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琪兒
每次新年,媒體報紙上都會發表關于“理想”,“夢想”,“幸福”,“正能量”等詞匯,滾燙而美好,而與此同時,身在異鄉的我們也開始“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經濟不景氣的英國,超市中的物價一直在悄悄地上漲,再加上這一年的冬天也是出人意料的冷,從圣誕開始就大雪不斷,于是當地人自嘲著,說是趕上了英國“史上之寒冬”。不過,在片片堆積的白雪里,大人孩子還是盡情地玩雪,享受自然的恩賜,處處洋溢著快樂的氣氛。
感恩
圣誕前夕,英國的地鐵站門外堆滿急切回家探親的人們,氣溫零下幾度,還有一群快樂的流浪漢躲在旁邊的一家Cornish Paste店取暖,陪著一個印度店員小伙兒聊天,不停地調侃他,“我一年比一年窮,你一年比一年富,我們英國人的錢都被你們印度人掙去了。”那個小伙兒笑著說:“誰讓你不工作呢,你要是工作的話,早就住上別墅啦。”另一個大胡須老頭,一臉無辜地發問:“我有房子呀,為什么沒有老婆,我的新年心愿是要一個老婆,你說,是不是因為我的胡子太長,沒有女人喜歡,到底女人是喜歡有胡須的還是沒有胡須的?你說的呢?”他轉身問剛剛下飛機準備換乘地鐵的馬來西亞女孩,那個女孩狡黠地一笑:“女人喜歡有錢的,無關胡須。”隨后,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給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抹亮色,一直等到地鐵開門,大家相互道別,高聲喊著:“祝你圣誕快樂!”
圣誕是傳遞溫暖的地方。
2012年,是英國偉大作家狄更斯誕辰200周年,朋友在做一個免費的有聲讀物——《圣誕歡歌》,我作為群眾演員之一幫忙拍攝了一個很短的讀書片段。圣誕的意義,不正如書中所言,成為仁慈、善良而又熱情的人嗎?
救贖
新年前上映了湯姆·霍珀導演的《悲慘世界》,一部震撼的歌舞類電影,很具張力地表現了文豪維克多·雨果對個人和社會的思索。面對一個看起來十惡不赦的冉阿讓,在他竊走教堂銀器時,主教說服他棄惡從善并為其開脫罪責。后來受到主教的感化,一個嶄新的冉阿讓開始了新的生活,實現了靈魂的自我救贖。To be or not to be,人在很多時候是可以選擇的,也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對于當時等級分明的社會,主教能夠不論貧窮疾苦、地位身份地給予同樣的關愛和仁慈,這種博愛精神是讓人感動的。
片中那個警長秉著“一日為小偷,終身為小偷”的觀念,窮其一生誓將冉阿讓抓回牢獄,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那么善良,最后也在價值觀的凌亂糾結中跳河了。試想一下,如果做到了“以愛已之心愛人,以恕己之心恕人”,在某種意義上也就實現了人和人之間心理上的平等,也就創造了幸福在人間。
看完這個影片后,我感到很震撼,非常敬佩思想家的智慧和深度,他們一直努力為此時此身的人們創建更溫暖、更樂觀的生活,還有更現實、更直接的快樂。
幸福
很多朋友講,沒出國覺得國外什么都好,有清新的空氣,有無毒的牛奶,出了國后發現國內也沒那么差,有大媽大叔攤的煎餅,有鄰里街坊的寒暄,有親人朋友的相聚。不同文化下的幸福感不同,而更多時候對于每個人,幸福都是自定義的。
每到臨近新年,發出也收到很多祝福,有朋友要去美國留學,有朋友要辭職休息,有朋友要準備結婚,有朋友要考公務員,總之,有朋友真好。之前大家覺得年味淡了,現在覺得年味濃了,越來越想和家人團聚,和親戚朋友聊天了。
新的一年,希望自己繼續帶著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一切挑戰,希望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結識更多的朋友,希望家里的父母、親戚們身體安康,希望傳播知識的老師們工作順利,希望小孩子們開心快樂……