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湖南位于長江中游,地處洞庭湖以南,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全省戶籍人口為7200萬,轄13個市、1個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2個縣市區。
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湖南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之鄉”和“旅游勝地”的美稱。歷史上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稻谷、油茶、柑橘產量全國第一;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103(含亞礦種)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三位的有19種;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和崀山、偉人故里韶山、千年學府岳麓書院、佛教圣地衡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岳陽樓、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等;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達57.01%;水資充足,有湘、資、沅、澧和洞庭湖5大水系,淡水資源占全國的10%,水能蘊藏條件較好。
(二)北靠長江,南臨廣東,是“沿海的內地,內地前沿”。境內有京廣、滬昆、石長等9條鐵路干線,7條國道和182條省道縱橫交錯,高速公路已形成五縱七橫的格局,總里程2386公里,省會長沙與其他13個市州全部實現高速公路連接,形成以長沙為中心的四小時經濟圈。
(三)經濟發展有一定基礎。主要農產品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鋼鐵有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行業有一定優勢,卷煙生產、文化產業也居全國前列。
(四)科技教育實力較強。全省擁有1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湘的院士有著名科學家袁隆平、黃伯云等51人;有102所普通高校、3個研究生院、92家博士后流動站、10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學生100多萬人。
2013年GDP總量是2.45萬億人民幣,增長10.1%。湖南正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四化兩型”(四化是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兩型是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四個湖南(綠色湖南、創新型湖南、數字湖南和法治湖南)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