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夢龍
老戲臺
◆ 馮夢龍
一
在我的老家,豫西南平原的邊緣,有一座三官廟。顧名思義,三官廟敬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靈。天官正月十五日下到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地官七月十五日下到人間,為人赦罪,故稱地官赦罪;水官十月十五日下到人間,為人消災,故稱水官解厄。
廟不大,卻很古老,古老到村里年紀最大的老人都說不出具體年份??逃诳滴跷迨哪甑闹匦薇浄Q“此廟其來久矣,環居茲廟者,蒙神庇護,殆不知其幾何也?!泵磕甑娜傧陆缛?,三官廟都舉行規模宏大的祭祀廟會,十里八鄉的農民聚集于此,祈福消災,祈求神靈護佑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一年平安。每次廟會總要請大戲,唱上三天三夜。戲就在廟門口的戲臺上演出,戲臺正對著三官廟的大殿。起廟會的日子,也是四周村子最盛大的節日,殺雞割肉,清掃衛生,叫已出門的閨女、請未過門的媳婦,扶老帶幼,攜妻將雛,就在露天的院子里,或坐或站,隨著戲臺上的唱念做打和情節發展,深深地沉醉在戲里不能自拔。
戲臺同時也是寺廟的大門,是一座兩層的建筑,底層供行人出入,上層是供演出的場地。戲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丈余高,原是木質結構。據老輩人說,當年戲臺上覆刻滿花紋的屋頂,屋頂呈人字形,四角飛挑,屋頂上有瓦脊獸,全是木構件通過木榫連接。屋頂靠前排的木柱支撐,木柱與屋頂之間懸掛著雕有花紋圖案的雀替,雀替涂染成藏青色。捻軍騷擾中原時,戲臺作為廟宇的大門被焚毀,現在看到的戲臺是后人修建的,雖然保留了原來的規模,可無論是材質和工藝較原來已有很大的差距。
我小時候,這座寺院雖十分破舊,但基本上規制完好,廟里住著一位孤寡無依的老人,他在偏殿旁邊的一間小房子棲身,同時負責看管整座寺院,寺院前的荒地被他墾作耕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后來,老人死了,寺廟也就完全荒廢了,周圍村莊的人蓋房修屋時不時到寺院里打秋千,扒些老磚、柱礎墊地,取些立柱、橫梁做椽,漸漸地,這座寺院便傾塌了,老戲臺也難以幸免。
二
戲臺即戲劇舞臺,是指為戲劇演出而建的專門場所。過去,戲臺廣泛存在于寺院祠宇、衙署行宮、宅第園林、茶館酒樓、街頭野外,現在卻鮮見其蹤跡。戲臺最早源于圖騰崇拜,是祭祀的產物。遠古時期,社會混沌未開,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通過勞動學會了直立行走,實現了從猿到人的轉變。由于原始的局限,他們當時對自然環境的認識相較于其他動物,并沒有高出多少,對于各種自然現象沒有更多的反抗,出于本能,對身邊的生存環境充滿了神秘、好奇和恐怖。他們原本是世間萬物的一個種類而已,能從洪荒時代一路走來,經過風雨雷電等險惡環境的磨礪,受到野獸怪物的恐嚇,遭受天災人禍的打擊,面對各種疾苦、災難、時疫和死亡,能物競天擇地生存下來都是一種奇跡,他們的內心深處,充滿了敬畏和感激,他們認為這是大自然的眷顧,這是神靈的恩賜,是上天的庇佑。于是,他們用最樸素的情感表達方式,來開辦祭典,營造嚴謹、深沉和肅穆的祭祀場景,獻歌載舞、敬獻貢品、頂禮膜拜,以感謝各路神靈和大自然的保佑和寬恕,同時也祈望神靈繼續庇護。他們敬奉土地,于是就有了“春祈”和“秋報”;他們感謝牛馬,幫助他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于是祭祀牛馬,祈佑牛馬安康;他們感恩萬物,于是祭拜谷神、水神、灶神、樹神……他們祭拜名岳大山、祭拜圣武先賢、祭拜祖先……他們敬奉各路神靈,祈望廣開慈悲。
各類祭祀總歸要有祭祀的場所,這些祭祀的場所,就是戲臺的起源,也就是這些樸素的情感表達方式孕育了戲曲,也催生了最早的戲臺的產生。那時沒有戲臺的概念,祭祀地點可能也是流動的、隨機的。后來為了方便大家觀看祭祀儀式,便選擇較高的地勢作為祭祀的地點,觀看的人群處于四周相對低平的地方,并固定下來,這可能就是戲臺的雛形。這種固定下來的地勢,后人稱之為 “宛丘”,詩經中就有一篇叫“宛丘”,描述當時演出時的場景: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 值其鷺翿?!?/p>
過去中國鄉村民眾看戲,對演出場所要求不高,或坡地,或平地,在農閑時節或某家有紅白喜事需要慶賀時,便“搭臺狂野,籌錢演劇”,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日。這種戲臺叫露天戲臺,俗稱“草臺”,我們現在稱某些臨時拼湊的團體還叫“草臺班子”即源于此。
經常演出戲劇的場地時間久了,便被當地老百姓接受了。每當再有演出時,照舊在此地搭臺唱戲,但畢竟每次的拆拆搭搭,很是麻煩,于是一些演出比較頻繁的地方便構筑了永久性的建筑以便演出需要。在山西的西北部地區,自明代以來,便形成了建筑戲臺的風氣,至乾隆年間,已經出現了村村有戲臺的繁盛局面。江西省在歷史上也是戲劇比較發達的省份,據文獻記載,自宋代開始,城鄉演出就有了相對固定的場所。目前江西省保存至今的老戲臺上千座,最早的是明代宣德年間建造的弋陽灣里西里村的祠堂戲臺。在另一個文化發達的省份山西,目前尚存古戲臺3000多座。其中現存最早的古戲臺就在山西省高平市王報存的二郎廟戲臺,建造于公元1183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宋元時期,在鄉村、城鎮,還活躍著一種可以自行拆卸的戲臺,叫“勾欄瓦舍”。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述:“來時瓦舍,去時瓦解”。意思是說,勾欄瓦舍是一種拆卸自由的演出棚,演出時搭建,結束時拆掉。這種演出形式有點像現在活躍在農村廟會上歌舞團,一輛車子、一座大棚,哪里有演出就在那里搭建,演出結束裝車走人。前段時間市場上出現一種專門的演出車,是財政支持的送戲下鄉專用車,車廂能折疊,展開就是戲臺,可在需要的地方隨時展開演出。
這種勾欄瓦舍在元明時期就被相對固定的戲臺所取代了。我們看《水滸傳》,李逵和其他幾個人在“勾欄”看戲后發生打斗,這個勾欄即是劇場。當然小說話本所描寫的宋代生活圖景實際上是明朝社會生活的寫照,可見在明朝,專門的劇場和戲臺已經固定下來并深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們所說的戲臺實際是對傳統演出場所的統稱。古代文獻中,他們的稱呼其實是五花八門的。例如舞亭、舞庭、舞廳、樂亭、樂廳、樂樓、露臺、戲樓等幾十種。作為戲臺的雛形——露臺,早在漢代就出現了,那是一種在開闊地或庭院筑起的土臺或石臺,漢書中就記載,漢文帝曾想筑露臺一個,但需耗費百金,便作罷了。文帝沒修成的露臺,武帝修成了。據《太平御覽》記載,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令人通天臺以候天神”,此“通天臺”即是一座祭祀、歌舞并用的露臺。經過數千年的風吹雨打和兵蕤戰火,露臺成為文學作品中的一個記憶,現實生活中已經蹤跡難覓。
前些年去河南鞏義康百萬莊園游玩,看到村口有一座早期戲臺,似乎有幾分“露臺”的影子,一個類似于亭子的建筑,上有頂蓋、四柱支撐、四面透空,中間的石臺就是露臺的模樣,雖經千年時光的流轉,依舊如一位騰挪身段、舞動水袖的名伶,淺唱低吟著歲月的變遷。
后來,四面透空的“露臺”多了一面背墻,演變為三面透空,成為“三面觀戲臺”,許多金元時期的戲臺都是這種形制。這些名叫“樂亭”近似涼亭的古戲臺,看似簡單的造型卻有著精巧的構思——藻井。所謂藻井,是中國古代頂棚的一種獨特做法,在屋頂最高處做井,同時裝飾藻、菱、蓮等水生植物,希望能借以壓火。藻井用于戲臺,并非只為炫耀榫卯結構的精巧,更多是為了收攏舞臺上的聲音,起到喇叭擴音的作用。為了增強戲臺的擴音功能,古人可謂下了大工夫,除了利用藻井聚音外,有的戲臺在舞臺下面鋪設水甕擴音。如山西平遙的城隍廟戲臺,這座俗稱“樂樓”的戲臺兩側的地下各埋大號陶甕五口,翁口朝天,蓋上石板,上覆以磚,形成多腔部共鳴區。江南私家戲臺多建于水上,利用水面回音增強效果。陜西丹鳳船幫會館戲樓東西兩側建有耳房,山墻高出上面,墻頂呈波浪形狀,上置墻脊覆以筒瓦,以此提升音效。古人將建筑的實用與功用巧妙地結合起來,于平實之中盡顯智慧。
再后來,戲臺又多了兩面墻壁,只剩下一面透空,這看似不起眼的變化,在戲曲史上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戲劇專家一直認為,“一面觀”戲臺的出現,標志著戲劇藝術的成熟。因為在三面觀看的戲臺上,雖可樂舞相伴,但若要上演劇情復雜、時間較長的戲劇,便不方便向兩側觀眾展示了。
如今這些古老的戲臺成為歷史的見證,他們穿越千年的風華在歲月的時空里慢慢風干,我們只能從出土的碑刻上領略當時的宏盛場面:“至于清和誕辰,敬呈設供演戲,車馬駢集,香篆藹其氤氳,杯盤競其交錯,途格俚詠,傴僂相攜,往來而不絕者,至日致祭于此也。”
三
陳獨秀于1904年在《安徽白話報》上發表《論戲曲》,說“戲館子是眾人的大課堂,戲子是眾人的大教師,世人都是他們教訓出來的”。這番話或許有所夸張,但在特定的環境下,卻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戲曲的社會教化功能。在舊時的鄉村,教育是受局限的,廣大民眾基本上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但他們有一條接受歷史與社會知識的捷徑,那就是看戲,所以有人以“看戲如讀書”來高度評價戲曲的社會功用。古人其實很明白這種功能,并有意識的予以利用。山西省高平市康營村關帝廟戲臺旁邊有段石碑銘文:“式歌且舞以上格在天之靈,下以昭前車之鑒”,可見,古人在修建戲臺時,早就明確了戲臺的社會教化功能。
成千上百年以來,戲曲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廣泛傳播,各地都有自己喜聞樂見的劇種,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世紀80年代,中國戲曲有360多個劇種。這些劇種雖語言不盡相同,曲目、唱腔大同小異,但惟一沒有差異的就是他們所傳承的儒家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核心道德觀。隨著舞臺上水袖舞動,粉墨登場的生旦凈末丑用聲腔和身段演繹古今事,出入鬼門關,仁、孝、禮、悌、廉、恥被生動地展示出來,他們用最樸素的情感、最直觀的表達方式教育廣大民眾,使他們明白了良善忠奸、信義智勇,使他們了解了歷史,懂得了國法,承受了倫理。這戲臺就是最生動的學堂。隨著時光的流轉,戲曲藝術慢慢失寵,承載他的戲臺漸漸坍塌、頹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正是這一座座戲臺維系了底層社會的治理秩序,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道德規范。
四
在我的家鄉,河南賒店古鎮,還有一座老戲臺,是全國現存最華美的戲臺——山陜會館懸鑒樓。
賒店古鎮曾是“地瀕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豫南巨鎮,是萬里茶道的水陸中轉站。據清光緒三十年《南陽縣志》記載:“育水以東唐泌之間賒店亦豫南巨鎮也,在城東北九十里。”清乾隆、嘉慶年間商業興隆,水運發達,南通荊楚,北達幽薊,東連閩浙,西接雍涼,為中原、江南數省貨物集散之商埠。鼎盛時期,全國有南九北七共16省商人在此經商,鎮內流動人口達十三萬之眾。其中,最有成就的商人要數晉陜之商人,他們耗費巨資,歷時78年,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山陜會館,作為“答神庥、睦鄉誼、通商情”的場所。懸鑒樓就是會館的戲樓,清嘉慶元年始建,道光元年竣工,歷時25年,整座建筑錯落有致、氣勢恢宏,被譽為“華夏戲樓建筑典范之作”。戲樓高30米,東西寬18米,分為上中下三層,為一體兩面三重檐歇山式樓閣建筑,上覆琉璃瓦屋面。西南為山門,面北為戲臺,正對會館的核心建筑——大拜殿。戲樓斗拱交錯,層層疊疊,生動逼真,環樓上下布滿了木石雕刻圖案作為裝飾,替雀、藻井的裝飾更是精美絕倫,雄偉中見玲瓏剔透,細節中顯巧奪天工。在全國眾多的戲樓中,分三層的卻不多見,懸鑒樓是除北京故宮暢音閣、頤和園德和園之外國內惟一的三層戲臺。暢音閣和德和園是皇家戲樓,而普通鄉野之上的賒店山陜會館懸鑒樓分為三層,本身就是奇跡,當然這與慈禧將這里設為第七行宮有關,否則事關皇家規制,主事者斷不可擅自妄為。
戲臺高1.7米,寬12米,中間由四根大方石柱支撐,臺頂有四座雙層大出檐。后翹屋角的單檐歇山式屋頂,高于前臺,呈三重之勢。樓正中二層飛檐之下高懸巨匾,上書“懸鑒樓”三個大字。“懸鑒”語出《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把戲樓比作高懸明鏡,可見戲曲的功效完全超越了娛樂的本意。戲臺正中懸掛有“既和且平”的金字匾額,戲臺柱面鐫刻兩副對聯,內聯為: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無差。外聯為:還將舊事從新演,聊借緋優作古人。以戲為主題,把戲臺的深層內涵闡釋得深刻到位。如今山陜會館游人如織,懸鑒樓作為會館的重要部分,以其精美絕倫的建筑藝術受到游人的廣泛贊譽。
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傳承著文明,在歷史的長河里生生不息。戲曲與戲臺相伴而生,相隨而長,就像是孿生的姊妹。一座座戲臺既是歷史的參與者,更是見證者,闡說著歷史的風霜雨雪,演繹著魂牽夢縈的歷史傳說。“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歷史的推進、時代的變遷,隨著電影院、劇場的出現,隨著電視和網絡的普及,那一座座散布在鄉間、城市,閱盡千年滄桑的古戲臺,在歷史的塵埃里沾滿蛛網和灰塵,正寂寞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