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
要想改革能啃下“硬骨頭”,同時又不“犯顛覆性錯誤”,改革如何破局,即尋找突破口就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對深水區的改革,應有堅定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從形成改革的共振效應,以及為未來改革奠定基礎的角度來看,用反腐手段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籬,是改革最有力的突破口之一。改革之所以深入不下去,除了陳舊觀念的制約外,無外乎是在需要改革的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利益,而這些利益為某些人或群體所占有,他們中有的人占有利益的方式又往往有失公平。故通過強力反腐,能夠打開這個堅硬的利益外殼,沒有了利益的阻梗,或這種阻梗大為減輕,改革也就容易推進下去。
第二個突破口是加強法治建設。要使法治在社會生活中真正起到作用,使每個人在內心真正敬仰法律,就必須改變目前對法律的實用主義態度,通過對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例的公正判決,確立法律在國家公共生活和公共治理中的最高權威。
第三個突破口是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改革是全民的事業,而不是哪個人、哪個群體的事業。盡管對改革強調頂層設計,但頂層設計主要針對的是改革的部門化現象,它決不意味著少數群體把持改革的話語大權,來決定多數人在改革中的命運,決不意味著排斥底層和民眾對改革的參與。改革要想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民眾就必須有對改革的建言權,要參與對改革的設計。否則,民眾對改革抱一種漠然態度,這樣的改革勢必會“雷聲大雨點小”。
第四個突破口是推進更大程度的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中國前期改革的一個經驗是,在內部改革無力推進時,借用外部力量倒逼和推進改革。這個方面的典型就是加入WTO,沒有對入世的焦慮,中國不可能有目前這么大力度的開放。未來的改革也需要以對外的開放來促進打破壟斷,規范政府的行為。
最后一個突破口,是強化媒體和輿論對國家機器和公權力的監督。沒有監督,必生惰政和腐敗,人民的權益就必受損。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