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林
日常生活中,頗多人對哲學了解甚少,誤解紛呈:或者以之為高深玄昧,神秘莫測,乃玄妙之學,敬而遠之;或者視之為抽象晦澀,枯燥乏味,乃無用之學,棄而遠之。其實,哲學雖高深但不神秘,抽象并不枯燥,玄妙并非無用。哲學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對于廣大干部職工來說,我們的工作更離不開哲學。為此,擬略敘陋見。
哲學是什么?
“哲學”這個概念,最早源自古代希臘,本意是愛智慧。所謂“智慧”,就是對諸如“宇宙何來何往”“世界何動何變”“人生何追何求”等終極性問題的思索與回答。因此,哲學以其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而呈現(xiàn)為人類對世界的一種獨特把握方式。
在智慧之愛中,先哲以對世界終極性問題的追問而得到一種關于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與根本觀點,并予以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地整理,逐步形成作為一種思想理論和學說構架的哲學。哲學的基礎與核心在于思。歷史上,面臨大致相同的世界終極性問題,不同哲學家有著不同的思考和回答,其思考過程與回答方式最終積淀為一種獨特的哲學思維方式。在哲學之思中形成的世界認知與思維方式,常以“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人為什么去行動?”“行動需要哪些條件?”“人該如何去行動?”“行動成效怎樣?”等思想認識和行為意志,潛移默化地左右人的行為實踐。就此而論,哲學也表現(xiàn)為一類獨特的行為方式,進而展現(xiàn)為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
故而,從研究對象和內容來看,哲學首先是一種人類把握整個世界之產生、發(fā)展、變化及其規(guī)律的世界之學(即世界觀和歷史觀);其次是一種理解人生之本質、目的、意義與追求的人生之學(即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是一種影響人之生活方式、指導人之行為實踐的方法之學(即方法論)。歸根結蒂,哲學就是一種對自然世界、社會歷史、人生過程、思想活動等領域終極性問題不斷探索、思考和解答的智慧之學。崇尚智慧,熱愛智慧,追求智慧,運用智慧以實現(xiàn)智慧人生,這就是哲學的自由性、純粹性與神圣性所在。
哲學有何用?
在不少人眼中,哲學是無用之學。然而歷史上,諸多偉人都非常重視哲學。馬克思坦承:“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陳云說:“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生受用。”李瑞環(huán)在其《學哲學用哲學》中指出:“哲學是明白學、智慧學,學懂了哲學,腦子就靈,眼睛就亮,辦法就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那么,哲學究竟是否有用呢?
哲學是有用的。但根本上講,哲學之用是一種無“用”之用。所謂的哲學無“用”,一是指在用的范圍上,它并非專門適用于某特殊行業(yè)或領域,因而沒有具體的針對性;二指在用的成效上,對它的運用不如對某些特殊知識技能的運用,能夠直接給人帶來金錢或名利;三指在用的見效周期上,運用哲學的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不如運用某些特殊知識技能的成效來得那般直接和快捷。其實,無“用”而無所不用,此乃哲學之大用。與其說哲學無用,倒不如說不會用哲學。
哲學具有求知、導世和安靈三大功用。所謂求知,就是哲學能以其不懈探尋世界終極奧秘的智慧之愛,促使人去追求關于世界之本質與規(guī)律的真理性知識。所謂導世,是指哲學以其對世界、社會、歷史和人生的本質認知與規(guī)律把握,實現(xiàn)對世事的導向、人生的指引和行為的規(guī)范。所謂安靈,則指哲學借助其求知和導世功能,能使渺小而有限的人在廣袤而無限的宇宙世界中良好地安身立命,立身處世,最終安頓與撫慰人的心靈。簡言之,哲學之用就在于能讓人站得更高,望得更遠,想得更全,看得更透,感受更深,做得更妥,活得更好。在最根本的意義上,哲學就是人學,能使人成為符合人之本質與特性的真正的人,作一個明白人、道德人和高雅人。
干部職工應具備哪些哲學素養(yǎng)?
鑒于哲學如此重要,廣大干部職工有必要具備一些基本的哲學素養(yǎng)。哲學素養(yǎng)主要包括哲學方面的知識理論素養(yǎng)、精神態(tài)度素養(yǎng)和思維方式素養(yǎng)三大類。其中,哲學知識理論素養(yǎng)要求對哲學史上的哲學流派、代表性哲學家、主要哲學問題、重要哲學思想等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哲學精神態(tài)度就是哲學在智慧之愛中體現(xiàn)出來的探索精神、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哲學思維方式素養(yǎng)則指哲學在智慧之愛中長期積淀而成的,關于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活動展開方式。
三者之中,后兩者可能對干部職工更為重要。其中,哲學精神態(tài)度素養(yǎng)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勇于探索工作對象的本質與規(guī)律,敢于懷疑現(xiàn)有工作理念與目標,善于批判既有工作思路和制度,勤于反思工作過程與成效,樂于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與方法。當然,其中懷疑的目的不是消解和破壞,而是通過懷疑去確定真正合理之物。批判也不是消極的批評與指責,更非不服管理而任意妄為,而是運用理性深入謹慎地剖析與考察,以促進積極的建設和完善。據此,哲學精神能使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不迷信,不盲從,不淪為“應聲蟲”或“算盤珠”,不墨守成規(guī)而固步自封。相反,它有助于我們成為一個有認知、有想法、有創(chuàng)造、有行動、有成效的人。
哲學的大用主要緣于其思維方式。與常識思維方式重感知追求現(xiàn)象、科學思維方式重檢驗追求確定的特點不同,哲學思維方式重抽象追求本質。作為一種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思維工具,它對人之思想活動的影響機理和對人之行動實踐的指導方式,恰似春雨般隨風潛入夜而潤物細無聲。所以,哲學不是現(xiàn)成的答案,而是對答案尋求的指引,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哲學思維方式得自于長期哲學思考活動的沉積。縱覽中外哲學史,不同哲學派別在不同的哲學思考中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思維方式。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方式有著顯明的正確性、合理性與有效性。這種唯物且辯證的思維方式,包括唯物性思維和辯證性思維兩大方面。其中,唯物性思維主要展現(xiàn)為,在思想活動中重視現(xiàn)實,而不是忽視、甚至違背現(xiàn)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而實事求是,而非異想天開且任意妄為。辯證性思維主要表現(xiàn)有三:一是綜合性思維,它指從直接與間接、必然與偶然、外在和內在等多種視角把握事物與他物、乃至整個世界的關系,全面而不是片面地認知事物。二是發(fā)展性思維,則指始終以發(fā)展變化而不是靜止僵化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隨時注意時間、地點、環(huán)境、條件和事物本身的變化,從而與時俱進。三是分析性思維,意指有針對性地剖析事物:既解剖其各種內部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質與根據,也考察其各種外部矛盾,認知事物的環(huán)境與條件,從而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動變的原因與結果、過程與規(guī)律。
干部職工應如何培養(yǎng)哲學素養(yǎng)?
良好的哲學素養(yǎng)有利于個人豐富知識,改進思維,推動工作,提升形象,充實人生,完善自我。培養(yǎng)和提升干部職工哲學素養(yǎng),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是多讀書,多學習。哲學直接展露為一種知識理論。中外兩千六百多年來的各類哲學知識無不蘊藏在諸多哲學典籍中。因此,走進哲學,提升哲學知識素養(yǎng),首先需要閱讀一些哲學書籍。哲學書籍大致包括創(chuàng)造性的原文著作、解讀性的研究著作、介紹性的科普著作、應用性的實例著作、消遣性的暢銷著作等類別。這幾類哲學著作的專業(yè)性、抽象性、深刻性和枯燥性依次遞減,而業(yè)余性、形象性、淺顯性和趣味性則依次遞增。非專業(yè)人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適當選擇。無論哪類哲學書籍,只要去閱讀,必能有所收獲。
二是多追問,多思考。在知識理論的背后,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反復進行而不斷深入的尋思過程。沒有思考就沒有哲學。因此,要提升哲學的思維方式素養(yǎng),就要在閱讀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總體說來,哲學思考是一個深入追問、全面考量、多方比較、綜合取舍進而大膽創(chuàng)新的過程。它要求我們多從本來狀態(tài)、實際狀態(tài)和應該狀態(tài)去看待事物,凡事多問一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如何好”。只要常常進行這類思考,我們定能見解更深刻,看法更全面,思維更清晰,思想更活躍。
三是多運用,多實踐。哲學雖高于現(xiàn)實,但根本上來源于現(xiàn)實并指導現(xiàn)實。離開現(xiàn)實,哲學就喪失了生長土壤,哲學思維就失去了存在價值。哲學應當化學術于生活之中,內化在每個人的生命活動中,成為與個體生活緊密相連的現(xiàn)實生命力。因此,提升哲學素養(yǎng),有必要多將哲學思維運用于具體工作,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檢驗和體會、總結和深化。應該指出,真正的哲學之所以能高于現(xiàn)實并超越現(xiàn)實,是因為它在關照現(xiàn)實的過程中總能與現(xiàn)實保持一定的距離,所謂冷眼看世界。與現(xiàn)實走得太近,人很容易隨波逐流,迷失雙眼,喪失自我。當前社會,雖然哲學宣傳需要消除距離,但哲學思考可能需要距離,哲人也更需要靜心。
時至今日,哲學已不再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專為精神貴族或學院精英所壟斷的理論。相反,哲學應該走進大眾生活世界的一切領域。人從未離開過哲學而生活,區(qū)別僅僅在于每個人對哲學的自覺與否和興趣不同。哲學理論深邃,道理通俗,但內化不易,運用更難。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的哲學素養(yǎng),需要一個逐步而漫長的過程。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