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娜,王偉科,宋吉玲,閆 靜
(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菌種站,浙江杭州 310024)
廢竹屑發酵時間與用量對竹蓀生長發育的影響
陸 娜,王偉科,宋吉玲,閆 靜
(杭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菌種站,浙江杭州 310024)
對竹蓀培養料和配方分別設置不同發酵時長及廢菌包添加量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培養料發酵45d時,竹蓀菌絲生長速度最佳,為0.36cm·d-1,菌絲潔白,粗壯,長勢好;添加5%廢菌包的竹蓀栽培料可在保證產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廢竹屑;竹蓀;發酵時間;栽培配方
竹蓀,別名竹參、面紗菌等,目前已記載的有9個種,可食用和藥用的有棘托竹蓀、長裙竹蓀、短裙竹蓀等[1],栽培原料以竹、樹木、秸稈及野草類為主,主要生長于竹林、竹闊葉混交林中[2]。杭州地區有著豐富的竹類資源。據調查,杭州市竹林面積141.75hm2,全市竹資源分布廣泛,市區及靠近城區的富陽、臨安、余杭、蕭山均有分布。同時,竹材用途廣泛,杭州市的竹類加工制品與我國的工業、農業、文化、音樂、藝術等領域密切相關[3]。杭州地區的淳安,富陽等地都有很多竹類加工廠,隨著竹類加工業的發展,因此而產生的廢竹屑的處理成了難題。若能依托杭州地區優良的竹地資源,利用加工產生的廢竹屑栽培竹蓀,則杭州地區竹蓀的發展前景極為寬廣。
目前利用廢竹屑栽培竹蓀的關鍵點在于培養料,培養料的處理直接影響竹蓀的菌絲生長速度和產量[4]。本試驗通過設置不同的竹蓀培養料堆置發酵時長和不同栽培配方,研究對竹蓀菌絲生長速度、產量等的影響,旨在探尋最佳竹蓀培養料處理方式及生產配方。
1.1 材料
菌株為棘拖竹蓀。原種配方為竹屑80%,麩皮20%,加碳酸鈣1%,加糖1%。其他材料有廢竹屑、棉籽殼等培養料配方。
1.2 方法
1.2.1 竹屑的發酵時長處理
設6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竹屑發酵時間分別為:處理1不通過堆置發酵,處理2堆置發酵15d,處理3堆置發酵30d,處理4堆置發酵45 d,處理5堆置發酵60d,處理6堆置發酵75d。堆置時先將廢竹屑過篩,挑去較大和鋒利的竹塊,水分含量保持在70%左右,噴灑0.3%的石灰水,用薄膜將其遮蓋使其自然發酵。當中心料溫達60℃左右時,開始第1次翻堆,以后根據不同處理的情況,每隔7d翻堆1次[5]。將發酵好的竹屑培養料按原種配方常規制作,通過測定竹蓀原種菌絲生長速度及長勢,分析最佳的堆置發酵時間。1.2.2 栽培料配方試驗
根據竹屑發酵時長試驗結果,選取最佳發酵處理后的竹屑制作竹蓀生產栽培料,設6個配方處理,每處理用干料50kg。配方1為80%竹屑,配方2為75%竹屑+5%廢菌包,配方3為70%竹屑+10%廢菌包,配方4為65%竹屑+15%廢菌包,配方5為60%竹屑+20%廢菌包,配方6為55%竹屑+25%廢菌包。各配方均加8%棉籽殼、10%麩皮、1%碳酸鈣和1%糖。竹蓀菌種發菌完成后鋪料播種,選擇土質良好的田塊,將不同配方的培養料直接鋪于地面,料厚20cm,長度8m。將竹蓀菌種掰成5cm見方,按梅花型分布,每隔10~20cm播種1穴,播后蓋少許培養料,覆土厚度20~25cm[6],最后在表面覆蓋遮陽網進行露天栽培,觀察不同培養料配方的菌絲生長速度、長勢,統計出菇產量,分析最佳培養料配方。
2.1 培養料發酵時長
從表1看出,處理4(培養料發酵45d)的竹蓀菌絲生長速度最佳,為0.36cm·d-1,菌絲潔白、粗壯,長勢好,其次是處理3和5,菌絲生長速度分別為0.35和0.34cm·d-1,效果最不理想的是處理1(對照),僅為0.20cm·d-1,菌絲生長極為緩慢,菌絲稀疏,長勢差。通過發酵處理的5個培養料的日均長速均顯著高于對照,各處理間存在顯著差異,表明竹蓀培養料必須通過發酵處理,最佳發酵時間在45d左右。
2.2 培養料配方
從表2看出,在不添加廢菌包的情況下,配方1在菇蕾期、出菇期和產量上的表現最好;配方2添加了5%廢菌包,在發育期上略慢于配方1,但產量上相差不大;配方6因添加了25%的廢菌包,影響了培養料的營養成分,產量最低,長勢差。試驗表明,在竹蓀栽培料中可以添加5%左右的廢菌包,既降低生產成本,又保證了產量。

表1 不同培養料發酵時長對竹蓀菌絲的影響

表2 不同培養料配方對竹蓀發育期及產量的影響
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采用發酵45d的廢竹屑栽培竹蓀比未發酵及其他發酵時長處理的提前出菇,且長勢好,產量高。竹蓀栽培料配方中添加5%廢菌包,雖使發育期略慢于對照,但產量相差不大。在實際生產當中可考慮添加5%左右的廢菌包以降低成本。
[1] 卯曉嵐.中國大型真菌[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
[2] 何立群.竹蓀的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2003(11):9-10.
[3] 袁德培.竹蓀的研究進展[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6,23(4):39.
[4] 張發備.竹蓀發酵料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學,2011(2):45.
[5] 黃純燦.發酵料栽培竹蓀新技術[J].浙江食用菌,2008,16(5):40-41.
[6] 雷銀清.竹蓀高產優質栽培新技術[J].中國食用菌,2006(5):59-60.
(責任編輯:張瑞麟)
S646
A
0528-9017(2014)08-1180-02
文獻著錄格式:陸娜,王偉科,宋吉玲,等.廢竹屑發酵時間與用量對竹蓀生長發育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14(8):1180-1181.
2014-03-31
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CARS-24)
陸 娜(1983–),農藝師,主要從事食用菌科研及推廣工作。E-mail:lulu_8387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