示著安琪兒對苔絲產(chǎn)生興趣是因為精神上的契合,從而使他萌生了好感,他自言自語道:“那個擠奶女工是多么清新、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喲!”(苔,127)但是苔絲因為自己失貞的過往,面對安琪兒純潔的愛情,產(chǎn)生了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反復拒絕安琪兒,這種拒絕反而使安琪兒對苔絲產(chǎn)生了一種理想化的想象,“她不再是一個擠奶女工了,而是一個空幻的女性的精華——是從全體女性中提煉出來的一個典型形態(tài)。”(苔,138)安琪兒對苔絲的愛是純粹精神的、幻想式的,即使是在肉體萌動之時,他也牢牢地克制著自己:“他正要親吻這副誘人的嘴唇,忽然,他那敏感的良心為之一動,他因而克制住了自己。”(苔,158)對于安琪兒這種愛情的實質(zhì),哈代通過敘述者之口評價說:“克萊爾的愛無疑過分空靈了,過分理想化了,簡直到了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程度。”(苔,259)顯然,安琪兒與亞雷克截然不同,他無疑是精神的代表。
苔絲對這兩個分別代表著肉體與精神的男人的接受與棄絕,顯示了她的性格特質(zhì)。在失貞之后,苔絲不顧家庭經(jīng)濟困頓的煩惱,在懷有身孕的情況下毅然決定離開亞雷克,希望“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苔,126),身上被粗野地描上的圖案能夠消除,這種選擇顯然是對精神、靈魂的重視。這種性格特質(zhì)決定了她最后接受了精神的代表者安琪兒,殺死了幫她的家庭渡過數(shù)次難關(guān),但卻要她以肉體交換的粗俗的亞雷克。這種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精神對肉體的殺害,苔絲這位個體意識剛剛萌發(fā)的女性,在道德束縛深重的維多利亞時代,無路可走,只能在靈與肉的沖突中選擇靈魂對肉體的扼制,以這種方式來追求個體圓滿和自我凈化。
二、共同的名字:男性。一般認為,《苔絲》的兩位男主角之間并無多少共同點,但仔細研讀,筆者發(fā)現(xiàn)哈代有意無意地把兩位男主角與苔絲的關(guān)系、各自的人生道路、原型等方面賦予了很多共同點,甚至會使人把兩者等同起來,將其視為同一個“個體”。
首先看兩位男主角與苔絲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苔絲的丈夫是誰的問題被作者有意無意地模糊化了,安琪兒雖與苔絲結(jié)了婚,但是他們并沒有采用結(jié)婚預告的方式,因此知道他們結(jié)婚的人并不多。又因為他們在結(jié)婚后沒幾天就分開了,雙方家長也并未見過對方的面,實際上他們之間既無夫妻之實,又近乎無夫妻之名,在苔絲離開安琪兒回到家里時,她的父親甚至懷疑她“是否真的結(jié)了婚,還是跟上一回情形差不多呢”(苔,273)。而亞雷克與苔絲有過夫妻之實,還曾經(jīng)孕育出了一個孩子,雖然他們并無夫妻之名。正如亞雷克對苔絲所說:“你說你的丈夫不是我,你說你另有一個丈夫了。好吧,或許你真的另有一個,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呀,而且你也沒有把他的名字告訴我,他似乎只是一個神話里的人物而已。”( 苔,350)他們都可以是苔絲的丈夫,也都可以不是苔絲的丈夫,這便給讀者設(shè)置了一片迷霧,這兩個男人的個體特征遭到了弱化,反而成了同一個人即 “丈夫”身份的載體。
其次,兩位男主角的人生道路頗為相似。哈代生活在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時期,作為這個帝國社會的一部分,浸淫在帝國意識形態(tài)氛圍下,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滲入了殖民主義思想。哈代在塑造安琪兒這一人物形象時賦予了他強烈的殖民主義意識,同時也在文本中暗示了亞雷克的殖民意識。當安琪兒獲悉苔絲的過去后,他并沒有和苔絲一起出走,而是選擇拋棄苔絲,只身出走海外。然而安琪兒在巴西的殖民生活并非一帆風順,而是飽受漂泊流離之苦,最終身患重病被迫回到國內(nèi)。而亞雷克在母親去世之后,就想過把土地賣掉,然后去非洲傳教布道。他甚至希望苔絲做他的太太,和他一起到非洲去,但是苔絲拒絕了他,他隨后亦是放棄了宗教信仰。亞雷克主動地打破了他的“帝國夢”,安琪兒被動地打破了“帝國夢”,其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這是兩者之間的一個共同點。endprint
最后,在《苔絲》中,哈代突出了“太陽”的原型意象,安琪兒與亞雷克都兼有“太陽”的原型特點,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批評家J.Hillis Miller所說:“《苔絲》中的‘太陽與‘太陽光意象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危險的力量,而這兩人對苔絲的影響亦雙重的。”{2}安琪兒與太陽神阿波羅極其相似,阿波羅是青春之神,是俊美瀟灑的美男子,也是音樂、詩歌之神,擅長彈七弦琴,而安琪兒也具有優(yōu)雅迷人的外表,具有“十足的男性美”,又是“智慧的化身”,同時酷愛彈奏豎琴,這些都暗示了阿波羅是安琪兒的原型。太陽神阿波羅發(fā)出的光既能“給萬物帶來生機與光明”,也“對萬物生靈有毀滅性作用”。{3}而苔絲與安琪兒的相親相愛從某種程度上治愈了她之前所受的傷害,給她的生活帶來光明與希望,但當苔絲向安琪兒坦白過去后,安琪兒的反應(yīng)讓她感到震驚:“她所嫁的這個丈夫,看起來這么溫存,內(nèi)心卻那么頑固,這是一種能使精妙的情感壓倒粗俗的情感、使理想戰(zhàn)勝現(xiàn)實、使精神支配肉體的意志。”(苔,260)安琪兒對苔絲的拋棄卻給了苔絲精神上沉重的打擊,苔絲在艱難的處境中漂泊,被迫重回亞雷克的懷抱,最后憤而殺死了亞雷克,成為了殺人犯。
亞雷克亦具有“太陽”的原型,“太陽”的神話在他身上是潛藏著的那危險力量的變體。亞雷克總是在白天出現(xiàn),苔絲是在一個光明的早晨第一次見到亞雷克的,而在多年以后苔絲再次見到亞雷克時“下午三點鐘的太陽,把他的臉都照得清清楚楚”( 苔,320)。同樣,他對苔絲有著積極影響,他在苔絲家的馬死于意外時,給了苔絲一份工作;當她遭到“紅桃皇后”的非難時,帶她逃出險境;她父親死后,又給予她的家庭幫助,提供一個棲身之處。但是,作者更加強調(diào)的是他作為危險力量的一面,他玷污了苔絲,又逼迫著苔絲嫁給了他。他的所作所為給苔絲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在對苔絲兼具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這一點上,安琪兒和亞雷克是有著共同點的。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丈夫”“殖民者”“太陽”都是男權(quán)色彩很強的概念,這些共同點使得兩個表面上區(qū)別如此之大的個體,本質(zhì)上卻歸屬于同一個階級、性別陣營。亞雷克與安琪兒只不過是男權(quán)社會的兩個極端,他們對苔絲這位女性個體的支配與摧殘透露出了維多利亞時期的男權(quán)極端統(tǒng)治狀況,正是通過對兩位男主角的相似性的刻畫,哈代深刻地揭示了苔絲悲劇的社會根源。
哈代通過塑造 “一體兩面”的兩個男主人公形象,提煉出人物的本質(zhì)特征即亞雷克所代表的男性的肉體與安琪兒所代表的男性的精神,并將人物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使其成為話語的代名詞,進行了“男性”與“女性”,“精神”與“肉體”的討論,從而揭示了19世紀歐洲男性對女性身心的支配與摧殘,并且透露出當時女性意識的萌發(fā)即追求精神對肉體的超越以及這種萌發(fā)所導致的“死亡”,即苔絲的悲劇結(jié)局。
{1} [英]哈代:《苔絲》,吳笛譯,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年,第75頁。本文相關(guān)引文均出自此版本,為了行文簡潔,后文只隨文標出頁碼,不再另行作注。
{2} Miller,J.Hillis:Fiction and Repetition: Several English Novels.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2.
{3} 王新良:《羅馬神話故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作 者:木夢如,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本科生。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