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佳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
3種黑松落針病影響因素調查
何一佳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58)
為了明確坡度、胸徑、密度等因子對黑松落針病的影響,采用樣方法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胸徑小于10cm的發病率最高,為35.5%,胸徑大于30cm發病率最低,為4.0%;密度大于2500株·hm-2發病率最高,為26.8%,密度小于1000株·hm-2發病率最低,為8.0%;陡坡發病率最高,為23.1%,平坡發病率最低,為7.2%。
黑松;落針病;密度;胸徑;坡度
黑松(PinusthunbergiiParl.)為松科植物,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沿海諸省普遍栽培[1]。黑松為著名的海岸綠化樹種,可用作防風、防潮、防沙林帶及海濱浴場附近的風景林,行道樹或庭陰樹。在國外亦有密植成行并修剪成整齊式的高籬,圍繞于建筑或住宅之外,既美化又有防護作用。黑松不僅是風景名樹,還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風沙,也是很好的建筑木材和工業原料。黑松木材有松脂,紋理直或斜,結構中至粗,材質較硬或較軟,易施工,可供建筑、電桿、枕木、礦柱、橋梁、舟車、板料、農具、器具及家具等用,也可作木纖維工業原料[2-3]。嘉興分布著大量的黑松,但是最近幾年,松落針病有逐年增大的趨勢,影響生長。鑒于此,根據工作實踐,筆者對黑松落針病的幾種影響因素進行調研,以期為黑松落針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參考。
1.1 調查地概況
調查地位于海鹽縣,地理坐標30°21′-30°28′N,120°43′-121°02′E,東瀕杭州灣,西南鄰海寧市,北連平湖市和秀洲區。海鹽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5.9℃,年平均高溫累計日數明顯低于長江中下游同緯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mm,全年無霜期約為240d,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919h。
1.2 調查方法
對海鹽縣境內普遍發病的黑松進行全面調查,采用隨機抽樣調查和路線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樣方大小為30m×30m)記錄各樣方內黑松健康株數和不同發病等級的株數,同時調查坡度、胸徑、密度等因子[4-6],計算黑松落針病的發病率。
2.1 黑松胸徑與松落針病的關系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顯示(表1),胸徑不同,發病率也不相同,其中胸徑小于10cm的發病率最高,35.5%,其次胸徑10~20cm的發病率也較高,為12.1%,胸徑大于30cm發病率最低,為4.0%。說明幼林發病率高,隨著林齡的增加,發病率降低。

表1 胸徑與松落針病的關系
2.2 林分密度與松落針病的關系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顯示(表2),每公頃密度大于2500株的發病率最高,為26.8%,密度小于1000株的發病率最低,為8.0%。

表2 林分密度與松落針病的關系
表2說明,密度影響黑松落針病的發生,主要原因在于落針病病菌多數以菌絲體或子囊盤在落地針葉上越冬,有的在樹上針葉越冬,翌年3-4月間形成子囊果發育成熟,4-5月產生子囊孢子[7-8]。遇雨或潮濕條件,子囊果吸水膨脹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從氣孔侵入,潛育30~60d。密度大的情況下,林內濕度大,為子囊孢子的釋放提供了便利條件,導致發病率提高。2.3 坡度與松落針病的關系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顯示(表3),坡向對黑松落針病有顯著影響,陡坡發病率最高為23.1%,平坡發病率最低為7.2%,緩坡發病率介于二者之間。

表3 坡度與松落針病的關系
表3說明,坡度不同,黑松落針病發病率也不相同,隨著坡度的增大,發病率增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隨著坡度的增加,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變薄,養分流失,造成土壤貧瘠,林地干旱,黑松生長不良,導致發病重;第二,山地坡度大,容易造成黑松根系裸露,導致植株缺水而生長勢不良,抗病性下降。
調研結果表明,則林分密度、胸徑及坡度對松落針病的發生有明顯影響。一般情況下,林分密度大、林齡小、坡度大則發病重,反之發病輕。當然,影響黑松落針病的因素還有很多,如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除地形因子和林分條件外,林內衛生情況、土壤、生物、人為因素等也對該病的發生有影響,只是影響程度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綜合因素的結果。因此,為更好地防治黑松落針病,對其他因子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 尚瑞琴,焦永社.黑松山地育苗技術[J].山西林業,2013(1):23-24.
[2] 徐書民.秦嶺林區黑松天然更新調查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07(4):67-69.
[3] 舒金平,潘涌智.黑松主要種實害蟲種類及發生危害調查[J].植物保護,2007(1):12-13.
[4] 趙寧寧,廉玉國,殷學國,等.油松落針病與立地條件關系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13(8):23-24.
[5] 曾智浪,劉志軍.立地條件對油茶病情指數的影響[J].內蒙古林業科技,2013(1):3-4.
[6] 唐繼城.立地條件對馬尾松人工林病害的影響[J].四川林業科技,2012(6):78-79.
[7] 肖秋玲.松落針病的發病規律與防治[J].林業實用技術,2002(2):17-18.
[8] 黃翠琴.松落針病藥劑防治試驗[J].福建林業科技,2004(3):34-35.
(責任編輯:張瑞麟)
S763.1
A
0528-9017(2014)08-1211-02
文獻著錄格式:何一佳.3種黑松落針病影響因素調查[J].浙江農業科學,2014(8):1211-1212
2014-03-17
何一佳(1981-),女,在讀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heyijia20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