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鄧卉+馬謂彬
人物簡介:
張國,男,漢族,1969年12月出生,廣西博白縣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留美博士后,院科研部部長,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系病分會青年委員暨肝膽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學分會委員、美國癌癥學會會員、廣西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從醫20年,致力于對慢性肝病的分子發病機制及其現代治療技術的深入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他負責或參與肝病有關科研,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鈣敏感性IRE1酶“門控”作用對肝癌細胞自噬生存/死亡轉歸的影響及藥物干預研究》、國家自然基金地區基金項目《肝星狀細胞自噬影響肝纖維化進程的分子機制及藥物干預研究》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留學歸國人員項目《促進肝星狀細胞自噬:抗肝纖維化治療新視角》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15項,獲得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一等獎及廣西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SCI論著18篇,使自治區人民醫院乙肝肝硬化的診治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該院消化內科成功申報國家臨床重點???、提高廣西消化內科疾病的診療水平作出突出貢獻,他先后多次榮獲區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醫院“科教興院拔尖人才”、優秀醫師和優秀碩士生導師等光榮稱號,2013入選廣西第十六批“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
“肝臟就像人體衛士,我所做的研究,就是如何幫助這個‘衛士篩選肝病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控制患者病情惡化?!睆垏┦空Z調平靜,但我們依然能探尋到一顆躍動的赤子之心——張國在2003年遠赴美國做醫學博士后研究,2008年,他婉拒弗吉尼亞聯邦大學保留的職位,毅然回到祖國,回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在消化內科醫生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仁心仁術。
“我跟肝病鉚上勁,一定要找到規范診療的路徑”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代謝中心,許多物質和營養素都在肝臟進行合成、分解、轉化、儲存;肝臟也是人體最重要的血液凈化和解毒中心,還是人體的防御中心,具備吞噬、殺傷及清除致病微生物及抵御病原體入侵等功能。
當人的肝臟發生病變,將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并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與經濟負擔。幼年時,張國曾親歷家人因肝病早逝的錐心刺痛,從此立志學醫。1993年,張國以優異的成績從武漢同濟醫科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廣西,進入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工作。
在臨床診治中,張國遇到大量諸如治療肝硬化無特效藥、慢性乙肝患者用藥過程中容易出現耐藥及停藥反彈等難點、疑點問題,還遇到一個讓他至今難以釋懷的突發病例——一位肝病患者因食管曲張大出血,而當時我區醫技水平無法迅速救治,家屬悲痛欲絕只得當場將病人移至床下“送別”……
張國說:“那一天,我深受刺激,因為6歲時,我就是這樣送走至親。我當時就決定跟肝病鉚上勁,一定要找到規范診療的路徑,摸清肝病引發的各類并發癥的原因及治療方法,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p>
張國堅持以服務臨床為導向,以科研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抓手,無論是正常工作日的空閑時間,還是節假日休息時間,他大多泡在病房、實驗室或圖書館,結合臨床病例,不斷查找資料、翻閱文獻、實驗監測,刻苦鉆研疑難問題。1997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攻讀碩博研究生,師從全國著名肝病專家王天才教授,針對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的分子發病機制及現代療法,進行深入系統的學習與研究。2004年,張國又公派自費到美國威斯康星醫學院藥理毒理系、弗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學院藥理毒理系繼續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抗實體瘤新藥藥物研發,并在藥物誘導肝細胞自吞噬的分子機制、新型鈣信使在疾病中的作用等領域作深入探索和研究。
2008年,張國結束在美國的研究工作,回到自治區人民醫院,他說:“我們學到新的診療技術,用來幫助祖國和家鄉的肝病患者,是一個醫生的天職。”
2009年,張國率先提出了調節肝星狀細胞自噬可能有治療肝纖維化作用的假說,并獲得國家自然基金資助,為開發新的安全有效的靶向性抗肝纖維化藥物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張國還全身心投入對慢性肝病的分子發病機制等相關問題的研究,為尋找臨床疾病診斷的標志物及藥物治療靶點提供科學依據,并提出,無論病毒性感染的乙肝、丙肝等各類肝炎,還是酒精肝、脂肪肝、藥物或自身免疫性代謝等原因造成的肝臟損傷,肝纖維化都將是這些慢性肝病必經和共有的病理特征。
而過去臨床上診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是“肝穿”(即肝組織活檢)。但多數肝病患者因“肝穿”傷痛而畏懼檢查,由此延誤病情。如何尋找一種無創、能早期準確檢測出肝纖維化程度,以便及早對肝病進行介入治療,達到有效遏制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肝癌方向惡化的方法,成為擺在眾多肝病專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張國克服各種困難“直撲”這個難關。2010年,張國在廣西率先引入無創性肝纖維化診斷技術,不僅可準確地對肝纖維化程度進行分級診斷,更重要的是減輕患者“肝穿”的巨大痛苦。目前,此項技術已在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廣泛應用,每天至少有20名以上的病人得到早期診斷和對癥治療。
乙肝在我國是常見病,核苷類似物已廣泛運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療,但有可能誘導病毒突變。檢測使用這類藥物的乙肝患者的病毒情況,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特別是傳統基因芯片法需依賴價格昂貴的儀器,導致大部分臨床單位無法推廣應用,患者的治療陷入被動,嚴重者危及生命。
“攻克這個診療檢測的瓶頸,才能真正為乙膽患者找到規范治療的途徑?!睘榇?,張國聯合區內外多家單位進行科研攻關,成功完成乙肝病毒核苷類似物耐藥突變檢測生物傳感器基因芯片的研發,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產品已通過全國多個醫療中心臨床試驗,為解決乙肝患者耐藥診斷及合理用藥選擇提供了快速、準確、簡便、價廉的工具和方法。
我國肝癌發病率高居世界之首,而慢肝肝硬化是否會發展至肝癌與患者體內的肝炎病毒水平能否有效抑制密切相關。張國在美國進行博士后研究期間,曾具體負責和參與3項美國國立衛生院和國家癌癥研究院的重大課題,尤其在抗實體瘤新藥研發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績。他還參與第一種口服抗肝癌藥物——索拉非尼的臨床前研究及I期臨床試驗。該藥物已于2007年被批準進入臨床使用,目前證明是能有效延長肝癌晚期病人生命的藥物。endprint
張國還積極參與和倡導慢性肝病的規范化治療,針對不同的病人采取個體化診療方案,以提高抗病毒治療的療效,降低耐藥比率,從而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節省患者的醫療費用,使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慢性肝病的診治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造福無數肝病患者。
如今,張國負責或參與多項國家級肝病有關的科研,這些研究成果,為肝病治療領域開展臨床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礎。
張國把自主創新科研成果或引進的新技術成功推廣應用到臨床上,大大提高了慢性肝病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并發癥,延長患者生命,并使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成功申報國家臨床重點??疲袑嵦岣吡藦V西消化內科疾病的診療水平。
“當一個醫生,仁術是基礎,而仁心是根本”
張國現擔任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是醫院科研部部長,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系病分會青年委員暨肝膽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科研管理學分會委員、美國癌癥學會會員、廣西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
“這些頭銜之外,我更看重自己消化內科醫生的職責,當一個醫生,仁術是基礎,而仁心是根本?!睆垏孕腥缫唬鳛閷W術帶頭人,他日常工作繁忙,科研教學任務重,除了上班時間出診、查房外,他還經常利用周末和休息時間到病房查看病人。
南寧市淡村路有位退休女教師,患慢性乙肝20多年,曾輾轉求診多家醫院,出現肝腹水等惡化癥狀。轉診自治區人民醫院后,張國經過細致看診,發現患者對用過的藥物已產生耐藥性,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逐步控制患者病情,使患者重新安定生活。有一位乙肝患者,經張國科學規范地綜合治療,3個月后復查其肝功能恢復正常,治療10個月后獲得乙肝表面抗原保護性抗體,患者感激地對張國說:“你讓我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苯陙恚S多危重病號在張國有效的搶救下轉危為安,許多患者在他精心治療中身心康復。
“慢性肝病容易反復,治療周期長,醫療費用高,給病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我們作為醫生,不但要想方設法減輕病人的病痛,還要盡可能縮短病人候診及住院時間、減少病人診療費用?!倍嗄陙?,張國堅持在治療中做到因人施治,因需施治,合理檢查,合理用藥,盡可能減輕病人負擔。
無論病人貧富貴賤,張國堅持一視同仁。
一位患肝硬化并腹水的農村女患者,因并發嚴重感染被家人送到消化內科住院,經救治病情穩定出院后,患者定期到門診指定找張國復查,張國都耐心應答。
張國的仁心仁術深深感動了患者,得到眾多患者的交口稱贊。一位蘭姓患者特別寫來一封感謝信:“張國主任不但醫術好,而且醫德高,把病人當親人。他知道我是一名普通退休職工,工資低,而且慢性病需要常年服藥,藥費負擔困難。他根據政策規定,幫助我申請辦理慢性病治療證,每個月的藥費可減輕800多元,解決我沒錢服藥的問題……”
一位1996年就患肝硬化并腹水的病人,曾到多家醫院就醫并被預言最多能活5年至7年。后來這位病人經張國精心而科學規范的治療,存活15年。期間,病人家屬已記不清病人住過多少次、多少天醫院,但他們清楚地記得病人曾下過13次病危通知書,都被張國等醫技人員搶救過來。15年里,不管是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日,不管白天還是黑夜,病人或其家屬打電話向張國咨詢,每次張國都耐心傾聽、耐心解釋。當發現病人有厭世情緒時,張國細心開導,增強病人堅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病人過世后,其家屬對張國仍然心懷感激:“張國醫生是個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他為人謙恭,心底平和,把他人放在心上,把病人視為親人,他就這樣贏得人心,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乙肝并不可怕,全社會都有責任共同應對而不是歧視”
“目前我國有慢性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1億人左右,但大家沒必要恐慌,只要規范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睆垏鎸ι鐣嫌行┤说摹翱忠野Y”,從一個專業醫者的角度予以“矯正”。
張國告訴我們,乙肝之所以難以治愈,是因為乙肝病毒會不斷復制,并跑到細胞核與人的染色體合并,因此難以清除,導致許多病人心存恐懼。
一個年輕男子平時工作積極認真,但到了適婚年齡,他不敢接觸女子不敢談戀愛,單位領導知道他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隱情”后,帶他來到自治區人民醫院。張國看了這個男子的相關檢測報告,耐心地向他解釋:“首先不要恐慌,如體內乙肝病毒處于免疫平衡狀態,沒有明顯炎癥,只要保持科學動態監控,乙肝病毒攜帶者也許一生也不會發病,有些病人還會在發病后自愈。所以,你可以正常生活、好好戀愛結婚生子。”
張國的話真正讓年輕男子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他走出醫院,也從此走出心靈的灰霾。
1998年,一種乙肝治療藥物核苷類似物在美國問世,使乙肝治療發生根本性轉變,曾被病人稱為“救世主”,張國將藥物引進回國并運用到臨床,這個藥能阻斷乙肝病毒的逆轉,但如果醫生或患者濫用,會造成患者耐藥導致出現并發癥,“救世主”變成“攔路虎”。
針對這個“新癥”,張國傾盡心力,研發新的醫技對策,根據臨床病毒變化,加上自主研發的乙肝病毒核苷類似物耐藥突變檢測生物傳感器基因芯片進行檢測,能夠早期發現病人出現耐藥癥狀,便于及時調整藥量,保持病人最佳療效,維持病人的生活質量。
當前,社會上有些人歧視乙肝病毒攜帶者或乙肝患者,張國鄭重地說:“乙肝并不比車禍死亡的人更多,我們的恐慌或隔膜是不科學、非道義的。只要對癥治療、規范治療,持之以恒,并對危重病人及時監控病情,保持人體和社會的平衡機理,才能安居樂業。我希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p>
在挺進肝病治療“高地”的征途中,張國不用揚鞭自奮蹄,相信他和他的團隊能跑贏時間,贏得更多的生命喝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