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語言是文本結構與音畫系統的有機統一,也是影視作品的敘說工具,對闡述故事情節與表現人物情感有重要的作用。《傲慢與偏見》是19世紀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一部經典小說,曾被多次改編搬上銀幕和熒屏,以滿足人們對視覺畫面的深切訴求與渴望。影片以其獨特的電影語言風格特點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好評。本文從人物語言風格特點出發,論述英語電影《傲慢與偏見》。電影《傲慢與偏見》延續了原著人物語言詼諧幽默、富有個性的特點,使廣大觀眾直觀了解到原著所表達的真諦,引起了觀眾的共鳴與思考。
[關鍵詞]英國電影;《傲慢與偏見》;語言風格
電影語言與文學語言不同,它不僅包括影片的言語對話,還包括攝影形象、光影色彩和音樂劇本等元素。影視語言是文本結構與音畫系統的有機統一,也是影視作品的敘說工具,對闡述故事情節與表現人物情感有重要的作用。《傲慢與偏見》講述了達西和伊麗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見而心存芥蒂,由此發生種種誤會,最后兩人卻意外成就美好愛情的故事。在眾多改編的電影版本中,由喬·懷特導演的2005年版的《傲慢與偏見》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用現代演繹方式展現了文學經典的魅力。本文著重分析此版本電影的語言風格特色,以透視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的異同。其特色主要表現在電影語言幽默詼諧,反諷意味濃厚;電影人物語言富有個性;電影場景真實自然,畫面寧靜優美三個方面。
一、電影語言幽默詼諧,反諷意味濃厚
讀者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印象極為深刻的應該就是其語言的幽默詼諧和強烈的反諷意味。奧斯汀的諷刺藝術簡潔而又立意新穎,含蓄而又鋒芒畢露。如小說開頭的“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有錢的單身漢總想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個句子“用嚴肅正式的句法結構來表達荒誕無稽的思想,即通過風格與內容之間的強烈對比,通過用莊重的結構表達粗俗的思想這種強烈對比來取得戲劇性的效果”[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這是一個語氣正式莊重的主句,讀者心中會有一種期待,以為“that”的后面將要闡述一種舉世公認的真理或是一種道德觀念,然而從句的內容卻打破了讀者的這種心理期待,整句話“絲毫沒有哲理意味,卻反而散發著市場銅臭的氣息”。文學語言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奧斯汀開篇就故意違反了這一條規律,造成一種極大的諷刺意味。
電影很好地抓住了這句話的反諷意味,首先通過電影開頭貝納特夫婦的精彩對話表現出來,從而奠定了整部電影的諷刺基調。貝納特太太聽說彬格萊先生租下尼日斐莊園時,非常興奮,盤算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因此趕忙叫自己的丈夫早日去拜訪這位有錢人。在當時社會,受過教育的女性要想外出謀生,只能做家庭教師,像簡·愛一樣受人歧視。除此之外,嫁個有錢人就是最好的出路。金錢成為衡量婚姻質量的最重要尺度。貝納特一家是當地的大戶,但其地產近兩千磅剛夠一家的開銷。貝納特太太的畢生愿望就是為五個女兒找個闊丈夫,當有十萬磅遺產的彬格萊先生租下尼日斐莊園時,難怪她會如此激動。電影開頭通過貝納特太太夸張的語言和舉止,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勢利婦人的形象,從而達到了諷刺效果。
又如,達西剛開始對伊麗莎白很傲慢,充滿偏見,他認為伊麗莎白很漂亮,但是還沒有漂亮到足以打動他的心,而后來他卻娶了伊麗莎白。此外,柯林斯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一個喜劇性人物,電影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為舉止來表現該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柯林斯以恩主的身份對伊麗莎白作了一番冗長而莊嚴的求婚表白,這種場合與言辭格格不入的戲劇性構思,強烈地烘托出柯林斯自私自大、愚蠢可笑的性格。觀眾在電影這種幽默詼諧的氣氛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柯林斯是庸俗自私、愚笨可笑的,他一心想找一個馴服的妻子,腦子里充滿了男權主義思想,而電影卻通過夏洛特的智慧聰明、精明干練的語言來襯托柯林斯的俗不可耐,這是對男性中心主義觀念中女性智力低下的莫大諷刺。電影中這種洋溢著幽默詼諧和諷刺意味的語言比比皆是,充分體現了導演對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導演藝術。
二、電影人物語言富有個性
奧斯汀筆下的人物極富個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學作品可以通過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手段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然而受時間限制,電影很多時候只能通過對話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影片的對話是展現人物性格與身份的主要媒介。如麗迪雅滿口俚俗,反映了她的淺薄俗氣;瑪麗說話常常引經據典,書卷氣十足,反映了她較高的文化修養;夏洛特說話理智,見解深刻,體現了她的精明智慧與愛慕虛榮的性格;茄苔琳夫人常常出言傲慢無禮,表現出其貴婦人的氣派與專橫;貝納特太太則言辭夸張虛浮,她煩躁時總是尖聲叫嚷:“You have compassion on my poor nerves(你壓根兒不體諒我脆弱的神經)”,表現了她俗不可耐的性格;柯林斯自命不凡,無論是說還是寫信都故作莊重,辭藻浮華,語氣迂腐,令人發笑,如他對伊麗莎白的求婚演說就像一篇枯燥的例行公文,他在陳述結婚的理由時,用了“first,secondly,thirdly” 等詞,最后又自以為是地用書面語來總結。這種公文式書面語的使用反映了柯林斯對伊麗莎白是缺乏感情的,也體現其迂腐愚蠢的性格。
達西是這部經典電影的男主人公,它出身貴族,言行舉止彬彬有禮,他的仆人也對他大加贊賞。但是這樣一位紳士卻因為貝納特太太粗俗的言行舉止而瞧不起這一家人,勸說彬格萊離開吉英,造成吉英的痛苦,體現了他的偏見。在電影中,有一段伊麗莎白和達西的對話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性。當達西愛上伊麗莎白,想邀請她跳舞,想主動親近她時,他的用語卻有失妥當。在伊麗莎白看來,蘇格蘭舞“reel”是鄉間舞,達西是蔑視她趣味低級。“great inclination”暗示她舉止輕浮,“seize such an opportunity”也極易引起誤會。而且這個句子的語體與交際場合不相宜。一般邀請別人跳舞,應該用“May I…”一類比較客套禮貌的句式。而達西的問句卻用否定的形式,期待得到肯定的回答,帶有強迫人的氣勢,表現出達西高傲自負的性格。所以伊麗莎白聽后滿腔怨氣,便反唇相譏起來。伊麗莎白的針鋒相對表現了她對達西的偏見,也表現其自尊自信的個性。又如伊麗莎白拒絕柯林斯的求婚,表明了她否定金錢至上的婚姻觀,她與簡·愛一樣向往的是純粹美好的愛情。她蔑視夏洛特的婚姻觀,因為她的婚姻是建立在金錢至上的基礎上的。她對妹妹麗迪雅草草結婚的行為同樣嗤之以鼻,因為她認為麗迪雅的婚姻是以性和玩樂為基礎的,缺乏真摯的愛戀。電影通過多方面的表現,伊麗莎白聰明、坦率、純潔、有主見的形象便生動活潑起來。
小說多樣化的對話風格極具個性,對塑造人物的形象起到巨大的作用。電影很好地保留了小說中的這個特點,在影片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
三、電影場景真實自然,畫面寧靜優美
電影語言不僅包括言語行為,還包括非言語行為。電影的場景畫面和音樂就屬于非言語行為。場景直觀鮮明,是觀眾最先看到并了解電影精神內涵的媒介。場面的好壞關系著電影水平的高低。2005年版本的電影打破了完全貼近原著審美意境的意圖,在場景選擇上有意做了部分改動。如第一場達西與伊麗莎白初遇的舞會,場面龐雜擁擠,顯現出一片熱鬧粗陋的鄉村氣氛。達西對伊麗莎白做出評價的這一幕,同一個畫面利用階梯凳子的鏤空樓梯間劃分出場景空間,達西在亮光處,伊麗莎白在暗光陰影處,這樣觀眾通過空間劃分可以直觀地看到兩人所處的位置。伊麗莎白也可以聽到達西的評論,所以才會有她下面詼諧諷刺的反譏。總之,這一幕是電影語言從文本到構圖、光線、色彩、聲效與臺詞的配合統一,是電影語言真實自然的典型。
影片的畫面美輪美奐。電影的開頭,運用行云流水的長鏡頭,展現了一幅寧靜、優美、和諧的英國鄉村圖景,在這充滿田園風格的圖景中,邊走邊看書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現了,隨著她的腳步,觀眾目睹了她的家庭生活環境,這時鋼琴演奏的音樂伴著小鳥清脆的叫聲傳出,顯得恬靜美好。當伊麗莎白得知姐姐生病,步行到尼日斐莊園見姐姐時的場景拍得很獨特。畫面的左邊是一棵樹,在陰沉的天幕下顯得非常渺小,襯托出行走在草地上的伊麗莎白的孤獨。伊麗莎白拒絕達西求婚的那組鏡頭意境深遠,狂風暴雨的場景烘托了主人公激烈的情緒,象征著他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達西失望地離開后,鏡頭慢慢拉遠,廣袤的天空下只有伊麗莎白一個人,觀眾就在這種廣闊的空間中體會伊麗莎白的孤獨與痛苦,不禁感慨萬分。此外,當最后達西和伊麗莎白在戶外相遇時,電影展現了一幅唯美的畫面,伊麗莎白在草原的一頭,太陽慢慢升起,達西從草原的另一頭一步一步走向伊麗莎白,最后伊麗莎白欣然答應了達西的求婚,有情人終成眷屬,優美抒情的音樂響起,與鳥鳴聲一起營造了古典浪漫的氣氛。他們相擁在一起額頭相貼,日光照耀在他們的臉上顯得格外耀眼,突出兩人曲折而美好的愛情。
總之,《傲慢與偏見》真實自然的電影場景、寧靜優美的畫面拉近了影片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享受了一場美好的視聽盛宴,同時激起他們親近原著的渴望,加深了觀眾對于原著的理解。
四、結語
電影反映的是視覺畫面,觀眾更多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環境來體會人物的情緒與性格,因此電影語言使用是否得當關系到改編電影的成敗。2005年版本的電影編劇與導演很好地把握了原著的藝術魅力,在影片中充分體現了原著的語言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改編,利用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使電影語言更適合觀眾對直觀畫面的訴求,從而使電影與原著一樣成為人們心中的藝術經典。
注釋:
① Norman Page:The Language of Jane Austen,Basil Blackwell,1972.
[參考文獻]
[1] 李雅新.《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對話風格分析——語用學應用探討一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04).
[2] 安燕.影視語言[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廖錦超.電影《傲慢與偏見》的語言風格特點分析[J].電影文學,2012(11).
[4] 趙計梅.從會話含義理論看《傲慢與偏見》中人物對話的反諷特色[J].大學英語:學術,2012(01).
[5] 彭輝,戈玲玲.《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作者簡介] 沈娟(1978—),女,回族,河北三河人,碩士,防災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研究、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