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互聯網企業火了,互聯網思維也隨之火了。互聯網思維應該是成功互聯網企業的經驗和規律的總結,如果經驗和規律錯了,那就誤人不淺。
互聯網領域有兩類企業,一類是IT技術迭代所創造的企業,如探索行業的谷歌、百度,門戶網站的雅虎、新浪,社交媒體領域的Facebook、微信等;另一類是依托互聯網平臺而衍生的企業,如小米、淘寶、京東、凡客、亞馬遜等,被稱為電商。
互聯網領域的技術迭代,目前沒有明顯的規律。微軟為什么選擇押寶于所有技術路線?技術和資金實力的強大,并沒有讓微軟在技術突破方面占得先機。谷歌、Facebook的橫向擴張,更多靠的是不計代價的并購。
互聯網思維,更多的是指依托互聯網平臺的衍生企業,把那些互聯網明星企業的顯著特征貼上標簽,形成了所謂的互聯網思維。這類做法很容易誤導人,下面點評幾類所謂的互聯網思維。
極致的大單品(爆款)思維。或許是受蘋果和小米的影響,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這種思維被一些人命名為互聯網思維。其實,這與互聯網無關,而與行業的屬性有關,象征性產品更適合采取大單品策略。著名的“淘品牌”韓都衣舍甚至認為“互聯網是反爆款的”,并采用此策略取得成功。雷軍讓陷入困境的凡客誠品采取大單品策略,或許利用雷軍的個人影響力加持,但把極致的大單品說成是互聯網思維,顯然貼錯了標簽。
粉絲經濟。粉絲現象,任何時代都存在,更多表現在時尚領域,如影視界、體育界、服裝業、洗化業,每個時期總會有那么幾個人或品牌成為明星,明星們也擁有大量粉絲。互聯網時代,誕生了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特定品牌的產品可能擁有很多粉絲,但不代表互聯網領域的企業都有明星屬性。
屌絲經濟,或廉價。屌絲、廉價,這既是中國互聯網初期的現實,也是認識上的誤區。美國的垂直電商,不以廉價為標簽。廉價,確實是中國電商的階段性特征,這與中國互聯網初期的社會基礎有關。現在,互聯網最重要的流量資源成為非常稀缺的資源,流量價格正在趕超傳統商業的地段價格,很多電商企業正在逐步升級品質和價格。
用戶至上。這是不少人津津樂道的互聯網思維,似乎忘了“顧客是上帝”本來就是傳統企業創造的經營理念。這是競爭性社會的基本特征。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因為技術的突破,我們確實需要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消費者,但這與“用戶至上”的理念無關。
體驗至上。彩電剛普及時,多少年輕人因為迷戀電視而遭父母訓斥;呼機流行的時代,隔一段時間沒人呼就會失落;互聯網時代,“世界上最長的距離,不是我在千里之外,而是我在你對面,你卻在玩手機”。這些都是全新體驗所帶來的依賴。除了技術突破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外,電商的線上體驗并不一定比線下體驗更好,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的顧客在線下試衣,在線上下單了。
饑餓營銷。這與互聯網無關,傳統企業同樣在用,如本田雅閣十多年一直采取饑餓營銷策略,高端產品一般采用得比較多,像小米這樣的低端產品采取饑餓營銷,倒是比較少見。
目前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基本上是經濟學所講的“后此謬誤”,就是推果為因,存在著典型的邏輯謬誤。真正的經驗和規律,應該能夠推因為果。技術的進步,給了廠商重新審視消費者的視角,更多滿足消費者的手段和工具。互聯網的本質,不以幾個明星企業的典型特征為標簽。
(編輯: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