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作為民國才女作家之一,其本身的存在就是民國時期一道亮麗的風景。張愛玲的小說塑造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她也在試圖探求女性意識的覺醒。本文首先分析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意識和婚姻的關系,其次探求女性意識和男性的關系,最后揭示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的價值。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 女性意識 探索分析
張愛玲作為民國時期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女性最大的肯定。讀張愛玲的作品很容易讓人憂傷,小說中充滿了對女性生活的無奈、對女性抗爭的無力,但也有對女性意識萌芽的慰藉。
一、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與婚姻
探索張愛玲的小說就要對其本人有一定的了解,張愛玲是民國時期重要的女作家,作為民國時期具有自主意識的女性,她對愛情和事業都有自己的想法。張愛玲的事業蒸蒸日上,很快就成為了上海最著名的女作家,但是她的愛情生活卻并不順利,她愛上了大漢奸胡蘭成,和胡蘭成的愛情開始時是熱烈而幸福的,但是胡蘭成身上有男人卑劣、好色、無情和荒淫的本性,由此張愛玲在追逐愛情的道路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正是由于自己的固執和胡蘭成的卑劣鑄就了二人愛情的悲劇。張愛玲將自己的經歷和對愛情的思考都寫進了小說,并在小說中對女性意識進行了探討。
幾千年來我國的女性幾乎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她們要遵守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女性在社會中是不能發出聲音的,但是民國時期五四精神的出現,開始主張女性有自我的意識,有自我的追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構女性和婚姻的關系,婚姻對女性到底是束縛還是解放,引發了張愛玲深深的思考。
《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是性格鮮明的人物,她的婚姻是家庭包辦的結果,這段婚姻承載了太多的家庭壓力,白流蘇也成為了家庭的犧牲品,白家的沒落需要流蘇通過犧牲自己的愛情來成全家庭的虛榮,用自己的婚姻為家庭賺取一定的利益,以滿足母親和家庭其他成員奢侈的花銷。但是她結婚的對象卻是個荒淫無度的公子哥,白流蘇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在夫家沒有任何地位,丈夫整日不回家。當丈夫納了小妾,白流蘇想到了離婚,但無論是她的娘家還是夫家都是堅決不同意的,終于有一天,白流蘇無法忍受丈夫的荒淫回到了娘家,幾經周折才和丈夫離了婚。白流蘇從此十分不自在地住在了娘家,因為偶然的機會遇到了范柳原,二人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彼此,白流蘇為了愛情突破家庭的層層阻礙,為了愛情幾次跑到香港和范柳原相會,功夫不負有心人,白流蘇終于歷盡坎坷和范柳原結了婚,從包辦婚姻到離婚再到自由戀愛而結婚,在那個時代是多么不可思議,但是白流蘇通過自己的抗爭和努力實現了。筆者認為白流蘇是張愛玲筆下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一位女性。
《半生緣》中的曼楨是張愛玲筆下最惹人憐愛的女性,因為她的愛情和婚姻都是不幸的。曼楨的愛情是最純粹最美好的,她和世均是真心相愛,但卻因為曼楨姐姐的自私造成了二人婚姻和愛情的雙重悲劇,再見面時他們也只能無奈地相視而笑。因此,對于婚姻縱使你有很多的想法,但是當客觀條件不能滿足的時候,再多意識的覺醒和主觀的抗爭也都是無力的。
總之,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和婚姻的關系十分密切,當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和外貌的時候,婚姻似乎成了自我意識最主要的表現。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也是在婚姻的抗爭中成就自己或毀滅自己的。
二、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與男性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意識的變化都和男性的態度有著密切關系,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獨立于男性之外的,因此分析女性意識必須和男性聯系起來。
《色·戒》的女主人公是漂亮的女學生王佳芝,故事主要講述了組織安排王佳芝接近漢奸頭目易先生,以達到謀殺他的目的。在謀殺的過程中,王佳芝愛上了易先生。王佳芝沒有得到過家庭的愛,也沒有得到過異性的愛,因此當易先生對她百般疼愛的時候,她開始不斷地和自己的意識抗爭,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放過易先生,犧牲自己,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殺掉易先生?就在這兩種想法不斷斗爭的時候,組織開始采取謀殺行動。在易先生為王佳芝帶上粉紅色鉆石戒指的那一刻,王佳芝做出了選擇,她遵從了自己的內心,放過易先生,犧牲自己,在那一刻王佳芝是幸福的,因為她不僅是放過了易先生,更是成全了自己的內心。因此王佳芝的女性意識是在和易先生的交往中不斷成長的,也通過易先生而得到了強化。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與王佳芝剛好相反,她的女性意識在和男人的交往中逐漸消失。曾經的曹七巧是個天真爛漫的少女,后來愛上了京城大戶姜家的三少爺季澤,但是曹家為了錢財,將曹七巧嫁給了姜家身患疾病的二少爺仲澤,季澤十分傷心,終日去妓院嫖娼,后來曹七巧懷了季澤的孩子,但是仲澤直到去世仍然處處維護曹七巧,在發生種種變故之后,姜家大少爺為了得到家產而離間曹七巧和季澤,造成了二人愛情的悲劇,失去精神支柱的曹七巧變成了一個自私無情和精神麻痹的女人,甚至還親手毀滅了自己兒女的婚姻。小說中的曹七巧從一個為愛情努力付出的堅強女性變成了一個自私麻痹的小人,當她心目中的男性倒塌之后,她的女性意識也失去了基本的依托,甚至連精神的大廈都在一瞬間轟然倒塌了。
總之,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是和男性密切相關的,要對女性意識進行深入探究,就需要研究住在每個女性內心深處的男性,因為男性已經成為女性抗爭的主要動力。
三、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的價值
1.對民國女性意識的批判
民國時期,隨著五四運動的興起,國民意識開始覺醒,被封建禮制長期禁錮的女性,在新時代也逐漸擁有了自我意識。張愛玲小說中對女性意識的探討,充滿了對落后女性的批判,對自主女性的贊揚。當王佳芝為愛情而犧牲自己的時候,從女性覺醒這一層意義上來講,我們是為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鼓掌的。當《沉香屑》中的葛薇龍為了榮華富貴,逐漸失去女性的思想魅力,淪為交際花的時候,我們是為她惋惜的。張愛玲并沒有在小說中明確主張女性要擁有自己的意識和思想,而是通過對小說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刻畫,讓讀者自己去體會的。endprint
但總的來說,無論是小說中還是當時的社會中,擁有獨立意識的女性還是寥寥無幾的,女性意識的覺醒也是困難重重,因此張愛玲的小說充滿了對女性的批判,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筆,讓女性進行一定的思考。
2.為女性意識的覺醒提供了精神支持
民國時期的女性意識是處于蠢蠢欲動的狀態,在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中國女性隱忍地活著,女人是不允許有個人想法的,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在民國時期,女性逐漸走出了家庭,走進了學校和社會,女性開始有了不一樣的天地。《半生緣》中的曼楨是一位知識女性,她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結局是悲劇,但至少曼楨為讀者提供了這樣一種自由追求愛情的可能。《色·戒》中的王佳芝是因為一腔的愛國熱情而投入到謀殺組織的行列中去的,后來因為愛情背叛了最初的愛國目的。作為知識女性的王佳芝,從始至終都有著自己的獨立意識,我們暫且不評論愛國和愛情哪個更偉大,單是王佳芝這種獨立的意識,在那個時代就十分可貴。
總之,對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進行探究十分必要,與其說小說家是講故事的人,不如說他們是民族的思想啟蒙者。他們通過手中的筆,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通過人物的活動為讀者提供了精神的支持,民國時期中華民族不僅需要物質的食糧,更需要精神的食糧,張愛玲就是精神食糧的供應者之一。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即使在今天仍然在向我們講述著她們的悲歡離合,充滿著談談的憂傷和激烈的抗爭痕跡。作品為女性意識的覺醒提供了精神的支持,為女性意識的獨立提供了主觀上的慰藉。
參考文獻:
[1] 張航金.張愛玲文學敘事中的“女性意識”研究[D].廈門大學,2012.
[2] 趙晶晶. 張愛玲研究中的女性意識的多樣性[D].黑龍江大學,2013.
[3] 馬立維.試論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意識的世俗性和高雅性[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3(12).
[4] 鐘小燕.冷漠猜忌的情感世界——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情感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12).
[5] 俠嵐真.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研究[J].大連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12).
[6] 洪樂偉,朱靜申.從女性主義視角看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13).
作 者:陳麗,臨沂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